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及培养路径

2013-04-29耿俣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52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综合素质就业指导

摘要: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着力探索高校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内涵、意义及培养路径,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转换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比例。

关键词:职业转换能力;综合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15-02

近些年,就业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就业问题关系每位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但是,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单位提供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又不能与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完全吻合,这样就必然会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无法就业。习近平同志在天津考察时,就指出要增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转换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着力探索高校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内涵、意义及培养路径,增强毕业生的职业转换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比例。

一、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内涵剖析

探究职业转换能力,就不可避免地要先谈谈专业和职业。关于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专业是否决定职业时,很多人都认为专业会决定职业,将来毕业就业时会从事和大学所学专业相一致的职业。实际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大都没有认真考究或者详细地了解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没有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是什么,是否适合自己学习,所选择专业的前景及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等,甚至有些准大学生根本没有相应地了解自己即将学习的专业,随意、盲目地选择专业;更有些考生是因为专业服从被迫调剂到相关专业的。进入大学学习后,很多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逐渐地深入了解,发现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不好。这时我们仍然认为专业决定职业或者专业和职业有很大的关联度,很显然是不妥当的。由此可见,自己所学的专业不能成为自己的职业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例。那么,毕业生能不能从事和自己所学专业不相关的职业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具有较强的职业转换能力,我们就可以从事和自身所学专业不相关的职业,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就业概率。笔者认为职业转换能力应该包含以下要素:正常的自然力,即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聪明的大脑,勤劳的双手;积极饱满的精神,向上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完善的情商,准确的体验力;强烈的责任意识,敢于承担;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良好的团队意识,较高的协调能力;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储备。

二、培养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从上述职业转换能力的内涵来看,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其实质就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1999年扩招以后,学生本身素质相比于精英教育时期有所差异。特别是2009年以来,大学生基本全是“90后”青年,“90后”大学生有许多独特的优势(独生子女比例大,家庭负担轻,经济状况好,观念开放,学习能力强,善于利用新式学习工具,胆大、敢于尝试,部分知识掌握深入等),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如果我们仍然按照只注重专业培养的传统方式进行大学生培养教育,按照只要获得学历学位就是合格大学生的标准输出大学生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可见,必须把以往被弱化的大学生基本综合素质的培养推向高等教育教学的中心,定位在和专业教育同样重要的位置,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我国的就业市场始终不景气,就业难已成为我国社会性难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法就业;另一方面,许多的就业单位无法招收到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出现这样的尴尬,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要破解这个难题,化解这种尴尬,就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毕业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这是现实的需要,刻不容缓。毕业生综合素质、职业转换能力的提高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大学生中的具体体现。职业转换能力提高了,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面,增加了就业就会,提高了就业率,也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当前就业市场不景气,本来就业单位提供的岗位相比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就少,再加之毕业生不符合就业单位的具体条件,这样就会导致一部分毕业生无法正常就业,没有生活来源,必将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果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职业转换能力很强,那么毕业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握现有的就业岗位,还可能开拓新的就业渠道。与此同时,政府再利用好政策杠杆,激发用人单位的活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样势必会解决就业难问题,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维护了社会和谐。可见,毕业生综合素质、职业转换能力的提高,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更是当下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必然结果。

三、培养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路径探析

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的培养,既不是某一个单位努力、某一所学校奋斗能够实现,也不是某一个群体需求、个体的要求就能够实现的,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高等学校对提高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有优势、也有义务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培养大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转变大学生思想观念,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引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能够指导正确的行为。因此,思想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教学。从大一开始,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对照职业转换能力的内涵要素,我们要教育大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我们不仅仅要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系统的专业思维,更要掌握专业以外的其他基本知识、基本思维;不仅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专业学习、考试分数重要,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要多锻炼,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情商;要明白享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并不等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追求高工资、社会地位,并不一定是我们职业选择的唯一目的;要学会自我分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要做好学业、生涯规划,找到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特长;择业要有主见,不盲目跟风、随波逐流;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习惯,锤炼自身的意志;要不断实践、不断体验、不断总结,树立成长意识;要不断反思,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弥补不足,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完善教师选拔机制,提高教师选拔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书育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是教学的两个方面,都是主体。如果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不高,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过程,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当前,我国高校在选拔教师时,大多只选专业素养高的人员从事教学,这是不科学的。在选择高校教师时,既要看专业技术水平,也要看综合能力。高校应积极制定、完善人才选拔的机制,提高教师选拔标准,不能只把专业稀缺、资历深厚或者是科研成果显著等当作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高校还应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增加教师数量(特别是承担学生工作的教师),提高师生比例,减轻教师工作量,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教书育人。此外,高校还应该加强现有教师培训,提高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以便更好地培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职业转换能力。

3.加大投入,打造完整第二课堂平台。要利用好学生第二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科技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结合学校文化氛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应结合形势、特别的节日等,大力开展志愿服务。第二课堂能够把学生的空闲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避免大学生沉迷网络;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商、情商、意志;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够丰富某些方面的具体知识;能够增加学校、院系、班级的凝聚力,增强大学生之间友谊。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教育,四年不断线。针对毕业生如何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教育,笔者调查了近几年的毕业生,很多毕业生认为:“这些课程特别的重要。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生活结构、自主时间等完全不同于中学阶段,这时约束力小,生活更自由,特别容易产生一些错误想法继而有些错误的行为;经常感到迷茫,没有目标方向,特别需要老师能够适时教育引导,助我们成长成才。但学校却把这门重要课程开设成了‘附课,上课的老师也不够重视,最终导致我们也觉得此类课程无所谓,上这些课程时没有认真听讲、学习,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大学里最有用的课程就应该是这类课了,学校应加大投入,每学期都开设。”可见,合理安排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高等学校应加强此类课程的教育、管理、探索、研究,推进此类课程进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门教师进行授课,做到每学期开课,四年不断线。此外,授课老师也要转变观念,应该全力投入,不断学习,加强调研,完善教授的内容,提高授课的水平和效果,增加这些课程的吸引力,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转换能力强的大学生。

近些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许多高等院校、专家学者也在积极努力地探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简单地叙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转换能力的途径,以期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探索研究,完善职业转换能力提高的途径。

作者简介:耿俣(1983-),男,合肥学院机械工程系团总支副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综合素质就业指导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