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现状及对策
2013-04-29潘倩王国洪
潘倩 王国洪
摘 要: 文章针对衡水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探索适合本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径及对策,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调研基础,从而进一步促进本地区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衡水市 农村学校 中小学教师 生存现状 对策
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难点,而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也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要想保持教育持续发展,教师是根本。而要建设一支素质高、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关注教师自身的建设,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衡水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生存现状分析
衡水市目前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四万余人,农村专任教师占其总数的百分之五十。我们课题组特别选择了在衡水市教育经济方面处于不同水平的阜城县、武邑县和桃城区进行了调研,分别选出有代表性的三个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8份,有效回收率为89.8%。
从调查问卷分析得出,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并没有真正做到全体教师全员培训,特别是有些偏远地区农村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标理念。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职业技能偏弱、教育科研能力不足、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缺乏、专业知识面窄等问题。
(一)国家教育政策倾斜力度不大。
据此次调查了解大约60%的农村教师参加过乡镇和县级机构组织的教育教学培训,其次为地区级的培训,只有大约15%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还有0.5%的教师表示没有参加过培训。教师平均每年参加各种形式培训的次数基本为两三次,培训次数在三次以上的为22.5%,另有4.5%的教师没有参加培训。关于参加2012年的有组织的短期培训,35.6%的教师选择是少于5天,选择5至10天的有39.4%,选择培训10天以上的有14.7%,另外还有10.3%的教师选择是没参加培训。对于参加培训的效果,56.6%的教师认为对教学与科研的帮助一般,38.7%的教师认为培训对教学与科研帮助很大,只有5.7%的教师认为培训没什么效果。由追随学历合格到追随高学历,“文凭热”、“学位热”等,必然导致以文凭代替水平、以学历代替学问和才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开展,许多教师迫于压力和虚假的“名”与“尊重”参加学习,心猿意马难有实效。[1]
(二)基础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从1997到2004年,农村小学在全国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呈持续下降态势,从20.1%下降到14.8%,下降了5.3个百分点。近年来主管部门规定学校保障经费中按一定比例划拨出教师培训费用,不过在具体操作中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观,情况仍然没有很大转变。教育投入不足,很大程度地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进而阻碍着实现教育公平的历史进程。
(三)培训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目前进行的培训是以专题报告和理论学习为主,培训时间多集中在学期初和假期。这样的集中培训往往隔一段时间进行,有了问题不能随时给予帮助指导。教师们培训时所听所见非常新鲜,记录很多东西,但回到工作岗位后,一切又是“涛声依旧”。由于教师数量众多,很难确保每个教师都能参加培训,使本来就不是很见成效的培训打了折扣。虽然,现在的远程培训也比较直观、快捷、系统,但目前有一部分教师使用电脑不熟练,学校仅有的电脑更是远远不够教师们使用,而且参加中考学科的教师们少有时间集中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在为提高升学率而忙碌。
(四)教师的工作量大,不能保证充分的业务研修。
尽管对于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时有明确规定,但目前基础教育的师资缺乏,不断出现人才外流,加上地方财力不充足,教师定编比较紧,大部分教师的工作量偏大,常常是肩负家务、农活、教学三副重担,都在超负荷地工作,以致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等接受再学习再培训。繁忙的工作和频繁的再学习让很多教师感到身心俱疲,导致出现职业倦怠。
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紧张、培训资源缺乏、教师培训机构不足、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品较低,使得培训内容、培训手段、培训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被培训教师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繁重的工作与生活之间的摩擦,导致本来机会不多的在职培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多流于“完成了培训任务”,“认识一些人”,“走过场”,等等,因此教师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衡水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策略
针对目前衡水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特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建立农村教师培训基地。
例如依托城市优质学校资源,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义务培训,开展“城市教师携手助教”活动。从城市中小学选出百名优秀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促使他们成为专家型教师;进而开设“名师工作室”,携领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促使这些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建立“携手助教”责任制,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在农村专任教师中的带头作用,带领广大农村教师成长为学习型教师。组织农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5年内按照专任农村教师总数的5%选拔农村骨干教师接受省市级高层次培训。组织讲学团“送培到县”,5年内,组织名优教师组成名师讲学团,赴农村地区进行巡回讲学、“送培下乡”,使农村中小学教师接受面对面的培训。组织农村中小学薄弱学科教师再培训,主要为英语、体育、音乐、美术、计算机和综合学科。每年立项学科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二)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流程。
增强培训工程的系统性与配套性,使培训前后紧密衔接,取得较大成效。完整的培训需求分析应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三方面进行,通过对三方面评价结果的比较和综合,确定出可培训因素及培训重点,即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2]在培训之前,广泛听取被培训教师的实际需要,进而确定最适宜的培训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快速了解培训现状,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随时调整补充培训内容。使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梯度呈现,而不是每次都重复教学,从根本上吸引教师,使之学有所获,学有所得。自上而下的培训指导要跟教师自下而上的研修相结合,注重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做到上下联动,研培结合,模式创新。在新一轮继续教育中,各地能够改变以往“以研代培”的倾向,努力做到“以研带培,以培促研,研培结合”。
(三)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培训需求应被视为提出培训要求时,社会或个人对受训人员所认定的原有起点“现实状态”与社会或个人对其所“希望状态”之间有一种可测定的“差距”,用公式表示为:“培训需求=希望状态-现实状态”。[3]在新一轮省级培训中,要进一步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在遴选培训对象的同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开展需求性调研,以学科为单位,汇集教师的问题和需要,科学制订培训方案,在适度把握理论引领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实践层面的需求。使教师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要在下一阶段取得阶段性成绩,其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改进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再教育是一个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要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提高培训机制,需要政府、教育部门、教师和学校等多方面的继续探索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启亮.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0(4):24-28.
[2]莫晓东,顾通达.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问题与需求分析方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2):77-78.
[3]高志敏.试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培训需求分析[J].新职教,2000(10):53-55.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220019。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结项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0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