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南巡”报道看媒体的“走转改”
2013-04-29刘平
刘平
【摘 要】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人为民服务,这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服务受众为根本。“走转改”报道理念符合党的宗旨,充分体现了新闻媒体服务受众的思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如何在实践中坚持这一理念并进行相应的创新,“新南巡”的报道给出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南巡 走转改 媒体
一、媒体报道下的领导人新形象
岁末年初,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对本年度新闻报道进行年终盘点,在关键词显示里“中国”一词高居榜首。如,在有关美国大选的电视报道中,“中国的崛起”成为重要辩题,且在第二场辩论中,“中国”一词出现频率高达22次之多。当“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时,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人也频频登上媒体的新闻人物榜。自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来,习总书记在近日到深圳及广东诸地的第一次地方视察中身体力行,严格遵守中央政治局的八项规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等各大媒体敏锐地扑捉到新一届领导人的变化,并在坚持“走转改”理念的报道中给予了全新的展示。
习总书记的此次视察被媒体形象地称为“新南巡”,在“新南巡”报道中对于总书记的描述多是:出行不封路、迎宾无红毯、开会不悬挂标语,态度亲和,作风亲民等词语。这些报道生动地塑造了新一届领导人的新形象,不但深受中国受众的喜爱,也赢得国际媒体的诸多好评。如日本《东京新闻》称之为“清新和亲切”,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称之为“公开透明的一种体现”。①
二、媒体报道中凸显“走转改”理念
关于此次“新南巡”的报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呈现出“走转改”的报道理念。“走转改”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中宣部近日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强调坚持“三贴近”原则,发扬“走转改”精神,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的文风;强调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文章和“应景”文章;要力求报道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要善于运用鲜活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节目编排清新活泼,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中央改文风的倡导,由来已久。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期间提出整顿学风、改进文风。随后,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也反复强调改文风的重要性。2010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批评了假、长、空的文风,提倡短、实、新的文风,对新时期的改进文风做出了新的阐释。习近平同志指出,改进文风,在三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很重要。一是短。力求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宜短则短,宜长则长。二是实。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三是新。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有新思路、新举措、新语言,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②
具体到此次“新南巡”的报道上,表现为:一是传统媒体在报道数量及报道篇幅打破了以往大阵容和大篇幅的报道风格,强调“短、实”的报道文风。为期五天的“新南巡”历经五个地区,传统媒体的报道集中在10日到12日发布,发布的新闻条数和篇幅出现明显的减少,从新闻数量和质量上充分体现“短、实”的报道文风。以电视媒体为例,来自于央视网CNTV的“新南巡”专题页面显示的13段视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新闻条数为3条,10日播出的《习近平在广东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11日播出的《习近平在广东考察》,12日播出的《习近平在广州战区考察》。在报道语言上体现精炼、平实的文风,没有习惯性的政治抒情词语,在画面编辑上,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没有刻意渲染的仪式色彩。尤其是11日播出的消息仅仅四分多钟,高度概括了五天的考察习历程,充分体现出简短精炼的报道文风。其它的10条新闻分别来自凤凰卫视、深圳卫视和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凤凰卫视的“新南巡”报道,大多来自对现场民众的采访及网友发布的相关信息,用来自受众的声音肯定领导人及“新南巡”的意义。报道角度亲民,更体现出平实的报道文风。二是新媒体尤其是微博,成为此次报道的重要传播方式,体现了文风改革中“新”举措。此次“新南巡”报道的舆论热点最初起于微博,基于微博自媒体的特性,通过多级传播产生了核裂变式的传播效果。微博的自媒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微博用户的平民化和微博传播的多级化。作为信息发出者的普通微博用户,因为身份的草根性,使得大众容易产生身份的认同感,从而更易于接受并相信其所传播的信息。