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女儿感到窒息的妈妈
2013-04-29晓林
晓林
孩子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才能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最适合的位置。这样孩子才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一切是他自己选择的。
天生一双弹钢琴的手
子惠今年16岁,是一名漂亮的高二女生。她皮肤白皙,目光羞涩,文文静静,一看就是乖乖女。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手指又细又长。
我禁不住赞道:“哎呀!这样一双好手,不弹钢琴真是糟蹋了!”
没想到,子惠马上烦躁地把脸扭到一边,好像反感我的夸奖。我很尴尬,但很快我就释然了,因为她和妈妈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正是因为那双手。
子惠的妈妈宋女士说:“谁说不是呢,这样一双手,一百双手里也挑不出一双,我们子惠天生就是弹钢琴的好材料!她刚出生的时候手指就比别的新生儿长,医生、护士都惊奇得不得了。从那时起,我就发誓,一定把她培养成钢琴家。从她4岁起,我就给她报了钢琴班,一弹就是十多年。”
“那水平一定很高吧?”我问,一边观察子惠的表情。
宋女士说:“14岁那年考过了钢琴10级,以后也没中断过练琴。现在跟专业的比还差点,业余中算是高手了吧。”
“别吹了!那根本不算什么。”子惠喝止妈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再说,我也不稀罕!”她的语气让我吃了一惊:这么柔弱的女生说起话来居然这么不客气。
宋女士生气了,瞪着眼要发作。我连忙把子惠劝出门,让她在候诊区的沙发上看杂志。
回来时,我看到宋女士仍然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便劝道:“别着急,慢慢说。我看孩子挺正常的,有什么麻烦吗?”
宋女士告诉我,子惠上了高中以后,对练琴越来越没兴趣,经常找借口不去上钢琴课,在家练琴也静不下心来。“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一块好材料给糟蹋了,就经常骂她,逼她练琴。从那时起,我俩经常吵架,吵过就是几天冷战,谁也不理谁。”她叹息道。
“孩子为什么不愿练琴,嫌太枯燥?”我问。
“练琴,哪有不枯燥的?可她喜欢弹琴呀,为了理想,她必须付出代价。”她告诉我,两周前,子惠突然左手食指和无名指无法弯曲了。“我吓坏了,以为是练琴太多给累坏了,可是到医院检查却什么毛病也没有。”
“骨科和神经科都查了吗?”我问。
“都查遍了!医生说,生理上绝对没有任何问题,最好看看心理医生吧,所以我们就找您来了。”她怀疑女儿是装病,借此逃避练琴。
我问:“您刚才说子惠喜欢弹琴,是她亲口说的吗?”
“她小的时候,我经常问她喜欢不喜欢弹琴,她每次都说喜欢。长大后倒是不怎么说,不过,她一定是喜欢的,不然怎么弹了十多年?老师说,她弹琴挺有天分的。有天分自然就是喜欢嘛!”
“这可不是一回事。”我笑道,“还是让我跟子惠单独聊聊吧,探探她的底细。”
我被妈妈掐住了脖子
单独面对我时,子惠恢复了乖乖女的表情,两眼含泪,一脸委屈。我问她究竟喜欢不喜欢弹琴,她不置可否,转而埋怨起妈妈来。
“从小她就逼我弹琴,每天弹三个小时。三个小时呀!阿姨您想想看,中小学生哪来那么多课余时间?我哪还有时间玩?这些,我都忍了,家里为我弹琴花了那么多钱,我该配合配合的。我上了初中以后,妈妈天天说我以后要考音乐学院,我耳朵都快磨出茧子来了。当时我不懂,上了高中以后,我知道我的志向不是弹钢琴,而是当记者。我求妈妈,以后少练些琴,把精力多用在文化课上,将来考大学,学新闻专业。她大惊小怪地拒绝了我,说像郎朗、李云迪那样当钢琴家才是我的理想。”
“所以你就跟妈妈闹?”
“是的,我的青春我做主!”她噘起小嘴,说,“可是闹有什么用呢?她一口咬定我喜欢弹琴,还说苦练了十多年,不能让心血付之东流。她成天唠叨我,快把我烦死了。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妈妈像《白雪公主》里的恶皇后那样张牙舞爪,死死掐住我的脖子,逼我上舞台跟郎朗同台演出。我被掐醒了,出了一身冷汗。我一直哭到天亮。”说着说着,小姑娘泪珠扑簌扑簌掉下来。
“除了逼你弹琴、将来考音乐学院,妈妈在平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比较专制?”我问。
“任何方面!”她恶狠狠地说,“我从小到大,一切都是妈妈替我做主,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怎样说话、怎样笑、和哪些同学来往……都得听从她的安排。她口口声声说爱我,为我好,却从来没有在乎过我的感受!她让我感到窒息!我一直为父母活着……我从来没有……没有为自己而活……”
等她稍稍安静下来,我小声问:“好孩子,阿姨知道你的难处。你悄悄告诉阿姨,你手指无法弯曲,是不是装的?”
她睁开泪眼,小心地看看我,说:“如果您能劝妈妈以后别那么强势,我就承认是装的。”
我被她的幼稚可爱逗笑了,说:“那你告诉阿姨,怎么想到这个馊主意的?”
“在网上看电视剧《新水浒传》,看到宋江装疯那一集,受了启发,就……”她不好意思地破涕为笑。
不要让孩子迷失自我
这个案例并不复杂,却极其典型,又极其难解,因为有太多专制型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不鼓励、不喜欢,甚至不允许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他们以为这样是爱孩子,其实,这不是真爱。他们极其固执,不允许孩子反抗,更听不得别人的质疑。宋女士正是这样的妈妈。
“这不是真爱?请问,除了父母,谁会为孩子付出这么多?”听得出,宋女士在尽量压制自己的不屑和愤怒。
“您主观上爱自己的女儿,没人怀疑,但是您爱孩子的目的是什么呢?”我心平气和地问。
“当然是让她有前途!”
