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论语》看孔子的传播思想

2013-04-29毛仁兴

今传媒 2013年6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毛仁兴

摘 要:纵观中国古代传播史,早在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诸子就实践了丰富的传播活动,积累了多样的传播方式。他们积极游说诸侯,为人际传播;办学授徒,为教育传播;著书立说,为大众传播。多样的传播活动不仅为中华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对传播的方式、传播的功能形成了独到的见解,如教化传播与稳定政权的关系、传播技巧、传播的双面效应等等。综而观之,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子的传播思想,不仅富有创造性,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论语》当中,选取涉及传播的、有代表性的《论语》原文进行分析,探寻孔子的传播思想。

关键词:传播思想;孔子;《论语》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142-02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历史学家柳诒徵曾表示:“自孔子以前的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1]”肯定了孔子文化集大成者的地位,表明了孔子是中华文化传播的先驱,并强调了其在中华文化传播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论语》为儒家代表典籍,研究孔子的传播思想,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论语》,能够发现《论语》中的内容涉及富含传播的诸多内容,如传播原则、传播与人际关系、传播与政治、传播与伦理、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传者的修养、传播与反馈等等,蕴含了孔子丰富的传播思想。

一、传播原则

传播,即“信息的交流和分享” [2]。而传播当中的人际传播是最普遍的传播现象,随着人类群居的出现就出现了人际传播,所以群体的出现就存在着人际传播。孔子对人际传播的理解,是建立在孔子“仁”的哲學思想基础上的,强调人伦,强调规范行为,如“仁”、“义”、“礼”、“信”等。在这其中,“礼”又是核心,同时也是传播的基本原则。

在《论语》中,关于“礼”的语录非常多,《颜渊》中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段关于“礼”的要求就体现了传播的原则:凡是不符合“礼”的内涵的,既不能主动传播(非礼勿言),也不能接受传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可见,“礼”的要求在孔子的传播思想中就是传播行为的道德规范,必须遵循。在《阳货篇》“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中,孔子指出了人际传播中的规范:不要总是传播别人的坏处,下位者不要无故毁谤上级。此原则不仅是“礼”的要求,也是传者的修养和社会传播的规范。

所以,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是基本的传播原则,而越礼的传播行为则是孔子憎恶的。《八佾》中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越礼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而这时天子使用的规格,孔子对此非常气愤,认为这种行为传播了季氏的政治野心,对社会稳定安宁是不利的。这种思想和孔子“仁”“礼”的伦理道德思想密不可分,传播秩序同样遵循礼仪的要求,以“礼”维护传播秩序,维持社会稳定,这是传播的基本原则。

二、传者的修养

孔子强调伦理规范是传播的基本原则,自然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传者的基本要求,传者的政治态度、品德、人格不仅决定传播内容的选择,也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传者修养同样是传播活动的重要一环。

在《论语》中,诸多语录都体现了对传者修养的要求。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仅是统治者还是传播者,只有个人修养达到水准,政令才能通达,传播才能达到效果。《子路》中“苟能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孔子看来,个人有正直的品格,才能在传播过程中教育他人,传播效果和传者的修养密切相关,而孔子本人就是实践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对个体提出了修养要求,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也就是说,不要凭空猜测他人,不要思想绝对化,不要坚持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所侧重的是人格修养,同样也是传播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再如《子罕》中的“法言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在这里,孔子从传播过程中受者的态度角度进行了思考,有道理的批评性话语,能够不听吗?听了之后改正才难能可贵;迎合自己意见的话,能不喜欢听吗?听了之后能加以分析才难能可贵。

由此可见,孔子不仅对传者的修养提出了要求,也对受者的修养进行了规范,而在以人际传播为主要传播手段的先秦时期,传受双方的修养对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孔子对传受双方修养的思考,体现了孔子传播思想的光芒。

三、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

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是传播过程的重要因素,在孔子的传播思想中,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关系建构在他的哲学与伦理思想框架内。如“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要符合“仁”的要求,形式也要符合“礼”的要求。再如《阳货篇》“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反对空有夸夸其谈的花言巧语,强调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应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做人的标准,也是传播的要求。

四、传播方式与方法

在《论语》中,关于传播手段、方法的论述比较零散,但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传播原则、传播时机、传播技巧、传播方法、传播效果、反馈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孔子传播思想的广博。

《卫灵公篇》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不因为一个人会说话就提拔他,也不要因为他不是好人就否定他说的话,涉及的是对传播内容要进行判断以及判断的原则。

《卫灵公篇》中“可与言而不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谈的是把我传播时机的问题,值得与人交谈而不和他交谈,就失掉了可靠之人;不值得与人交谈的却和他交谈,就会失言。在此,孔子辩证的讨论了智者如何把握既不失人,亦不失言的传播时机问题。

《庸也篇》中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指出,传播对象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也有所不同,这是作为传播者应该掌握的传播技巧,也可以说是孔子的传播受众观。

对于传播技巧,孔子也有独到的理解。《宪问篇》中“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这既是做人之道,也强调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下,应采取不同的态度:当政治清明的时候,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当政治黑暗的时候,行为正直,言语谦顺。

而孔子本人亦是传播技巧的实践者,《乡党》篇“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在不同的场合,孔子的表现也是不同的。传播技巧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这些描述不仅体现了孔子为人处世的态度,也表明孔子已经意识到在不同场合采取不同传播态度的必要性。

在传播过程中,孔子很重视对传播的反馈。他曾批评学生颜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说颜回对老师所说的话没有不喜欢的,这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表明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传播反馈意见的重视,他希望学生对自己的传播行为提出反馈意见,并且是负面意见,而不是一味的赞同,因为这对于他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无益。

最后,孔子对作为传播活动接收器和反馈器的受者,也有自己的观点。孔子认为不管是对学业的态度,还是传播的结果,受者应采取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实事求是才是聪明的智慧。作为受者,也并不是被动接受传播,也应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正如《述而》中所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知之;知之次也”,多听,多看,然后选择好的加以接受并记在心里。对受者主动性的肯定,不仅探讨了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还体现了整个传播活动的动态性,这是难能可贵的。

通过上述梳理不难发现,在《论语》当中,孔子对传播活动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论述,他的传播思想观点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和他的传播活动是密切联系的。孔子通过“有教无类”的教育活动、整理典籍等活动,亲身实践着传播活动,使他的思想体系得以传播。儒家在先秦就已成为显学,孔子的传播活动与传播效果毋庸置疑。

本文通过梳理孔子的传播思想不难发现,孔子的傳播思想虽然只是零散的基本观点,但涉及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孔子的传播思想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 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