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成绩分化的成因及转变策略
2013-04-29朱永猛
朱永猛
近年来,我们发现初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加严重的趋势,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是进入初二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有效预防这种两极分化呢?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年的教学实践做如下探讨。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再容易的事也难做成。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力。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后进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或兴趣较弱;有的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逐渐减退。即使是原来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于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数学学习成绩也会逐渐下降,因此,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谓学习意志是指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数学的难度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较大变化,教师的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其次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会造成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成绩的分化。
(三)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初二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一个关键期,因此能不能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的关键也在这一时期。尽管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而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可否认年龄因素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接受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
二、控制学习分化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而兴趣产生于思维,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能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从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就会因兴趣而学、而思。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发挥其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体验和快乐。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经历,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等,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总之,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学习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将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实践经验带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愉快中学习,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初一数学教学伊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如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地方涉及这样的题目,某选择题没有答案、某道应用题答案不符合实际情况,学生会说:老师这一道题不能做。如果这时教师说“不能做就别做了”那也就过去了。相反,如果这时教师能把自己当做与学生一样的探究者,问一问:那怎么办呢?这题不是没有答案了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这样,同学们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同学说可以改一下选项;有的同学说可以改一下题中的数字,有的同学还会想出用倒推的方法给题中的数据调整一下就可得出符合实际的得数,等等,许多我们事先想不到的办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他们往往不是从理性上认为某学科重要而去学好它,却常常因为不喜欢某科任老师而放弃该科的学习。因此,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特别要对后进生热情辅导,真诚帮助,从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指导,树立其自信心,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
(五)个别辅导,努力转化后进生。
教师要建立后进生档案,分析其成为后进生的原因﹑时间。根据其学习基础,制定转化方案,耐心细致地辅导,补差补缺。后进生的学习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会有所提高,但也会出现反复,此时教师要多做思想教育工作,消除其畏难情绪,肯定其成绩和进步,促其继续努力,争取将其转化为优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