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思考
2013-04-29刘吉元
刘吉元
[摘要] 针对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总结了其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企业年金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企业年金;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42.6;F83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6- 0030- 02
1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
根据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到2011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 497亿元,全国有4.49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1 577万人,占当年参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人员比例的5.55%,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3 570亿元。2011年企业年金基金加权平均收益率为-0.78%。截至2011年底21家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的资产规模总计为3 311.78亿元,企业年金的投资组合总数1 881个。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全国实有企业1 253.12万户(含分支机构)计算,建立年金计划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35%;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底全国就业人员76 420万人计算,参加企业年金保险的人数仅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
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34个成员国家的企业年金基金规模占GDP的比重平均为6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指标不到1%。在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60%以上的企业设计了企业年金计划。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是较大的。以美国为例,截至2011年6月30日,全美养老金总资产达20.844万亿美元,其中,公共养老金总资产仅有2.609万亿美元,而私人养老金(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储备则达18.2万亿美元之多。截至2011年6月30日收市,美国国内股票总市值为17.858万亿美元,也就是说,不仅全美养老金总资产超过了美国国内股票总市值,而且私人养老金总资产也超过了美国国内股票总市值。由此可见,在全美养老金总储备中,公共养老金(社保)储备仅占10%,而私人养老金(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储备则占据近90%的比例。而我国公共养老金储备(社保)与企业年金(私人养老金)比例与国外的情形正好相反。因此,所谓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其实质正是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发展严重滞后,导致私人养老金补充严重不足。
2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力度不足
企业年金税收政策主要有EET模式(年金的缴费和投资收益免税,但待遇发放时需要纳税)、ETT模式(年金的缴费免税,但投资收益和待遇发放需要纳税)、TEE模式(年金的缴费需要纳税,而投资收益和待遇发放免税)及TTE模式(年金缴费和投资收益需要纳税,但待遇发放免税)。目前我国年金税收政策属于“TTE”模式。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是导致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2.2 养老观念存在问题
当前绝大多数企业、个人认为养老是政府的责任,企业年金仅仅是补充养老保险。美国著名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名为“平衡传统与现代:东亚地区退休养老前景”的报告中显示:63%的中国受访者的认为“养老靠政府”,而在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韩国,认为“养老靠自己”的人占40%~53%。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各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大致经历家庭养老、国家养老、社会养老3个阶段,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对养老金制度实施改革,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养老责任。政府为全体国民提供最基本的养老保障,而对于基本养老保障之上的差异化保障需求,应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平均替代率(即基本养老金收入与在职收入之比)在45%左右,对中低收入人群的替代率已经超过50%,无论是比照国际水平,还是对比我国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这个替代率标准已不低。而国际公认的标准是退休收入替代率(即退休后的收入与在职收入之比)达到70%左右时,才能有比较理想的养老状态。替代率缺口只能依靠快速发展补充养老保障体系来弥补。
2.3 企业年金投资范围狭窄
我国对企业年金投资的监管基本上遵循的是定量限制的思路,政府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实行较为硬性的管制,如对投资品种及投资规模比例予以限制。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办法》,企业年金基金财产限于境内投资,投资范围仅包括银行存款、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债券回购、万能保险产品、投资连接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以及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企业(公司)债、可转换债(含分离交易可转换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金融产品。由于投资范围限制,造成了年金投资管理人运作“趋同化”,企业年金的资金投向基本局限于股票和债券,这样就无法实现资产多样化对减少投资组合风险的作用,年金基金投资人也无法对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因此,企业年金投资范围扩大是必然也是必需的。
2.4 企业年金投资收益差距大
2011年22家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的运作成绩有较大的差距,其中长江养老保险公司管理的180亿元年金取得了超过3%的收益率,而最差的某机构收益率却为-7.45%,投资管理人的投资差距达到了10%以上。
3 关于企业年金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加大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力度,扩大企业年金市场规模
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企业年金的税优措施力度,逐步实现实施EET模式,即先提高缴费环节的税收减免额,将企业缴费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的标准上调至8.33%,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定取得一致,对个人缴费全额免交个人所得税或采取延税政策,再实施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税收优惠、养老金等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税收减免等政策。
3.2 加大养老观念宣传,促使我国社会对养老观念的转变
要让社会大众意识到我国的养老问题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依赖于国家,每个企业、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养老责任。
3.3 扩大投资范围,增加投资品种,提高组合收益,分散投资风险
在扩大企业年金投资范围方面,可考虑开放养老金在非资本市场产权、物权领域和国外的投资;在增加投资品种方面,可考虑增加银行、信托理财产品、PE(私募股权投资)、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基础设施项目或其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等。
3.4 明确年金相关人角色定位,实现企业年金高效运作
企业年金委托人①要根据受托人战略资产配置能力、投资管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选择出合适的受托人、投资管理人;②应结合企业职工特点和风险收益偏好等因素,制定出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基本政策或者原则;③可以对受托人、投资管理人制订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能力欠佳的受托人、投资管理人及时更换。
而处于决策核心地位的受托人则应充分发挥受托人作用,不能“空壳化”,①应建立起包含市场上所有投资管理人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并进行定期维护,在收集到所需信息后,受托人应着重分析投资管理人的基本面情况,挑选出称职的投资管理人;②应在年金组合运作之初用充足时间、精力进行风险识别、确认和分配,在投资政策中明确投资目标和风险指标;③对投资管理人开展定期考评,并通过有选择地资金追加优化资源配置。
投资管理人是实现资产稳健增值目标的关键环节,投资管理人①要建立起优质专业的投资团队;②树立清晰的投资理念;③要建立一整套投资决策体制、风险监控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公司的规范运作,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充分调动投资经理发挥专业实力和实践经验做出制度上的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征,陈春兰.关于我国企业年金的冷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
[2]髙赫.中国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经济论坛,2010(4).
[3]马欣.加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