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出版经营活动中的信用危机

2013-04-29胡艳

出版广角 2013年6期
关键词:信用问题

胡艳

[摘要] 良好的出版信用机制对出版经营的发展乃至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都起着巨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出版行业要明辨当前存在的信用危机现状和危害,厘清这些信用危机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化解信用危机。

[关键词]出版经营 信用 问题 原因

一、出版经营中的信用内涵

出版经营活动属于现代经济活动,它所表现出来的信用内涵必然也具有一般信用内涵的特点,同时由于它自身属性的特殊也被赋予独特的内涵。

一方面,传统信用观在出版经营活动中有一定作用。信用是一种信守承诺的责任感,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的道德感。信用既是个人的一种品行,是社会的一种素质。人的信用意识渗透于出版经营活动中,表现在作者、编者承诺为大众出好书,出版者、发行者、销售者重合同讲信用,保证出版运营过程顺利进行。此外,作者、编者、销售者、读者之间一直都是以信用关系为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每个环节的信用意识都不能薄弱,否则就会影响整个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出版经营活动中的信用具有道德伦理与法律规范两个层面。但是由于出版业法规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出版经营活动中诸多细节并非都能通过法律进行规范约束。因此,出版信用的内涵更多体现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把握。运用经济学原理可以研究信用缺失的客观性、信用风险以及由此产生的风险成本等诸多问题,从而建立一套有效的防范信用危机机制,即用信用度去衡量出版经营活动,形成出版信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成出版信用机制。良好的出版信用机制对出版经营的发展乃至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推动作用。

二、出版经营活动中的信用现状

从中国近现代出版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出版界一直秉承传统守信用重承诺的美德,经营活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一直维持良好的信用关系。商务印书馆这样的老字号自不必说,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华书店在讲质量、卖好书、引领先进文化方向上也一直以讲信用为先。不过,出版经营活动中也存在很多违反信用原则的现象,主要包括:

1. 书号问题。随着现代出版产业化进程的加剧,激烈的竞争导致了一些出版企业不顾市场诚信原则,追求短期效益,严重扰乱图书市场秩序。譬如,各级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三令五申严禁“买卖版号、刊号”,但一些出版单位变相甚至以“协作出版”“补贴出版”“联合出版”“自费出版”等名义公开买卖书号、刊号。一是“党政工青妇,大家都出书”,然后以行政手段推销出去。二是一些人为了评职称或青史留名,“自费出版”图书。三是与书商“联合出书”。据悉,某文化发展公司通过买书号出版了15种图书,销售收入达2700余万元,盈利1025万元。

2. 盗版问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我国出版物市场盗版猖獗,只要出版物有市场,盗版就屡禁不止,其批量之大、品种之全、速度之快、折扣之高令人震惊,呈现“生产一供应一销售”一体化、高科技化、网络化的局面。据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共销毁盗版音像制品、盗版图书、盗版电子出版物及非法报刊2944万余件。其中,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贵州、云南、甘肃14个省、自治区的销毁数量超过100万件。盗版屡禁不止使出版社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3. 非法出版物出现新苗头。以往非法出版物的内容大多低级庸俗、格调不高,以色情淫秽、封建迷信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有关中小学教辅读物的非法出版物种类和数量呈上升趋势。显然,相比低级趣味的非法出版物,经营中小学教辅类图书的安全系数要高得多,印刷资格、市场准入等各检查关较容易通过,混迹在同类正版书中销售也不容易被发现。笔者在南京长三角图书市场调研发现,同样是批发业务,中小学教辅的批发可达5.2折,整整低于其他图书2到3个折扣点。

4. “一折书”现象和畅销书跟风现象严重。2002年10月以来,浙江、湖北、江苏、北京等多地频繁举办“一折书”特价书市,销售情况火爆。这种高定价低折扣的图书因涉嫌价格欺诈而遭到禁止,原新闻出版总署也将“一折书”定性为“不正当经营行为”予以重点惩治。我们不能不对这种毫无原创性的图书能在全国掀起高潮的现象进行反思。“一折书”大都是古典名著、世界名著,这类“经典”图书的文本是现成的,无需再创造,只需汇编、整理即可出版,属于“炒冷饭”的出版行为。现在流行的畅销书也一样,一本书畅销,跟风之作蜂拥而上,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跟风之作竟达9种之多,不仅书名内容跟风,装帧、版式设计也竞相模仿。

