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的乡土之歌
2013-04-29贾小瑞
贾小瑞
读过孙照明的乡土诗,一股深沉、凝重的乡土忧思缓缓流过,流下了血与泪的痕迹,留下了仰天高歌、垂首悲吟的农家意象与入骨入髓、梦牵魂绕的游子情怀。
对孙照明来说,曾经生养自己的故土是一块人与自然妙合无垠的热地。一方水土滋润一方人民,一方人民也滋润一方水土,这一块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着坚韧、倔强、辛劳的农人,辛劳、倔强、坚韧的农人也生养着坚韧、倔强、辛劳的大豆、玉米、红高粱、牛和乡下的狗。因此,孙照明笔下的乡土意象从来不是单纯地刻画某一具体的事物,而是将自己对乡土的无限热爱和对乡民的深切体味与自己独特的人生意念血肉相融,以自己的生命意识去穿透情感,光照人生体味后的乡土,然后才有一首首饱含深情、韵味悠长的所谓乡土诗。其实,他的乡土诗以张扬个性的自我意识,描绘自己眼里、心中的乡土时,已经超越了乡土的界限,使乡土诗具有了较大的包容性,成为颇具弹性和张力的艺术形式,显示了与上一代乡土诗人不同的乡土观念。如《红高粱》:
那群高个子的汉子到底是谁
他们脚踏大地头顶苍天
那群正直的汉子到底是谁
他们把滴血的心脏举过头顶
狂风是他们善歌的姐妹
他们和狂风站在一起
雷电是他们顽皮的兄弟
他们和雷电站在一起
倾盆的大雨呀
那是他们豪饮的美酒
久旱的火焰呀
那是他们狂舞的红绸
哦,低贱如野草平凡如泥土的
红
高
粱
诗人运笔的起势是较为突兀的,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赋予红高粱伟岸正直、热血澎湃的人的品质与性情,“滴血的心脏”夺目地举出红高粱火红的质地,成为一个独特的凝结的意象。诗的中间部分铺陈红高粱作为自然之子的豪情与活力,出现的是一个壮志满怀、挥斥方遒、自由无羁的奔腾的巨人形象,随之诗人的激情也狂舞起来。而诗的最后以一个悠长的感叹词缓和了激情,深沉地让红高粱回归大地,成为普通农民的象征。一曲红高粱,既唱豪迈、平凡的植物,又吟坚韧、卑微的农民,同时还刻画出高挺的巨人形象,张扬了坚劲的生命意识。
孙照明认为诗人是“因厌恶铜臭而贫困,因不随权势而孤独,因心地善良而受骗,因百姓疾苦而忧伤,因万民安康而欣喜”。因此,他的诗行走在乡间、站立在田埂上,以理想主义精神、忧患意识与农民之子的深切、苦涩、沉重的感情捕捉着乡间的困苦与不平,传达出诗人不可遏制的忧愤之情。《五香瓜子》写因愚昧、贫困、多子、重男轻女而失学的小姑娘站在路口卖瓜子,“我只相信/谁品尝着她的五香瓜子/都没有味道”。《稻草人》以强烈的对比,一面写父亲(这里的父亲泛指一般农民,突出了诗人与乡人的血肉之缘)扎起一个个稻草人,而稻草人似懂事的孩子,好好看护父亲用汗水腌渍的粮食——“这仅有的一点生活的希望”。“这仅有的一点生活的希望”将农民的艰辛、贫苦与他们的执着与热望像稻草人一样生生地塑在我们眼前,有谁能不为这生存的二律悖反而感动,这不就是生命的伟大与非凡吗?而另一方面却是“这点希望连鸟儿都想盗食/何况还有/比鸟儿更贪婪的东西”。比鸟儿更贪婪的东西是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在这句诗里燃烧起的愤怒与痛苦的烈火让诗人成为怒目而视的斗士,他的诗歌的现实意义也增强了。《麦子还未抽穗》更加尖锐,直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腐败的官僚。当麦子因农药、化肥有假还未抽穗,忠厚的父亲正愁苦不堪时,而“此刻乡长正在办公室里/写夏粮丰收的上报材料”。这些沉重的事实强烈地冲击着每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中国人的心。
当许多身居要职,异化为人民主人的官员正为如何洗钱而绞尽脑汁的时候,当许多条件优越的现代文人正为“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争论不休、互相侮辱的时候,有谁转过身,低下头看一看依然挣扎在衣食住行的生存线上的可怜可敬的农民与他们的后代?要知道,我们整个民族都是农人的后裔。依照现行的价值规律,农民生产粮食是简单劳动,是低廉的,但是存在就是合理吗?农村的落后、农民的贫穷与愚昧正是我们整个社会落后、整个国民无能的明证,这份艰难应该由谁来分享?仅仅是农民自己吗?我们不能要求财富的平均分配,我们不能要求知识的同等享受,但是我们确实需要为民鼓与呼的白居易。孙照明说:“我又常常为我的诗不能更有力地为民鼓与呼而感到无比羞愧”,但是,我们确实从他的诗中感受到了中国的脊梁精神——忧患意识与民本思想,这也是胶东文化的精髓。
孙照明的游子情怀也是饱含深情的歌哭。他的乡恋、乡愁一方面是“我爱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因故乡生息着诗人热爱的父老乡亲,沉淀着诗人成长的印记。因此,故乡成为他梦中永远的幻影,醒时刻骨的思念,所以《中秋月(一)》是:
真香……
母亲用故乡新收的玉米
贴在天上的金黄的饼子
喂养了多少思乡的游子
这首诗以奇妙的想象,以来自乡土的意象勾画乡土的风情,诗人的感情是落实在具有写实性的“一草一木”上的。另一方面,在孙照明的诗中,故乡已经超越了那个具体的贫瘠的山地,而成为诗人的精神依托与灵魂归宿。在《正午的阳光》中,诗人所憧憬的理想生活是:
穿粗布衣裳
吃五谷杂粮
二亩地 一头牛
汗水打开了丰收的粮仓
妻子和女儿在一粒粮食里歌唱
我躺在山坡上晒着暖暖的正午的阳光
这让人想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想起“喂马,劈材,周游世界”与“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诗句,她们一样深情地、舒畅地歌咏着人类最普通、最平凡,也最永恒、最美丽的愿望。也许孙照明的自白有回归小农经济的嫌疑,但经济形态与精神质量并不是成正比的。恩格斯就说,社会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前进一步。也正是在物质极大繁荣的资本主义社会,我们看到比封建主义社会更深的异化。因此,不受侵扰地、衣食丰美地修养生息确实是人类最朴素、最完美的理想生活,可惜的不是这种思想的保守与封闭,可惜的是它将永远是人类的高邈追求,不可实现。在这种理想中,人最难得的是不勾心斗角,不自我伪装,而是:
与世无争
一生像身边的青草一样
无忧无虑
自由像天上的白云一样
我晒着暖暖的正午的阳光
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
在想与不想之间,生命是活泼泼的清泉,它以自由拥有宇宙万象,就像徐志摩在《斐伦翠山居闲话》中所描述的山中漫游:“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山罅里的明泉声,有时一澄到底的清澈,有时激起成章的波动,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
【责任编辑 柳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