《电容器电容》教学设计
2013-04-29张冬来
张冬来
一、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所有电气设备都要用到电容器,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因此,教材首先讲解了电容器的功用,通过介绍电容器的构造及使用,使学生认识电容器有储存电荷的本领,同时介绍了电容的概念、定义式,再讲解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和电容概念,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接触过有关电容的问题,比较抽象,所以接受起来容易觉得生硬。因此,要充分利用实验和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多增加一些实验来增强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学生掌握电容这一概念;理解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定义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定义公式推导的学习,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分析、归纳的思维过程;2.教育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如何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从而对学生进行物理研究方法的培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体验和谐、流畅、民主、愉悦的学习情境,在满怀热望的探究中不断获得美的感受和成功的喜悦。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电容的定义及定义公式,难点是学生没有接触过有关电容的问题,而读了这一段以后又要过好久才再见到它,所以接受起来容易觉得生硬。因此,要尽可能结合实际讲,并要把道理尽可能讲明白,避免学生死背公式。
五、教学用具
静电计、平行板电容器、枕形导体、有机玻璃板、有机玻璃棒、丝绸几种常见的电容器。
六、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课时安排
一节课
八、教学过程
(一)介绍电容器
图1
1.演示;将平行板电容器的一板A放在静电计上,将静电计外壳接地,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使A带正电,静电计张开一个角度,然后用不带电的枕形导体B接近A,看到静电计张角减小,用手摸B,张角更小,问为什么?
先要弄清张角大小由什么决定,告诉学生这个仪器叫静电计,与初中见过的验电器类似,它的张角的大小由指针和外壳之间的电势差决定,这点现在不便论证。
总结:A带正电后,电势为正的某一值,对应一个张角,B接近A,产生静电感应,近端带负电,远端带等量正电,它们分别都在A处产生负、正电势。负电近,影响大,所以A电势下降,张角减小(可举数字例子说明)。摸B,即B接地,正电荷到地球上,A电势更低,张角更小。
2.由此实验看到:A、B两导体接近,在A带电不变的情况下,可使A与地(即A与B)间电势差减小。若使A、B间恢复原来的电势差,则A需带更多的电量,所以两导体接近时在一定电势差下,可以“容纳”较多的电量。从这个含义出发,人们把互相靠近而又彼此绝缘的两个导体叫做电容器。
(二)电容器的电容
1.演示:用图1实验,去掉枕形导体,手拿平行板电容器的另一板B(相当B接地),放于正对A的一个位置,在A带正电后,静电计有一张角,手拿B使之更接近A,张角减小。
问:为什么?
根据前一演示,学生中会有人能解释。
总结:B上负电量与A上正电量相等。B更靠近A时,负电荷在A处产生的负电势的绝对值更大,A的电势更低,所以张角减小。
2.此实验说明:A、B距离更近,在板上带电量不变的情况下,A、B电势差更小,即在相同的电势差下,A、B越近时,电容器可“容纳”更多的电量,为了把电容器可“容纳”电量多少的能力描述出来,我们引入一个物理量叫电容。(“容纳”不是科学术语,暂这样用,下面再说明。)
问:我们应该怎样去比较电容器所带电量呢?如电容器A每板带电2库仑时,板间电压为2000伏,电容器B每板带电3库仑时,板间电压为4000伏,能否说B可“容纳”电荷的能力大呢?
答:否,它们的电压不同,应在相同电压下比较。
肯定其答案。上例电容器A每板带2库仑时,电压为2000伏,折成1伏时带电量应为 =1×10 库仑,我们把这个1×10 叫做A的电容(C)。它的单位由刚才计算得知是库仑/伏特。叫做法拉(F)。1法拉=1库仑/伏特。
电容的物理意义是电容器两板电压为1个单位时,每一个板的带电量电容大意味着电压相同时,带电量多,或带电量相同时,板间电压小。
电容的正式定义也是用比值定的,即一个板的带电量与两板间电压的比值,C= 。
3.着重声明:电容器“容纳”电荷的能力相当于直筒形容器“容纳”水。电容相当于直筒形容器的底面积。底面积越大,水位(水势)升高1个单位,“容纳”的水越多,电容越大,则二板电势差升高1个单位,板间“容纳”的电荷越多。“容纳”只能这样理解,而不是指电容器板两板可带的最大电量。所以电容器可带的最大电量Q=CU ,即电容与击穿电压的乘积。
4.介绍微法与皮法:微(μ)=10 ;皮(p)=10 ,所以1μF=10 F,1pF=10 F。
(三)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由哪些因素确定
C= 为电容C的定义式,C由哪些因素决定呢?我们通过讨论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进行分析。
从前一演示已看到:当板间距离减少时,在Q不变的情况下,U减小,从C= 可知C增大,说明电容随板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精确实验证明电容C反比于板间距离d。
再用上述装置做实验,保持板间距离不变,将B左移,使两板正对面积减小,可见张角增大,即U增大,由C= ,C减小。说明电容随两板正对面积的减小而减小,精确实验同样证明电容C与正对面积S成正比。
再用此装置实验,使板间距离及正对面积不变,而在板间插入有机玻璃板,可见张角减小,即电势U减小,但电量没有改变,说明C增大了。精确实验证明:电容C和充满板间的电介质的介电常数成正比。
图2
解释:如图2,介质极化,介质上靠近正板的负电荷使正板电势降低,而靠近负板的正电荷使负板电势升高,所以二极电压减小。
综合以上三方面可得结论: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和充满板间的电介质的介电常数成正比,和两板的正对面积成正比,和板间距离成反比。理论证明C=εS/4πkd。在国际单位制中,k=9×10 。
(四)布置作业
1.课后复习:电容器定义、电容定义、单位、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及公式。
2.作业:3—1教材P32练习六(1)(2)(3)(4)。
(五)板书设计
1.介绍电容器电容器是两个正对的、互相平行的、距离很近,彼此绝缘的金属板。
2.电容器的电容:C= 。
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由哪些因素确定C=εS/4πk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