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迟钝”的老师
2013-04-29
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苏轼也曾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可有几人能做到,大多数人都在尽力展示自己聪慧的一面,正如孔雀展屏,用最华丽的羽毛来掩饰最为丑陋的地方。敏感的人,是生怕别人知晓自己缺点的人,把自己的缺点视为秘密,尽力地掩饰起来,因此敏感的人一定是很容易受伤的人。渡边在他的《钝感力》一书中认为,钝感就是一种才能,一种能让人们的才华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的力量;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外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关系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能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社会的和谐相处。“大象无形”、“大智若愚”、“钝感力”三者如出一辙,它犹如太极,似无招胜有招,似无力胜有力。
袁志在《我看人生》中说:“多思是优点,但多心则是缺点;怀疑并非全无必要,但猜疑则是越少越好;敏感是需要称赞的,但过分敏感则会使人脆弱。”作为教师需要一定的敏感性,但这种敏感性是出于关爱学生的需要,觉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细微变化,而不是一种监控。可事实上,教师的敏感性往往用在监控上,而不是真正关爱学生,一位敏感的教师会令学生感到反感,因为他(她)是悬在学生头顶的探头,谁愿意总被一双眼镜盯着呢?教师的神经是脆弱的,因为它过于敏感,总担心学生会发生什么事情,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是必要的,可是当这种意识成为一种教学状态时,它又是可怕的,笼罩在“患”的意识中每一根神经都会变得越来越脆弱,而脆弱的另一层意思正是敏感走向负面的写照。
一个容易受伤的人,必定是一个过于敏感的人,因为敏感的人是脆弱的。过于敏感的人,心里压力会加大,每天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对自己何尝不是一种伤害呢?过于敏感的人,一定是过度关注细节的人,有人说,教育无小事,可事实上教育许多事就是小事,对待教育问题,教师不能拿放大镜来观察,该迟钝时就迟钝,不能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视角去对待教育小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成败不是取决于自身,而是学生的肯定与否,如果每一件事都以成败来衡量,教师会生活地很苦,因为教育的成败是一种来自未来的肯定。
教师并不缺少敏感,相反缺少的就是渡边提倡的“钝感力”,它真的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能力,可是这种能力并没有得到教育界的重视,相反一直受到排斥。许多人不会乐意自己一个迟钝的人,虽然事实上许多时候迟钝就是一种保护的力量,保护学生也保护教师自身。马克斯·范梅南著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说:“机智也包含一种这样的敏感性,知道什么该随其自然、什么该保持沉默、何时不介入、何时‘不注意什么。”范梅南似乎在表达这样一种观点,敏感的本身也是一种迟钝,而迟钝也是一种敏感,随其自然是一种迟钝,保持沉默是一种迟钝,不介入是一种迟钝,可是何时表达这种迟钝的本身又是一种敏感。
做一个“迟钝”的老师,用迟钝来保护自己和学生。威廉·古德温在《关于人的思考》中说“一般情况下,我们都相当理智、温顺,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总是那么靠得住。许多时候,迟钝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避免许多冲突的发生。如果教师在对待学生问题时,总是保持一种高度敏感性,用敏感的话语去刺激学生敏感的神经,学生也会“火冒三丈,口吐狂言”。可以这么说,学生的这种过激行为是教师过于敏感而触发的,其实许多时候,学生也想做一个迟钝的人,不想与教师发生正面冲突。因此,迟钝是保护师生一种力量,莫让它在教育中沉默而失去力量。
一个“迟钝”的老师,是一个幸福的老师。学生在背后叫一声老师的名字,迟钝的老师可以一笑而过,敏感的老师却因此而大发雷庭之怒,教育的幸福何在,对学生来说,叫一下老师的名字并不一种是恶作习,相反是一种亲密的试探,可当这种试探成为受到打压的理由时,师生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如果学生给教师一个否定的评价,教师应该反省,而不是迁怒,这种反省应保持对自身的敏感性和对学生的一种迟钝性,这种迟钝会给教师带来无穷的财富,教师虽然总在教育学生“良药苦口”的道理,教师接受学生否定性评价时,是对“良药苦口”的最好诠释,不能要求学生总吃药,教师自身也应该吃药,不能要求学生吃良药的态度,教师也要体现自身吃良药的态度。
做一个“迟钝”的老师,就是拥有一种厚积薄发、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迟钝的包含一种低调的人生立场,作为教师应该保持低调,教师并不比学生高明,而只是在掌握知识方面有时间上的差距,是“闻道有先后”而不是实质性的差异。教师有时表现得越是无知,越是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一个迟钝的老师是一种宽容,能够对不利事物一笑而过,做到宁静而致远,这正是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一个迟钝的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要受得起学生的一些小伤害,用宽容来升华自己的品质,达到厚积薄发、宁静致远。
迟钝就是一种力量,它昭示着一个聪慧教师的人生宣言:迟钝是幸福,迟钝是宽容,迟钝是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