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与标准
2013-04-29保育钧
保育钧
这里讲的是主体,是投资和创新的主体;这里讲的标准,是政府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标准。
今后的5至10年间,中国的投资主体将是民营企业。因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不可能再持续高速增长,消费的增长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很快。拉动经济增长主要靠有效投资,而且主要是民营企业的投资。要确保7.5%的经济增长速度,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至少要同比增长18%。去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37万多亿元,按照18%的增长率计算,今年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44万亿元。而今年“两会”通过的计划,中央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大概为4千亿,其余的靠谁?靠企业,特别要靠民营企业。从2010年开始,我国民间投资占总投资额的比重就超过了50%,去年更是超过了62%,我认为,如果今年民间投资占比超不过70%,那么7.5%的经济增长率是很难保住的。
现在钢铁、水泥、光伏太阳能等十几个行业产能过剩,将来的投资往哪儿投也是个大问题。受机制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不可能有强大的创新动力,所以要搞创新,其主体也只能是民营企业。“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要下降15%,这要靠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创新,因为民营企业有许多创新的思维,也有创新的动力。因此,将来民营企业不仅是投资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两者一结合,就是“有效”投资的主体。
关于标准问题,现在大家都说假冒伪劣、偷工减料等都是民营企业干的。人们只是看到部分现象,应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对民营企业,我们应当坚持同一标准,不能搞“双重标准”。标准,十八大讲得很清楚,要一视同仁、平等竞争,要机会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现在这一条坚持得并不好。在市场准入、融资信贷、税费负担和权益保障等问题上,一些部门、一些地方,对民营企业往往是双重标准。权力配置资源,必须走关系、走后门,最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只好偷工减料,甚至出现不诚信的现象。我们一定要通过深化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力促机会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特别要重视规则平等。为什么同样的事,对国企、有关系的企业就可以网开一面,而对不会处理关系的民营企业就判成冤假错案?就是因为标准不平等。解决企业不诚信问题,要从深化改革,加强法制入手,而“法”,即“标准”尤其应当平等。
首先政府要诚信,法律规章要一视同仁。媒体、企业要为统一标准来呼吁,特别是现行规章制度,里面有一些规定对民营企业很不公平。因此,要实现公平还不是很容易的,还需要靠我们去努力争取。二是企业不要搞双重人格。有些企业一方面向政府呼吁要求平等、一视同仁,另一方面还希望拉个关系、走个后门。因此,就企业而言,一定要坚持一个标准,不要搞“双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