5. 版权贸易中的失信行为。目前,大多出版社的诚信意识缺乏,主要表现在:首先,经常有编辑从代理公司获得样书以后,便撇开代理公司,自行与国外的出版社进行联系。按照版权贸易的相关规则,买方一般委托中间商进行代理,以实现其市场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卖方必须通过中间商购买版权。这种跳过中间商的行为必然引起卖方对买方诚信度的疑惑,进而导致不愿意与之合作状况的出现。其次,签订协议以后不守信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歌德学院德国图书信息中心的项目负责人王星在接受《中国图书商报》记者采访的时候提到,往往有出版社委托她联系德国作家的作品版权,在费尽周折谈妥条件并签署合同以后却莫名其妙变卦。从长远来看,这些失信行为必然影响出版社自身版权事业的发展。

三、出版信用缺失的原因

1. 制度原因。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整个社会缺乏适应市场经济模式的现代信用观念,更多秉承的是一种传统伦理信用观。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关键时期,在全社会螺旋式上升和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必然存在部分旧观念、旧体制引起的滞后。出版企业不论在观念上还是在体制上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的印记,在政企不分、产权模糊的情况下,企业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经营模式僵化。如我国出版市场新华书店销售图书的垄断地位,导致其经营僵化,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淡薄。再如出版社的垄断地位,使其在缺乏竞争机制、缺乏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地方保护主义和狭隘竞争现象屡有发生。

社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各种阵痛,出版业也是如此,在发展中会出现结构性失衡。近年来,随着出版市场的放开,同样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出版社“卖书号”、盗版和非法出版物屡禁不止。这些现象是我们建立成熟的具有时代竞争能力的出版市场过程必须面对的,这需要国家对知识产权、盗版等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加以完善和规范,同时也需要出版社树立诚实守信的竞争意识。

2. 道德原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以权谋私现象严重存在。这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抬头同样体现在出版业,如图书市场的盗版现象、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现象等,这些行观念都是引发信用危机的道德温床。

3. 经济原因。市场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我们在充分肯定市场经济杠杆作用的同时,也应该发现其并非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会产生许多负效用。首先,从出版业本身角度分析,在追求经济效益、自身短期利益过程中,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如非法出版物不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其次,政府对出版业实行保护政策,这无形助长了非法盗版行为、卖书号行为。再次,当前的出版市场犹如经济学中的寡头垄断市场,存在利润分配上的“卡特尔”,这种垄断引起的权力集中也是信用危机滋生的摇篮。

四、信用缺失的危害及对策

1. 直接破坏出版双重属性的平衡。出版产业是一个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属性的产业,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出版企业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但是现今的出版经营活动中失信现象日渐严重,某些出版单位只追求经济效益,跟风出版畅销书,出版物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日本出版体系的全线崩溃给我国出版业敲响了警钟。二战后,日本出版业放松了对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宣扬和继承,受欧美文化的影响,一味跟风,整个出版产业的重心转移到漫画书、情色书等出版物的生产发行,大多出版企业只顾短期效益,放弃了对社会效益的追求,最终导致整个出版业陷入困境。

2. 直接影响出版信用机制的建立。信用机制包括信用信息收集、信用评估、信用激励、信用约束、信用反馈等方面,每个方面都是出版产业经营活动有效的规范和监督,如果任由失信行为蔓延,这种规范监督作用不仅无法起作用,而且整个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都会受到影响。

3. 直接影响出版法律的制定。信用和法律是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出版产业遵循市场规律的两个利器,一旦失信行为导致全行业信用体系的崩溃,一方面会加大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加大制定出版相关法规的难度。

出版行业处理好信用危机固然重要,但是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化解潜在信用危机更不能忽视。当信用危机产生时,出版行业要采取果断措施,妥善处理信用危机,改进产品及管理方式,力争将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充分发挥公证或权威机构对解决信用危机的作用,利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应得的利益。出版行业也可以借助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企业诚实守信的新做法,尽快恢复企业声誉。

(作者单位:内江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信用问题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加快信用立法 护航“诚信河南”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