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医疗广告:既谋财 更害命
2013-04-29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名人纷纷“被代言”
今年两会期间,有一则广告让钟南山院士气愤不已:《军事大参考》、《环球文荟》、《军事周刊》等多家报纸同时刊登广告,说由他领衔100多名中科院院士研制出咳喘专用药“克咳圣方”。
“被代言”虚假医疗广告,不只是钟南山一人。刘昌孝院士“被代言”“正奇消渴降糖胶囊”;吴孟超院士、李兰娟院士以及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被代言”“肝斯平”;还有多位糖尿病治疗专家“被代言”多种糖尿病治疗假药,如“青钱柳降糖神茶”、“唐百龄胶囊”、“清唐基胶囊”等,甚至已故的裘法祖院士也“被代言”“七叶神安滴丸”。只要能让老百姓相信,虚假医疗广告什么头衔都敢用。
有的虚假医疗广告还在正规学术机构的基础上改头换面,靠“权威机构”来增加可信度。例如,有的广告中声称某人是 “中国医学会”专家,实际上,我国只有“中华医学会”,不存在所谓的“中国医学会”。
还有一些商家夸大或伪造医药产品疗效,聘请观众演员当患者或者冒充专家做虚假宣传。而很多媒体不顾法律规定,对这些虚假医药广告大开绿灯,纵容这些虚假广告坑害患者。受害的患者由于轻信媒体广告,不仅损耗钱财,耽误治病,还影响家庭和睦。比如,山西一位老人执意要买治疗视力下降的“好视力”产品,认定能够治疗白内障。老人像是被洗脑了一样,亲人们谁劝就骂谁,还骂子女不孝,闹得家庭不和。
两类人最易上当受骗
虚假医疗广告不仅会给患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贻误病情,造成身心上的伤害。
当老王来到北大医院男科中心时,医生看到的是一只烤黑烧焦的阴茎。此前,老王看到一则免费检查前列腺炎广告,便到一家民营医院检查并治疗,经过烤电等治疗,阴茎被烤坏。由于阴茎坏死,2/3被切掉了。
事实上,前列腺炎很大一部分源于生理疲劳反应,从而出现尿频、尿急等前列腺炎症状,可以自行恢复。前列腺炎同普通的感冒一样,是一种很平常的病症,无须将其放大而过度治疗。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邹大进教授微博爆料:72岁的老汉患糖尿病已8年,平日血糖稳定,后听信广告忽悠,买来药品服用。三天后夜间发生精神错乱,打人骂人,家属不知何种状况,送至急诊,以为是精神病。有位医生给他测了血糖,发现属于严重低血糖,输糖后一切如常。
虚假广告的受害者主要有两类人:一是经济条件较差的慢性病人,二是老年人。由于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突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将希望寄托在宣扬药到病除的“特效药”上。还有一部分老年人对医药产品缺乏判断,极易相信报纸、电视上的“权威”宣传,从而上当受骗。
屡禁不绝源自监管不力
所谓“病急乱投医”。在一些慢性病及现在医学尚无力治愈的疾病面前,消费者往往存在盲目性,这就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于是,有很多大医院被利用,知名专家被冒充。而对于那些所谓的专家,患者很难去核实他们的身份和资质。
虚假医药广告屡禁不绝,症结在监管不严。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指出,广告发布归工商部门,药品审查归药监部门。广告管理部门不负责审查医药内容,内容审查部门又无广告监督处罚权,权力的分散为违法医疗广告的出现埋下了隐患。而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顾自身形象,充当虚假医疗广告的“保护伞”。以“祖三训降糖贴”为例,其刚刚在央视“315晚会”上被曝光,原来的网站打不开了,可是通过百度搜索,原有结果的下方竟然出现了另一个“祖三训降糖贴315权威官网”。
对媒体广告监管的弱化,以及违法成本太低,是虚假广告泛滥的重要原因。一些监管部门与媒体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媒体刊登违法广告,工商部门象征性罚点款。由于罚款额度太低,根本起不到惩罚作用。
假不假 关键看批准文号
针对如何识别虚假医疗广告,中国广告协会法律服务中心主任李方午表示,首先要注意查看医药广告中的批准文号,因为从批准文号中可以判断出该产品及其广告发布是否在有效期内,部分广告还可通过网上查询来核实;其次,要注意辨别医药广告内容的合法性,目前,可以在大众传媒上发布广告的只有非处方药,而且在广告中必须注明非处方药专用标识“OTC”;最后,还可以通过相关政府网站查询相关医药广告是否已获得有关部门批准。
(综合《人民日报》、《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