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PACF轻装上阵
2013-04-29CHUCKSALTER
CHUCK SALTER
在2011年6月,范德伍克(V8nderhook)兄弟俩以3500万美元收购了已沦为笑柄的MySpace社交网站。几个星期之后,他们的公司董事会建议这对勇气非凡的年轻兄弟:向曾经为社交网站“扭转乾坤”的高手请教。
“我当時想,‘嗯,应该能找到很多吧。”哥哥克里斯(Chris)轻声笑道。
“事实上是,一个也没有。”弟弟蒂姆(Tim)像唱双簧似的回了一句。
范德伍克兄弟俩是在线媒体和广告公司Specific Media的负责人。这家他们在大学時期创办的公司,拥有第二大在线广告网络(仅次于谷歌)。
任何形式的所谓“网络复兴”都是罕见的——范德伍克兄弟深深明白这一点。你看,Web 2.0网站上曾经风靡一時的掘客(Digg)和“第二人生”网游(Second Life),都没有重返荣耀;其它一些过气的网站,如Excite、莱科思(Lycos网络资讯收集网站)、地球村(Geo Cities),或常被提及为MySpace前辈的Friendster交友网站,也没有恢复元气或卷土重来。
但今年1月份,这两兄弟在MySpace总部洛杉矶显得很有自信,甚至有些心平气和。原因是他们新近推出的beta测试版网站获得了良好口碑——这是一个時髦的一站式音乐中心。“如果你给予人们好的产品和体验,”34岁的首席运营官克里斯说,“消费者就会愿意给你第二次机会。”
作为曾经的顶级社交媒体网站,它曾是2006年一段短期的時间里整个网络上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在2005年以5.8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这个当時快速增长的网站。然而,随着Facebook的到来,MySpace遭受到了声名狼藉的衰落。数以千万计的用户急于逃离这个网站——因为它笨拙、充斥着广告。默多克和他旗下的新闻集团(News Corp)一次又一次地试图拯救MySpace,但始终无济于事。
等到范德伍克兄弟在2011年接手MySpace時,面对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当我们收购这个公司時,你告诉别人你还在上MySpace,是会被强烈鄙视的,”蒂姆说。“从品牌角度来看,这是非常糟糕的。”
同样地,MySpace内部的士气也十分低迷。到范德伍克兄弟仅以新闻集团当年收购价的6%买下MySpace時,公司员工已被裁减了超过四分之三,而每个月的开支仍需要2000万美元。
接着,兄弟俩又裁员了三分之二,大幅度削减了费用。他们请来了超级巨星贾斯汀-汀布莱克(Justin Timberlake)作为合伙人,以在音乐社区内提高MySpace曾经失去的声誉。汀布莱克无论在娱乐事业,还是企业经营,都展现了高超的技能,中国人把他称呼为“贾老板”。
“新官上任”的汀布莱克从HBO、马丁公司(Martin Agency)和音乐界招募了一些专业人才,同時从李维斯(Levi's)和Vice Media吸引了管理人员过来。今年1月MySpace的beta测试版发行中,包括了播放汀布莱克七年来的首支单曲。一个星期后,人们以每秒钟一人的稳定速率开始在该网站上注册。
作为MySpace早期的忠实用户,范德伍克兄弟数年来一直希望买下这一衰落的资产。他们认为该网站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音乐人和粉丝之间的直接联系”。现在,他们希望重生的MySpace聚焦于这种联系。
“我们想要这个网站是因为它的名字,”蒂姆解释说,拯救一个失势但众所周知的品牌,比打造一个籍籍无名的品牌要更容易。目前,MySpace每月仍然有3500万用户,而且那具有伸缩性的、高成本重装的技术,可以同時给每位用户播放不同的歌曲。另外,多亏了标签交易和独立艺术家们的上传,MySpace有着最大的免费在线音乐目录——超过5200万首歌曲。
但MySpace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咨询公司Arch+Beam的总经理马修-因格里斯(Matthew English)说,现在的音乐环境比MySpace全盛時期要拥挤得多。“他们没有与任何人直接竞争,但却在与所有人间接竞争,”因格里斯说。新版的MySpace想要成为创作类人才——以音乐人和摄影师为主——的中心门户网站,以便他们能更好地管理业务:包括促进与粉丝的联系,收集有关的观众资料,出售门票和商品。对粉丝来说,MySpace被认为是一个“一站式集市”。
MySpace需要人——艺术家、粉丝、生意伙伴、新成员——来让这个品牌有重生的机会。随着三月的第一轮大推销,MySpace团队将会等待粉丝们的涌入,就像他们在beta测试版推出之后那样。“你在Twitter上会发现,”蒂姆说,“人们在说,‘我在玩新版的MySpace,我才不在乎。”
“我不在乎”——对于别人,这是一句讽刺挖苦的话。但对于范德伍克兄弟和汀布莱克来说,这句话却是如此的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