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长越陪伴,孩子学习效果越差?
2013-04-29曹继伟
曹继伟
为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文化素质较高的家长喜欢在家里辅导孩子学习新知识,力求前移孩子的起跑线。客观地说,正确且适当的家庭辅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成绩,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下面两个家庭辅导的案例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案例一:张老师,某高中数学教师。女儿张贝贝,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等水平,喜欢语文,数学成绩一般。
案例二:李女士,某事业单位副主任科员。儿子徐泽哲,学习成绩在班里中等偏上,活泼爱动,思维灵活。
张老师非常困惑非常遗憾地跟我说,他是从事数学教学的中学高级教师,平时没少辅导孩子,可是自己女儿的数学成绩却很一般,他感觉无地自容。
李女士则向我诉苦说,儿子天资聪明,有巨大的学习潜力。因为她工作相对比较轻松,经常辅导孩子学习,可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平平,照这样下去肯定考不上重点高中,急死人!
听完他们的话,我又让他们各自详细介绍了自己是怎么对孩子进行辅导的。从他们的叙述中我关注到这样一个普遍性的情景:他们总是坐在孩子身边陪着孩子学习。说是陪学,说白了就是监督孩子。至此,我已经明白了他们辅导效果不好的原因——这也是造成他们孩子学习兴趣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让他们了解家长不当行为对孩子学习造成的影响,我给他们介绍了美国著名学者扎荣克的优势反应强化学说,用该学说的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理论来帮助他们分析辅导过程中造成的辅导负效应问题。
优势反应强化学说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则受抑制。优势反应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如果个体的活动是相当的熟练,他人在场则会提高动机水平,使效率提高,活动绩效出色;相反,如果活动是正在学习的、不熟练的或是需要“费脑子”的,个体完成任务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那么,他人在场反而会对个体产生干扰作用,使其活动绩效下降。
为进一步解释说明问题,我特别询问了张老师和李女士辅导孩子时在情绪态度等表情方面的细节。他们的回答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比如,当看到孩子面对非常简单的问题反应十分迟钝的时候,他们心里就会烦躁,口气也变得严厉起来,骂孩子笨,甚至还有动手现象,完全就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情。
不难看出,张老师和李女士辅导孩子的过程符合上述弱势反应干扰的情况:第一,孩子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是需要“费脑子”做出分析推理和判断的,即孩子处于不熟练的状态;第二,家长在身边——即他人在场,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干扰作用,抑制了孩子思维能动作用。根据他们的辅导实际情况,我做了以下补充:第一,家长情绪态度方面的“阴晴”表现构成了对孩子潜在的心理压力,抑制了孩子正常的思维活动,尤其是过于激烈的行为(如打骂)甚至会致使孩子思维产生即时性“空白”现象;第二,孩子经历几场“风雨”后就会在其认知领域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在家里学习是一件头疼的事情。我们可以再现当时的情景:每当家长要给孩子辅导时,孩子的安全感下降,表面上聚精会神,实际上心里忐忑不安(注意力分散)。在这种紧张的心理环境中的学习活动是最低效的。最后的结果就会使孩子学习兴趣下降,导致学习成绩不能提高。
张老师和李女士听完我的分析后顿时内疚起来,觉得是自己深深伤害了孩子,愧对孩子,急切地问我该怎么开展家庭辅导。
我个人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家长一定要预防辅导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弱势反应”情况发生,重视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第一,家长一般不要抢在学校授课前辅导新知识,可以让孩子预习新知识而不是学习新知识。第二,家长辅导孩子一定要和颜悦色,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和孩子沟通,尽量消除“弱势反应”的干扰,提高“优势反应”效果。第三,如果确有必要辅导新知识,对孩子的新知识学习效果不要期待过高,留给孩子思考空间。第四,孩子学习时保持与他的距离,不要實时监督,而要定下学习任务,待学习任务结束后提出适当表扬。切记过度物质奖励,因为过度的物质奖励刺激会损害孩子的内在动机性。孩子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时,家长可以跟进一个学习建议或帮助寻求新的学习方法,避免实施严厉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