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德《足痕流滴》序

2013-04-29鲍义志

雪莲 2013年6期
关键词:西宁市西宁

鲍义志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刘德讲普通话。”当年这是西宁市广为流传的一段顺口溜。时任市委书记的张裔炯同志也常会在一些会议召开的紧张间隙拿来调侃一下刘德,调节一下会议气氛。

刘德是西宁人,他的几句“青普话”实在不敢恭维,而他生性乐观豁达,该怎么讲,还是怎么讲,倒是给工作和生活增添了一些笑料和情趣。

刘德是我在西宁市工作期间的同事。我任副市长,他从市纪委秘书长任上调任西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记得,那阵子正是“性风俗”,还有“画页”事件弄得沸沸扬扬,动静有点大,刘德当时也算是临危受命吧!我们在工作上没有太多接触,但总体觉得他在工作上善于钻研,敢于迎难而上,而且还能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总结一些有益的经验,有些还颇有见地。记得2000年前后,我在北京学习,刘德便邀我同赴国家民委,为西宁市承办青海省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汇报工作,争取经费。这期间,我们有过几次畅谈,谈的很投机,话题也很宽泛,在许多方面,尤其是民族宗教方面有着许多的共识。之后,读过他正式出版的专著《管理与引导——宗教工作的实践认识》,欣喜之余,便对他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之后,刘德被派往城东区任区委书记,自然是让他更好地发挥在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优势了。我离开西宁市政府的工作之后,我们见面的机会相对少得多了,但不时能从报刊上看到他写的文章。刘德是很勤奋的,他的散文随笔之类虽然说不上文彩飞扬,但总是包孕着自己的思察和体验。经此,便是难能可贵的。

最近,刘德把他《足痕流滴》的书稿清样送到我的办公室,请我为他即将正式出版的这册书作序。看到面前这厚厚的一摞清样,我不由地为刘德在创作上的收获而深感欣慰了。

历史上,曾有过许多名垂青史的地方官吏,他们为政谋一处福祉,为文牵民生疾苦。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朱熹;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王安石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欧阳修;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郑板桥,这是一种操守,这是一种境界,这是文人从政的一份坚守,这是官员为文的一份追求。不管从什么角度而言,从政者如果有一些文学思考和写作体验,自然就会多一些平民情怀和百姓视角,也会力求心底的一份纯静。按时下的话讲,会多接一些底气。人文情怀、文化视野不但有助于党政官员素养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丰厚,更会有助于对人生终极追求的尊重。刘德自然也是在努力体现这样一种沿袭。

《足痕流滴》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异域观感”、“家乡韵笔”和“感想赋词”。“异域观感”中的文章,大部分曾在《青海日报》、《西宁晚报》、《青海湖·视野》、《雪莲》上刊载过,我事先也基本都读过。我也曾出访过一些国家和地区,刘德到过的地方,我也大都曾到过,虽然也曾写过一些游记、诗歌,记录过自己的行踪,但同刘德相比,还是觉得自己有些疏懒。好比同样播种一畦菜地,但看那菜的长势,便知道耕作者所下的气力了。刘德曾对我说过,他出访时携带一款手机式小笔记本电脑,他用86版五笔输入法,录入的速度快,每到一地不耻下问,走一路问一路,问一路记一路,当然还有自己的反刍和思索。他觉得出国就想了解一些同我们中华文明不一样的地方,奇草奇树奇物奇景奇人奇俗。深入了解异域他国的社会和政治环境。“西欧之行”、“泰国行”、“越南行”、“韩国考察随笔”、“美国出访考察游记”等数十篇散记,主要记叙了景物环境,特别是反映这些不同国都风情面貌,告诉人们“外面的世界多精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被音乐装饰起来的维也纳》《露天的古罗马博物馆》《平常而非神秘的“人妖”》《雄伟奇观的尼亚加拉瀑布》《红枫似火加拿大》,看了这些游记,就像自己到了现场,亲身所游一般,印象十分深刻。作者在猎取旅行途中奇物奇景的同时,特别关注中国文化在异域他乡的影响,如《西欧的中国餐馆》《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古城河风的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支撑着的文明新加坡》。尤其在台湾环岛行中,从“台北印象”到“台湾祖籍的追溯”,从日月潭阿里山的美景到“三义木雕中华谱”的华夏情缘,向我们展示了台湾岛地理、人文、景色为一体的画卷,把祖国宝岛的山水、人情、风俗、人文尽情叙述,也从旅游的视角让人们认识台湾。他的游记没有停留在风俗景物的介绍上,往往还力图从人文环境,来探寻不同社会政治制度之间的差异。比如《在浓厚的政治氛围后面》《这是英雄还是罪恶的纪念》《美国的宗教政治》,特别是新加坡学习考察的二十篇随笔,全方位反映新加坡文明社会形成的综合效应,从“小红点”到两大洋间的明珠;从“居者有其屋”到双肩共担的社会保障;从“鞭型”到文明社会的支撑;从法律是社会秩序井然的先锋到独特的交通管理措施等等,虽然似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也透视出新加坡这个小却特具典型的国家真实风貌,便有了窥一斑而知全身的意蕴。

