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夺亿眼球
2013-04-29
我叫杨程,是八五后,广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去湖南广电工作了近三年,做娱乐新闻记者,也做过快女快男大节目的策划报道,也做过大节目的导演。总之在那里度过了“可男可女、可以随意调整性别百分比”的三年。
做电视嘛,不辛苦不成魔。
后来到了2010年,辞了职,发誓要平躺到世界末日。要么读书,要么休息,总之,真的不!能!再!工!作!了!
离职四个月后,一个与爱奇艺有过合作的朋友向我极力推荐这家公司,并且两次将爱奇艺一位领导在个人微博发布的招聘启事发给我。为了维护友情,我把简历Email给了这位领导。点完发送,还没离开电脑就收到了回复邮件:“什么时候来北京,我们当面聊聊。”之后我好像也彻底忘了“不工作”的念想,当时觉得三位面试官很亲切,后来很快通过面试,2010年12月8日入职,工号337。那位Email里的“回邮件无征兆神秘人”成了我现在的领导之一。
入职后三个月,2011年3月,我和我领导(娱乐频道主编李阳)聊节目。她说想做一档盘点上周热点新间的节目。我当时做记者,也做策划,从电视台刚到网络公司的蜕皮疼痛期也还没过,整个状态是脚打后脑勺。简单聊了两句之后就把这活接下了。她说起个名字吧,我想了想,“既然是回顾上周新闻的,那叫猛回头吧。”两人一拍即合,越聊越高兴。她说那下周一上线吧,我挺兴奋地说行!后来才记起来那天是周五……这可见那天她把我聊得是多高兴!
在湖南,我做过近三年娱乐记者,做了几万条采访报道和新闻,我知道什么是好新闻,也知道在一件事情中观众最关心的是什么。这大概是我刚来爱奇艺时的唯一优点——你知道那时候开会时,我本子上会记很多名词,回去百度之后才知道这些词的意思,因为我以前对于网络知识一窍不通。
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对于节目的定位,领导给了需求,但是没有给限制。所以在一个上周热点回顾的新闻节目里,我加上了毒舌式的评论,用上了古诗词说娱乐,写了无数次非常个人化的无厘头段子。
因为他们先允许我这样做,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独具个性的猛回头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这个节目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手的限定,因为最初只有我一个人……后来应网友和老板的呼声,当然主要是听老板的,尤其是到了2012年后猛回头从之前的一周单播变成了一周双播,队伍也随着播出频率的增加而扩大,变成了:三人行,必有我师娘……
刚改成双播时很累,我记得那时候公司没搬家之前,有领导模仿网友在办公室的黑板上写:猛回头!日播!日播!日播!我当时真的想和他说:领导,我想把“播”字都擦了(其实你真的该擦了)……
伴随着爱奇艺数据的疯狂增长,猛回头的数据也在疯狂增长。猛回头嘛,我可以告诉你的是,过亿目标早已完成,另外在爱奇艺来说,娱乐猛回头的点击率可以和港台最红综艺节目、内地一线卫视头牌综艺节目的点击率比肩。
回过头来看,猛回头的成功来自“天时地利人和”三阳交泰。
天时:赶上了网络视频发展的好时候。猛回头因为吐得一口好槽,将媒体和网友结合——既不失媒体责任的报道和公正性,又顺应了网络的发展。做节目和作俊杰一样,先要识时务。
地利:出生于正版高清视频网站,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猛回头一个相当权威、正直的平台。首先选择一个可以让用户信任的平台,用户对平台上的内容就会少非常多抗拒心理。
人和:做节目其实是比人性。一个温柔的人就不要让他做犀利的节目,一个勇敢的人就不要让他做内敛的节目。用编导的个性来创造节目的性格,而不是用节目的定位来限制编导的思维。
电视的节奏慢,观众甚至可以不看,光听听声音。而网友对于网络节目就没有那么大耐心,不感兴趣可以立刻跳转网页。所以我对于猛回头的要求是,每一句话都必须精准、有信息量,不间断的冲击才可以留住网友。因此,在爱奇艺的所有综艺节目中,娱乐猛回头的播放完成比,是数一数二的。
另外,内容上来说,网络自然比电视的界限更宽泛一些。
网友是世界上最聪明的群体。想要征服他们,只能用在独立思维下制作出的引领话语权和网络风向的节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