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书籍装帧思想对当代书籍设计理念的影响

2013-04-29陈昊

今传媒 2013年6期
关键词:设计理念书籍鲁迅

陈昊

摘 要:鲁迅先生是现代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他对《域外小说集》、《呐喊》、《北平笺谱》等书的装帧设计,推动了现代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一批书籍装帧设计大家。但是,他的重要性绝不仅仅是所留下的几十本书籍刊物的装帧设计。更重要的是,他在设计中所体现出的那种民族性、拿来主义和大胆创新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鲁迅;书籍;装帧思想;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G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101-02

清末民初,由于世界印刷技术和工艺革新的影响,现代中国的出版事业开始出现雏形,形形色色的出版物开始出现,但是当时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主要还是采用古籍的形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也并未有一个全新的变化,大多的书籍装帧设计仅仅是简单地配一张封面画而已。正是鲁迅先生在《域外小说集》、《呐喊》、《北平笺谱》等书籍设计上的不断创新,推动了现代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鲁迅先生在书籍装帧设计工作的历程,全面分析他的设计理念和思路,进而梳理出鲁迅先生对当代中国书籍设计理念的启示。

一、鲁迅先生书籍设计工作回顾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书籍设计大师,为现代中国书籍设计事业的开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域外小说集》的装帧设计

1909年,鲁迅与周作人在东京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译作《域外小说集》,全书共两册,收录作品16篇。在此书的装帧中,鲁迅先生开始尝试借鉴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在封面上加以装饰,并邀请了陈师曾题写了篆书书名。虽然此时的变更还较为肤浅,但是这是现代中国书籍装帧革命所迈出的第一步。

(二)《呐喊》的装帧设计

1923年,鲁迅先生在北京新潮社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全书收录了他创作的十四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皆收入其中,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同时,此书的出版,对现代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亲自设计了《呐喊》一书的书封,书封借用古线装书的做法,将直长方形书名签条改为横长方形的书名色块,签条的粗线框改为细线框围在红色块四周,书名采用变体美术字,横放在色块正中,略偏于上半部,下放作者姓名并翻成阴文白字,这种利用古典签条式书名的封面设计,真是推陈出新、极为巧妙。鲁迅先生对此书的版式、版心也进行了改革创新,文章的篇名、标题占行均予以增加,字与字间的距离加了较宽的衬条,标点符号放在字中间,使版面清晰醒目,较有美感。应该说,上述改革解脱了业内人士在书籍装帧上的束缚,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书籍装帧开始在中国出现。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书籍装帧精品不断涌现,如《芙蓉泪》、《新华春梦记》等。

(三)《北平笺谱》的装帧设计

10年后,鲁迅先生在他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一书中,对书籍装帧设计进行了更为深入而精彩的诠释。《北平笺谱》,木版彩色水印,共6册,内收人物、山水、花鸟笺332幅。全书采用传统纸张宣纸作为封面,书名采用狭长签条形式,由书法家沈兼士题写,黑字红印,粘贴在书封右侧。书内扉页由魏建功题写,序言由郭绍虞以行书挥毫,活泼流畅,使读者阅读时获得美的欣赏。笺谱的版式分大小宽窄,编排位置也严密推敲。只有对传统书籍有一定的修养的人才能设计出如此优秀的装帧来。

(四)影响了一批书籍装帧设计大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陶元庆、司徒乔、丰子恺等书籍装帧艺术家先后崭露头角,其中以陶元庆的影响最大。但是,陶元庆从事书籍装帧设计工作正是从为鲁迅的译著《苦闷的象征》设计封面开始的。在此期间,鲁迅先后给与陶元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思路。

二、鲁迅先生书籍设计理念

鲁迅先生作为现代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开拓者和倡导者,他的重要性绝不仅仅是所留下的几十本书籍刊物的装帧设计。更重要的是,他在设计中所体现出的那种民族性、拿来主义和大胆创新的设计理念。

(一)民族性

鲁迅先生是艺术民族化的积极倡导者,他对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既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书籍装帧设计理念之中。例如,他在1934年1月8日致何白涛的信中指出:“我想,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再如,同年4月19日致陈烟桥的信中又指出:“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而鲁迅先生关于民族性最精辟的论述则见于他对陶元庆绘画的评价上,“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显然,鲁迅先生对于艺术创作及书籍设计的民族性进行了十分深刻的思考。

