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其改革途径探析
2013-04-29王鹤岩张志顺徐晓宇
王鹤岩 张志顺 徐晓宇
摘要:现阶段,在人才培养和教育过程中,我国高校长期面临着学科分化严重的现象,这就使得我国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凸现出来。“文理渗透”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加强“文理”渗透培养模式不仅是适应当代科技发展趋势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培养高校综合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高校;“文理渗透”;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49-02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提升综合国力的根本大计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体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过程中,而当今我国教育问题面临着学科分化严重的现象,这就使得文理渗透的培养模式以及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工作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其现状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一些人才培养的缺点也日益显现,特别是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与人才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课题。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做到重视教育质量与完善教育改革并驾齐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所以,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对于学与思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特别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可见,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建设高水平大学难以回避的时代课题。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强高校学生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同时也要结合当今的国情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需要,结合本院校的特色,制定既能体现出高水平大学的特色,同时又符合整个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高水平大学建设还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坚持重视实践教学逐步提高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地位,创新了培养模式让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推广要求学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协调发展才得以更好的运行。如,学校应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高校要建设高水平大学,人才模式的培养方面需要系统整合传统的专业设置,做到集中优势,同时也要彰显特色。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优秀高校的人才模式培养经验,尝试创新学科与学科间的联系、设置文理“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等学科专业设置方法,建设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增强学科交叉与渗透,不断研究出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学校还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我国以往的大学课堂多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与发展。所以,高水平大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应该注重在现有的授课条件下创新授课方法,增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地位,形成互动,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的现状主要是理科教育的价值观极度膨胀,人文精神的失落。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似乎将自然、社会以及人的精神都抛之脑后,反而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逐渐轻视人的全面素质培养,重理工实用学科,轻人文社会科学等文科专业。对于当代中国教育来说,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裂主要是归根于文理分科严重失衡的现象。我国很多学校在高一就分好理科和文科,由于就业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功利需要,理科人数猛涨,文科人数急速下滑。其实,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重视人文专业,发扬人文精神。因为只重视理科知识,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会导致学生脱离了生活实际,磨灭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中,显然这样的科学教育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提出的要求
在当今世界最激烈的竞争归根到底已不是工业竞争或者科学技术竞争,而是高素质的人才的竞争。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演进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大了,特别是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都是十分严格的。那么,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来适应和推动整个社会的迅速发展,成为了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最重要的立足点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真正着眼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努力培养德、识、才、学、体全面自由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提高大学生素质需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文理相互渗透,处理好文科生培养理性思维,理科生完善人文素质方面的不足,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大学生的整体身心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较为脆弱,实践创新能力也亟待提高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还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文理渗透、协调发展的素质,其中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活动等。在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高校教育者在教育方法以及思维方式方面的创新,做到转变教师的固定思维方式,以及教学过程的模式化,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理论与实践,文科与理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必须努力适应社会需要,将全面的素质教育贯穿到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以社会发展为方向,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要做到创新对于人才划定标准的认识,还要重点培养大学生们将学到的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转变为行动。高校只有不断将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评价标准做到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创立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进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现阶段,很多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准确的在毕业之际就寻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说明现在社会需要的人才和高校培养的人才出现了明显的不匹配状态。这就需要我们全面深入的去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坚持以社会需求为目的去进行高校的人才培养。并及时提出最优的解决对策。要将培养人才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培养大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也是当代大学生所必备的。只有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才能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现阶段高校加强“文理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人才的判断标准也在日渐提高,新时期的人才必须是文理兼备、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文理渗透,则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是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所以,文理渗透教育适应当代科技发展趋势,也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阶段,加强“文理渗透”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理渗透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如,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我们无法划分它属于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而是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联系在一起,寻找解决途径。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国的发展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其次,文理渗透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说,“在大学里要提出‘三提高: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提高教师的素养,特别是文化素养;提高大学品味,特别是文化品位。”“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养成一定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艺术品性,为在专业学习中成为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未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夯实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化底蕴。”与此同时,文理渗透也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以及优化思维方式的客观要求。现阶段,我们经常说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必须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其实,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是否正确。文理渗透恰好能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能调节学生的思维方式。文理渗透也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保证。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加剧,各个用人单位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素质,还要有很好的人文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最后,文理渗透还有利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面对现阶段的经济迅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增加,就业形式十分严峻的态势,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不断地加强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坚持文理渗透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更快的适应未来工作的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包括对知识专业性和综合性的要求都在日渐增高。因此,文理渗透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进.大学理念与通识教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5.
[2]周远清,阎志坚.论文化素质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7.
[3]张应强.大学的文化精神与使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43.
[4]杨蔚.论理工科大学教育的文理渗透[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
[5]王萍涛.“文理渗透”与创造性思维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1999,(5).
[6]张楚廷.文理渗透与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8,(5).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HGJXHA110274)阶段性成果和东北石油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XM_NEPU_2012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鹤岩(1971-),女,黑龙江通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张志顺(1969-),男,黑龙江宾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