“然后呢?”
“然后她就会快乐,就会幸福。”
“那么,她现在快乐吗?”
“她……”她张口结舌。
“您在为孩子的未来打算,是负责任的表现,但没必要那么着急,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子惠长大了,有了自我意识,有了个人兴趣,您应该欣慰才是。如果您平心静气地审视她,耐心地听她倾诉,就不难知道她的真实感受。比如,您认为她喜欢弹琴,就与事实不符,那只是您的一厢情愿。也就是说,您是把自己的感受当成了女儿的感受,您不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认为她是您的附属品。您说说看,这叫不叫专制?这是真爱吗?”
我告诉宋女士,孩子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才能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最适合的位置。这样孩子才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一切是他自己选择的。如果专制型的父母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刻意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塑造孩子,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那么,无论父母的安排多么完美,孩子都会认为不是为自己而活。“没有人愿意为别人而活。十五六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膨胀,一切否定他们自我意愿的人都会被他们当成敌人。子惠算是听话的,换成性格强势的孩子,指不定闹出多大的动静呢,早恋、自残、离家出走……”被我这么一吓,宋女士的表情又是惊恐又是侥幸。
“这还只是眼前的麻烦,等孩子长大,心理健康也会受到影响。”我继续说,如果内心的真实感受长期被父母忽视,孩子长大后会迷失自我。正如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所写的那样:“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自己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那么,我该怎么做呢?”宋女士迫不及待地问。
我告诉她,父母为孩子付出时,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要在乎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意愿,对孩子厌烦的事情,不要强迫他去做,即使父母认为很有必要,也要耐心引导。
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父母付出爱的方式也不同。在孩子两岁前,父母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对2~4岁的孩子,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但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又要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有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如果父母包办代替一切,事实上是剥夺孩子自主探索的权利,孩子会认为父母是全知全能的,自己的任何需要都可以轻松得到满足。等孩子长大些,必然会遇到父母帮不了的事,比如不能替他交朋友,不能替他考试,等等。这时,他会恐慌,会陷入无法面对的自卑之中。“据我所知,子惠小的时候,您就是这样溺爱她的,是吗?”我问。
宋女士不情愿地承认了,但她不认为自己做得过分。她说:“孩子的爸爸是个闷葫芦,一天讲不了三句话,我不强势一些行吗?看看身边的人都在为孩子打算,我能不心慌吗?好在子惠争气,弹琴、学习都不给我丢脸,否则,我的一生就是失败的一生!”
“孩子的人生是孩子的,您的人生是您的。”我语重心长地说,“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是剥夺孩子的成长权利,是自私的爱;拿孩子的成绩装点自己的門面更是虚幻的想法,还会给孩子增加焦虑。现在,子惠的焦虑已到了崩溃的边缘,您该清醒了!”
尊重孩子的愿望感受
在童年,孩子依靠别人的评价来了解自己,子惠也不例外。当妈妈对她说“你长了一双天生弹钢琴的手”、“你一定喜欢弹钢琴”时,她认可了,因为她还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实际上,妈妈是在对她的体验下武断的结论。这样的武断结论无异于在说:你什么都不懂,我最了解你的需要和感受。这是妈妈对女儿成长的彻底否定。在这样的否定当中,子惠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只能压抑自己的感受,直至爆发。“总之,您这样做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因为披着爱孩子的外衣,所以您的行为就变得理所应当、不可指责。”我不客气地说。
“可是,练了十多年的钢琴,说放弃就放弃?”宋女士心有不甘。
“不是放弃,而是多一种选择,多一种孩子自己的选择。如果她按您的意愿,被迫选择了她不喜欢的,她不会快乐,多半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甚至会中途放弃。这不会是您希望看到的吧?反之,如果她真的喜欢当记者,一定会珍惜,一定会加倍努力,因为那是她自己的选择。十五六岁的孩子,青春奔放,前途无量,为什么要认定音乐这一条路呢?再说,钢琴弹得好是她的才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不会浪费。音乐是慰藉人的灵魂的,不一定拿它当饭碗,不是吗?当然,如果您希望子惠考音乐学院,可以耐心与她对话,以平等的姿态表达自己的建议,但不要强制。要知道,所有的强制只能换来反抗,表面屈服,内心也会反抗,而反抗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危害健康,也可以危害亲子关系。”
“哎呀,都怪我糊涂!害得女儿得了心理病!”宋女士幡然悔悟,自责道。
我笑道:“放心,子惠的手指没事,是她装出来吓唬您的。”
“啊?她手指真的没事,脑子也真的没得心理病?”
“你们母女中有一个人的心态出了点偏差,但我保证不是子惠。”我幽默地说。
宋女士愣了一下,马上懂了,自嘲地点头,笑道:“这丫头!我带她来看心理医生,反倒是给我看出了毛病。她该不是早有预谋吧?”
“不管毛病在谁身上,解决问题不就行了!”
“是的。”她正色道,“问题是该解决了,不然就来不及了。”
告别时,子惠得知妈妈答应以后不再逼她练琴,也不再逼她考音乐学院了,惊喜地瞪圆了眼睛,抱住妈妈,在妈妈的脸上响亮地亲了一口。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心理咨询。之所以这么成功,原因有二:第一,类似的专制父母我遇到过很多,辅导起来驾轻就熟;第二,宋女士是一位智慧妈妈,有较强的反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