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人才

2013-04-29李璐

考试周刊 2013年52期
关键词: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李璐

摘 要: 加强职中政治课程的德育渗透,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社会中,职中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受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等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信仰危机、价值观念危机,对于传统美德反而弃之如履。因此,强化对学生各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已迫在眉睫,应采用多种对策,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关键词: 职中思想政治教学 传统美德教育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加强职中政治课程的德育渗透,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社会中,职中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受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等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信仰危机、价值观念危机,对于传统美德反而弃之如履。因此,强化对学生各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诸方面的总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民族传统美德起了巨大的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民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交替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矛盾,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最值得注意和忧虑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人民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自私自利、金钱至上、贪图享受的思想,不断扭曲一部分人的灵魂。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创造出跟上时代发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正确的价值导向健康发展。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中,更要大力弘扬,它是历史赋予当今教师的重任,对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自私自利、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励民族树立自信心、自豪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有巨大的影响力。

二、全方位挖掘教育资源,多角度开展美德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德育工作者的核心工作。应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原则上历史存在、侧重于现实需要,依据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筛选凝练和重释,根据职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接触的社会关系顺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地分层次教育,使教育过程方法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简约性①。

(一)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学,将传统美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

学校课堂是开展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可以自主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并纳入教学计划;整合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学科知识与美德教育的融合,兼顾学科内部知识和美德教育的综合;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讲演比赛、知识竞赛、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历史相关名人、事件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相关美德教育。

(二)关心家庭教育,注重与学生家庭的良好沟通。

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大致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打下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进行归属教育,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子孙,长大为振兴中华作贡献;培养勤劳节俭、自强自立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和睦邻里、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做合格的中国人②。因此,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不间断地沟通,尤其是在某个学生出现了明显性格反差和做出道德败坏的事情时,更要与学生家长多联系沟通,共同想办法解决。注意引导家长注重全面性、针对性、一致性、表率性和科学性,积极地配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而且要培养学生各方面良好的品质。否则往往学校里教得再好,回到家里因为家长的言行和素质可能直接将学校教育工作成果全部抹杀。

(三)突出时代特色,将社会实践教育与美德教育相结合。

社会是一个具有广阔教育空间的舞台,为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演练阵地,不仅能检验学校、家庭的传统美德教育成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固化美德教育成果。职中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应以社会为依托,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我们应争取校外各单位的参与,营造良好的区域风气,发挥社会教育作用,并构建社会教育体系,最终增强德育教育合力。

德育课尤其是传统美德教育需在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传统与开放的矛盾中,紧贴社会实际,同时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教材的原理引导学生改变错误认识。在教学中,将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引入课堂,从传统美德的角度去论述、去评价,就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责任信念。将社会实例作为教材事例的重要补充,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鲜生动,贴近社会现实,符合学生实际,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论知识。在引入社会实例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各类事件的时效性、内容性,避免扑朔迷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做好各类材料的搜集、筛选和整理工作,同时不断学习,充实和完善自己。

三、创新完善传统美德教育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内隐的个人品质,很难直接评价。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了传统美德的教育后,为了给学生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强的学习动力,要创新完善传统美德教学评价体系,使评价能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突出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为切实增强职中学生美德教育实效提供依据。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德育课程教学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和家长,而学生仅仅是评价的对象,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一个学生在潜意识里总会觉得,不管我现在品德提高了多少,做了多少好人好事,只要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好评,就是无用功,这是很危险的信号,会直接导致学生思想动力消极懈怠。

事实上,我们只要适当指导和引导,学生本身就具有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且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变教师一元评价为师生多元评价③,多方面地反映学生的情况。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评价的认可度,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多边”进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作为依托思想政治课程而额外开展的传统美德教育课程,以考试为目的的传统美德教育课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美德教育评价中,我们应不断摸索完善评价机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1.完善考试评价。建立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尽可能地放轻松,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完成考试评价。我们要实现命题的科学化和多样化,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对传统美德学习的能力。

2.突出日常评价。这一部分一直以来对各类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难题,在教育教学之外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发展,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应长期探索应用谈话观察、展示表演、行为考察和个人成长记录等能够表示学生真实水平的评价方式,并加大在总体评价中的比重。这样才能够最真实地对传统美德教育教学作出评价。

四、结语

古语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华传统美德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教育意义,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职责,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与实践,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应该为弘扬、继承、创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不断努力奋斗。

注释:

①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人民出版社,2008:56.

②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3.

③张楠.论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黄洁锋,邓云洲.试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范式.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

[2]何静,李化树.大众文化对初中生道德判断的负面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0.

[3]谢树平,李洪亮,胡文瑞.新编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