放眼世界,情系故土,是这部书稿的特点。“故乡韵笔”部分,主要篇目集中反映西宁市发生的变化,篇中《陶南村党员漫谈形势》《感悟西宁中心广场》《美丽的夏都》《陪父亲漫步湟水岸》《西宁元宵节》《高原春天的交响》等,都从不同的视角,反映西宁的发展变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母亲的糟砣子》,用农家常用的东西,以物见情,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农村生活和作者对母亲深切热爱的真情表露。

“感想赋词”自然是刘德本人的感想抒发。刘德对毛主席的诗词颇为爱好。在朋友们聚会时,总是以背诵毛主席诗词来赌输赢。因此他写的诗词深受主席诗词的影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凑。”从诗词内容看,赞美“大美青海”的《沁园春·咏青海》,将青海典型的名胜景观赋于古词牌中,倒也朗朗上口,“摄中华景物,此处何少”表达对青海家乡无比热爱的深切感情。《五律·望西宁》:“几上二文峰,西宁一望空。凤凰亭南岭,丁香树摇风。热来弃扇子,冷去聚友人。夏都盛名下,迎送文成君”,点画出古城西宁的清凉与好客。从《念奴娇·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走向井冈山》《读红军东征有感》和《观看辽沈战役纪念馆》等诗篇,追念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犹记当年纷火里,九死一生如昨”,洋溢着乐观和浪漫情愫,以抒发对中国革命的赞颂和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和珍惜。

文学是情怀的抒发和激情的释放,也是经历的重现和迷醉之后的沉淀。而散文是一种最灵活、最自由的文体。我国当代著名散文家秦牧说:“(散文)这个领域是海阔天空的,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较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它也许是文艺性的政治、社会论文,……它或者是个人抒情气氛很强烈的东西,……它或者包含一个故事,……它或许如实记事,也许夹叙夹议,也许气象万千,也许三言两语……”。恰恰如此,《足痕流滴》便是“刘德足痕”的记录、感观认识的存储。像知识小品、游记和遇事遇物遇人的偶感录,油然而发,形成了这些散文随笔诗词集。可见,刘德的思维敏锐,善于观察、发现、思考,勤于动笔,惯于总结。今后如果在意境融润、语言修辞、内涵升华上再多用些心力,增添文学美感,他的作品自会跃升入一个新的层面。

“莫叹韶华容易逝,三年仍到赫曦台”。岁月流金,似水而逝,当年的小伙子,如今也发出“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常在有新天”的感喟。但我相信,写作的爱好会更加充实和丰富刘德的精神生活,怀赤子之心,抒胸臆之言,何尝不是人生的一大快事。是为序。

【责任编辑 阿朝阳】

猜你喜欢

西宁市西宁
西宁市人民政府大事记 2022年6月
西宁市人民政府人事任免 2022年6月
西宁市人民政府大事记 2022年7月
西宁市人民政府人事任免 2022年7月
Dynamical signatures of the one-dimensional deconfined quantum critical point
全国水土保持现场工作会在西宁召开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夏都”西宁
第二届中国高原睡眠医学高峰论坛在西宁举行
青海西宁兰州格尔木往来更畅通
西宁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