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雅安,我们还能做什么
2013-04-29彭波
彭波
5月12日,是汶川地震5周年的纪念日;在此之前22天,四川雅安再次发生地震。旧伤口还在隐隐作痛,新创伤已迫不及待地到来。面对灾害,中国人又一次凝聚在一起,救灾人员与物资在雅安集结,但是面对地震,除了有形的物质支援,或许,我们可以做的和应该做的还有更多。
5月12日下午,由《中国周刊》杂志社与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共同举办的“世说·公益沙龙”第二期活动,在北京雨枫书馆举办。
壹基金救援总干事蒋怡李、红枫中心首席心理咨询专家刘凤琴、中华儿慈会传播部部长助理姜莹与《中国周刊》总编辑助理李佳蔚,与台下听众共同回顾了两次地震中普通人的反应、救灾行动的开展与反思。参与沙龙的听众中,既有奔赴救灾一线的志愿者,也有一直关注地震的北京市民和高校学生。
·分享·
那些我们已经做到的事情
5年前的汶川地震,有着8.0级的强度,它最终让69277个同胞离开了这个世界。也是在这次地震中,中国的公益组织被正式推到了台前,许多公益组织的志愿者在汶川地震后变成了正式的从业者。
5年后的雅安地震,有着7.0级的强度,截止目前有196人遇难。由于有了汶川地震的救灾经验,许多公益组织的应急行动受到肯定,那些在汶川地震中成长起来的从业者成为了中坚力量。
“那年的5月12日,对我来说是最漫长的一天,”在蒋怡李的记忆中,那天下午到晚上一两点钟他一直在工作。了解信息、组织救援队、安排人员与物资,细致到在什么情况应该与什么人沟通,“漫长极了,但是并不觉得累,神经绷得紧紧的。”
那一天的刘凤琴,并没有蒋怡李那样繁忙。汶川地震时,她正在一所中学做心理剧的评委。回家后才看到地震的报道,“是震惊,我平常很少做梦,但那一夜我在迷迷糊糊中很不踏实。”
与刘凤琴相比,那一天则改变了姜莹的人生轨迹,她从地震前公益志愿者快速转变成一个职业公益人。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辞去工作,去云南培训发展学院,接受成为一个公益人的专业培训,课程涉及筹款、项目操作、后期评估与管理。“我很遗憾没有直接参与汶川地震的救援,但是更庆幸自己快速地变成了职业公益人”。
因为有了汶川地震,当他们再次面对雅安时,心理变得更加从容与坚定。汶川地震时,蒋怡李参加了民政部的一支救援队,作为曾经的副队长,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建立一个民间性的公益救援体系。雅安地震发生后,蒋怡李对此进行了实践。由于无法打通救援队成都队长的电话,蒋怡李快速集结了专做山地和地震类救援的队伍,地震发生后15分钟,救援队出发,2个小时后四川后勤给养队出发。“真的开展救灾时,我和我的队员都顾不得伤心,只有专业与冷静才能救到更多的人”,在这一点上,他和壹基金救援队“冷酷”得很有道理。
姜莹,是在雅安地震三天之后到达灾区的。“与汶川地震时一样,我很想第一时间进入灾区。”但冷静下来后,她知道中华儿慈会的主要工作是在灾后做儿童的心理援助,最宝贵的灾后72小时,应该留给专业的救援队。她安下心来,按照儿慈会的要求,准备首批价值40万的儿童救灾包裹,同时与其他公益组织合作,计划在灾区搭建一个爱心心理小屋,等黄金72小时救援结束就可以投入使用。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第一时间去添乱。确切地说,当我进入雅安后,的确看到一些不太专业的志愿者与着急帮忙的社会车辆,当然是带着一颗帮忙的心,但未必起到了作用,所造成的车辆拥堵,也确实耽误了专业救援队的进入”。
救援队与物资,专业与热情,在地震面前,一定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当房屋和道路被修复,人的心灵却可能依然坍塌。面对雅安,我们还要关注更多”,主持人李佳蔚的点评令现场观众频频点头。
·思索·
除了物资,什么是决定性的力量
三人之中,刘凤琴还没有到雅安,她说自己的使命是在灾后。如同汶川地震后,她在都江堰对灾民所进行的心理救助一样。当时的都江堰,亦是重灾区,刘凤琴的援助对象包括老师和学生、警察、医生、护士四个群体。
“孩子的心理恢复相对较快,但对成年人来说创伤却难以抹平”,刘凤琴的心理援助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2008年的都江堰,无论是灾民还是留下的救援者都被一些自我没有感知到的坏情绪笼罩,似乎并不影响工作,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易怒、敏感,甚至梦魇频繁出现在灾民身上。
而据专家介绍,地震后“心理疾病”的患者主要有三种:一是过去患有某种病,治好了,这次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又诱发了旧病;二是年迈体弱,各种生理机能衰退,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由此又致使内分泌失调或某些生理机能更加衰退,诱发了头晕、头疼、心脏病等;三是纯粹因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加上余震不断,产生条件反射,余震一发生便更加恐慌不安,心情烦躁。
中国心理健康协会教授肖水源也认为,“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而刘凤琴所做的工作,在心理学领域中,又被称为“危机干预”,通过治疗,可以避免有心理疾病的灾民自伤或伤及他人,同时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为了让参加沙龙的听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地震对心灵的影响,刘凤琴为与会者进行了专业的情景再现与音乐疗法。从放松状态进入地震状态后,许多参加沙龙的朋友都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心慌”、“无助”、“痛苦”是共通的感受,而在经历音乐疗法后,虽然坏情绪并不能一扫而空,却帮助与会者释放了部分痛苦。
面对强震,两个小时的公益沙龙令每个听众都有了自己的反思。沙龙结束时,大家把自己对雅安的祝福写在了卡片上,“也许我们不能亲身到雅安,去了也未必会帮忙而不添乱,但给与爱和祝福,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在心灵的重建上,我们可以做得更多。”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眼含泪水在卡片上写下了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