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会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
2013-04-29梁毕明卢相君
梁毕明 卢相君
【摘要】 教育部于200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十一五”期间,将遴选3 000个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取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文章围绕如何建设好会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通过分析吉林财经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措施、预期成果,展开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地方高校; 会计学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
一、引言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工作自2007年开始,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为了促进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前进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需求,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发挥专业优势,真正办出专业特色。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对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凸显其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对相关专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实践性、导向性加大对地方院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隋秀英(2011)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中指出,所谓“特色”,应该包括如下三层涵义:一是“人无我有”,凸显独特性和个性;二是“人有我优”,凸显杰出性和优质性;三是“人优我新”,凸显开拓性和创新性。国家级特色专业则是指其专业办学条件、专业建设水平、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并能够对同类的其他专业建设和发展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的专业①。
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前身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东北银行专门学校(是省内最早、全国较早的同类专业),之后长期服务于财贸、税务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时间跨度为吉林财贸学院时期、隶属于国家税务总局时期和重新划归地方管理时期)。会计学专业的建设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培养实际动手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自觉坚持,矢志不渝,因而已形成传统。这一传统在大众化教育的新时期不断发扬光大,积淀、凝聚成较为鲜明的专业特色。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作为地方财经院校,其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基本立足点,重视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能为地方培养动手能力强、实用性强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逐步有序改进教学条件,不断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把会计学专业培养和建设成“东北地区有地位,全国有影响,国际有声音”的能对会计学专业发展起带头和示范作用的特色专业。
(二)会计学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
立足于区域经济建设,要有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战略,确定面向国际化、服务大众化和实践职业化的基本培育目标。
第一层次:继续深化培育目前的国际会计实验班,提炼特色,继续采用双语教学,且注重国际视野的研究,融外语和专业特长于一身,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直接或经过培训可以迅速走上会计国际化的就业岗位。
第二层次:以会计专业下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资产评估方向为依托,面向社会大众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评估事务所等民间中介会计类组织,主要是按照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培育学生直接成为或经过社会资格专业考试成为专业服务人才。
第三层次:普通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对专业培育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经济和管理理论的学习,并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和风险识别的培育,加强专业人才在校的职业道德培训。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并执行“理实交融、知能并重”,在结构上表现为“纵横两条线”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强调知识与能力并肩齐重,贯彻夯实专业基础、拓宽培育方向、凝练专业主干的基本原则,精心设计理论的基本教学体系,并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注重专业学习的同时,特别注意方法的凝练。
构建并实施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上手快”。改变传统教育中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状况,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要通过基础知识学习,逐步提高认知社会、增加社会责任感的基本技能,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是基础实践、专业学习等阶段性学习。通过专业实践,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与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要求,要合理确定基础和专业课程、专业和学科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安排,在实践中建立起课程结构合理、特色较为鲜明的课程体系。同时,完善吉林财经大学精品课程网站,提高网站使用效率,争取将现有的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学(英)》申报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从而形成“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三)加强教材建设
进一步严格现有教材选用、编写、审核制度,鼓励选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一五”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积极组织编写或更新自选课程教材(特别是4至5部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实验系列教材的编写)。
(四)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结合学科专业发展删减陈旧落后的内容,向学生传达新信息、新理念、新知识,教师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专业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二是适应会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传授现代创业理念和增加专业实用性知识内容;三是专业课程全部采用教育部推荐教材和面向21世纪优秀教材,杜绝低水平教材进入课堂,为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五)改革教学方法
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案例式、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兴趣的调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推陈出新。只有方法上与时俱进才会有学习效果的创新。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整合学术梯队力量,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要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老师走向社会,进行阶段性的实践锻炼和学习。教师实践学习折合一定的课时,计算工作量,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另外可以通过学校签订的校实习基地进行校外挂职或兼职锻炼,并鼓励有兴趣的老师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差异,对于外聘教师也要附加实践经验的要求。
另一方面,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安排教师到行业或基层部门进行调研或锻炼;鼓励相关教师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证书;鼓励相关教师在各类企业、事务所、证券公司兼职;对外招聘教师时以是否有实践经验为重要参考。经过不断努力,打造一支既懂专业和教学规律又擅长会计实务、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七)加强实验教学,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以现有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会计综合训练中心为平台,逐步加强和继续建立基础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等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注重改革实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力争将会计综合训练中心申报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八)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现有的一汽集团、中准会计师事务所、中华会计网校等11家实习基地建设。请吉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牵头,争取在更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实习基地,力争使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学生100%能到会计师事务所、注册税务师事务所实习。同时,加强学年实习及跟踪管理,确保实习质量。
(九)加强教学管理
适应管理重心下移,加强教学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严格执行“一二三”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是一套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二”是激励与约束两个机制;“三”是三种教学检查即常规检查、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
四、特色专业的预期成果
经过一段时期的特色专业建设,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一套可供示范的体系,并取得有效经验,对全国同类高校会计学专业建设起到示范的作用,对教学改革起到引领作用。
1.提供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地方性财经院校优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中外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公司以及资产评估等机构的用人要求,为吉林省及东北培养千名左右“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实际适应能力强”的多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2.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与改革,提供一套可供同类院校借鉴的专业技能培训范式。
3.通过管理体制改革和管理制度建设,构建凸显会计学专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提交系列相关的文件和特色专业建设总结报告。
我们所建设的会计学特色专业具有如下特色:服务体现“地方性”,突出为吉林省及东北经济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多层次”、“应用型”,培养国际化、民间化、职业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体现“实践性”,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体现“双师型”,建设精通理论并擅长实务的教师队伍;课程建设体现“自主化”,注重精品课程及核心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引导和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建设辐射作用体现“示范性”,力争在国内同专业中发挥辐射和传带作用。
五、结论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充分发挥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和优势,力争把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成为方向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取得明显成效,并在国内同类院校中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的优化力求特色基础上的品牌化建设,要注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不断充实培育专业建设,打造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实现专业的品牌战略创新。
【参考文献】
[1] 吉林财经大学.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Z].2009.
[2] 申江,姜树余,臧润清.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37-39.
[3] 隋秀英.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6-68.
[4] 尹德洪.经济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1):178-179.
[5] 丁谦,孙金洲,孙建,敬震海.论地方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软实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