同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每个微博用户都具备双重身份,其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微博的传播是建立在叠套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传播,一条有价值的内容在层层转发中形成很多“次级传播”,产生“核裂变”的传播规模效应。诸如:深圳网友@陆亚明:巧遇习总书记车队。警用摩托有闪灯无警笛。中巴未拉窗帘,透明玻璃,车速约每小时60公里。深南大道交通如常,仅见一辆清障车。看来,不封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致敬!习总书记有空常来哟!@梦邑樵郎:“群众中是安全的”、“老百姓是纯朴的”,当年转战于太行山的父辈筑牢了这位当今领导人的信念,相信今天莲花山顶的现实会更加坚定他的理念。我作为一个在现场的普通群众,目睹了这个场面。③来自微博用户发布的信息,以直播的方式在网上对“新南巡”进行了报道,随手拍摄的总书记于车窗内挥手的图片,亲切的笑容和真实的画面,迅速传递给每个微博受众“领导人就在你我身边”的信息。“致敬!习总书记有空常来哟!”等感性、真实的微博语言,则传递出普通民众对总书记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感染着更多受众。在此次“新南巡”的报道中,因为微博的加入,使看似低调的传播实际产生了“核裂变”的传播规模效应。
三、基于“走转改”理念下的报道创新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者和受众的关系界定,由早期的以“魔弹论”为代表的传者中心论逐渐转变为现在的以“使用与满足论”为代表的受众中心论,并且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受众中心论的观点日益巩固。事实上,对于受众中心论的认可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服务受众为根本。当前,为推动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发起的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④这一活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需要。而“短、实、新”是此次新闻报道文风改革上的具体实施和创新。
此次“新南巡”的报道,在题材类别上属于时政新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是时政新闻报道的重点之一,时政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当下,时政新闻的报道却普遍处于一种较尴尬的局面。因为新闻价值要素的显著性,决定领导人活动为受众所关注且享有头条新闻的优先报道权,但其报道形式的老套、语言的陈旧,并不太为受众欢迎。针对这一问题,此次“新南巡”的报道给予了积极的借鉴作用,即运用“走转改”的理念指导新闻报道,尤其强调对时政新闻的创新。具体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媒体应强调“短、实、新”的报道文风,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文风改革。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内容为王,由传统报道中对领导人活动及会议形式的关注变为对其内容的关注。在报道领导人活动及会议形式上,应宜短则短,在报道领导人活动及会议背后的内容、内涵时,应宜长则长。要求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言之有物。在报道形式上,善于用镜头捕捉被报道人物的细节和典型画面,从细节入手,展现领导人的个性特点,以“情”动人,拉近领导人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如,此次“新南巡”报道,对于习总书记行程的报道着墨多落在“没有红毯,饭菜简单”等描述上,因此受众对习总书记多持以“态度亲和,作风亲民”的肯定认识。注重消息内的组合式编排,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现更多的信息。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消息,以时间顺序把有关“新南巡”五天行程的多条消息融合为一条消息。报道时间压缩了,但报道内容更充实。二是,新媒体应作为当前信息报道的优先选择方式之一。打破以往对于报纸、广播和电视作为传统媒体所具备的独一无二的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最佳报道方式的观点,积极主动地采用新的报道方式,运用新媒体尤其是微博进行相关议题的设置及报道,将会拉近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传播距离,并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中显示,微博用户数量由2010年底的6311万猛增至2012年6月的2.74亿,使用率增长近300%,中国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已经过半。⑤在当前受众呈现年轻化态势且受众选择性增强的时期,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凸显新思路、新举措,具备草根特点的微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①张红,《中国领导人形象更加立体》[EB/OL.《人民日报海外版》,http://cppcc.people.com.cn/n/2012/1227/c4585
3-20029494.html,2012-12-27
②盛若蔚,《中央党校举行2010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 习近平出席并讲话》[N].《人民日报》,2010-5-13
③《外媒:习近平视察展现“习式风格”传递新版“南巡谈话”》[N].《参考消息》,2012-12-10
④《全国新闻战线积极开展“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1-08/18/c_121879778.htm,2011-8-18
⑤尹韵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R].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
(作者: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