在鲁迅先生的书籍设计中,更是处处可以找到这种富有“东方之美”的民族特性。首先,在他的书籍设计中,大量地使用了我国传统书法和插图,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北平笺谱》一样。其次,在他的书籍设计中大胆地运用了中国古代拓片艺术,例如在童话集《桃色的云》一书中,他就采用了汉代画像中云彩的图案,鲜明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再如,在传统美学中使用和美观相统一原则的影响下,鲁迅先生的书籍设计大多为单色,最多为双色。单色调的使用,使得书籍的封面体现出了朴素淡雅的传统韵味。

(二)拿来主义——兼收并蓄、中西合璧

在书籍装帧设计上继承传统,融合外来文化,鲁迅的“拿来主义”思想为现代中国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由于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在此期间对日本的浮世绘艺术和欧洲绘画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他的书籍设计中,融合使用了西方不同艺术流派的艺术风格,同时掺杂使用了日本浮世繪艺术的艺术特点。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上述外来文化要素与中国传统文化要素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体现出鲜明的特点。例如在西洋画册《梅菲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的设计中,鲁迅先生就大胆采用了兼容并蓄的中西合璧风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如,在苏联版画集《引玉集》的设计中,他使用大写、变形的外文字母对作者姓名进行了突出展示,既点明了图书的背景,又借鉴了西方图书设计中个性张扬的特质。但是,在该书的底色和标题中,他使用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大红色和手写字体,给该书赋予了东方韵味。上述手法的综合使用,充分展现了鲁迅先生对中西方艺术思想和手法的融会贯通,表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三)大胆创新

在坚持民族性和兼收并蓄原则的基础上,鲁迅先生在书籍装帧中进行了较为大胆的创新。例如,他尝试以图案字体设计书名,大胆改变了汉字原有的笔划结构,突破了传统汉字的书写规则,给书名以隐喻的功能,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再如,在《彷徨》一书的封面上,三个深蓝色的小人面对着同样是深蓝色的太阳,背景却为太阳的橘红色。这种色差的变化和借用,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感,同时与彷徨二字达到了巧妙的呼应。上述手法在当时的书籍设计是罕见的,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别具匠心。

三、鲁迅先生书籍设计理念对当代中国书籍设计的启示

(一)在书籍设计中如何面对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设计理念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财富。书法、国画、泥塑、布艺、木刻 、竹编、漆器、剪纸、年画、刺绣等等,均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和民族性。我们在书籍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积极的、有效的去发掘其中优秀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当然,发掘并不仅仅是对固有艺术形式的模仿,更是对其中所蕴含的哲学理念、艺术理念的深入理解和开发。

近三十年,随着电脑技术在设计工作中的广泛使用,书籍设计艺术有了迅猛的发展。同时,西方先进的书籍设计理念和艺术形式也更为强烈地冲击着当代书籍设计者。不管是简单模仿、一味照搬,还是嗤之以鼻、固步自封,都是不可取的,都将被淘汰出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书籍设计舞台。解决之路唯有坚持在“拿来主义”基础上的兼收并蓄、中西合璧。

“拿来主义”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历程,对当代书籍装帧设计也同样重要。如何在模仿西方设计的同时展现中国风格,如何在书籍装帧设计上继承传统、融合外来文化,是当代书籍装帧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简而言之,书籍设计者必须加强对中西方文化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唯有融会方能贯通,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不可能做到兼收并蓄、中西合璧的。

(二)创新的设计才是有生命力的设计

没有自身特点的简单模仿,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合理而大胆地创新,是书籍装帧的希望和前途。各种新型印刷工具和制版软件的出现,为书籍设计者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真正有益的创新是建立在一定實践和理论基础之上的。

现当代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的历程,在近二十年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书籍装帧设计将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丽等.“拿来主义”思想下的鲁迅书籍装帧艺术[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7).

[2] 朱建霞.论鲁迅先生的书籍装帧设计研究[J].大舞台,2012(8).

[3] 赵思山.鲁迅书籍装帧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浅析[J].大众艺术,2010(19).

[4] 王苑.鲁迅书籍装帧的艺术的要素分析和风格概述[J].青年文学家,2012(1).

[5] 谢如红.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装帧理念的碰撞与交融——论鲁迅的书籍装帧艺术观[J].时代文学,2012(8).

[6] 钱为群等.书籍装帧[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设计理念书籍鲁迅
鲁迅与“书籍代购”
鲁迅,好可爱一爹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鲁迅《自嘲》句
解析国外优秀平面设计师及设计方法
茶叶包装设计研究
报纸版面编辑中的设计理念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