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分裂的文明,给莱辛一个最完整的评价
2013-04-29才云鹏
才云鹏
本书以女性主义批评、文化研究和叙事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以莱辛的4部小说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着重剖析了莱辛如何呈现个人内心生活的复杂、困惑和彷徨,如何笔端直指混乱的、疯狂的社会和日渐分裂的西方文明,精细探讨了种族和性别、女性的精神世界、文化的制约以及跨文化交流等莱辛作品中最为重要的4个主题。
在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前,中国关于她的研究文章不超过100篇,这和莱辛在世界文坛上的卓越地位极不相称。而寥寥的这些研究文字,将莱辛局限在某种单一的语境中阐释,如从女性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唯一维度进行分析,造成对莱辛的诸多门孔之见。胡勤这部《审视分裂的文明——多丽丝·莱辛小说艺术研究》从种族、性别和文化三个角度,对莱辛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阐述,总体上把握了莱辛的思想发展与创造风格变化之间的关联,堪称莱辛研究在国内的扛鼎之作。
书名来自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莱辛是“女性经验的史诗叙事者,她用怀疑、热情和想象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莱辛88岁才获奖,同她蔑视权威、作品超越各种主义的窠臼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这也是莱辛研究中屡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原因。
莱辛最反对贴标签。在《金色笔记》使她被冠以马克思主义者、女权主义分子等名号后,她随即用典型的后现代风格创作了《简述地狱之行》,接下来又突然进入科幻领地,一口气创作了包括本书中做了重点解析的《三四五区间的联姻》在内的五部曲。就在评论界晕头转向之时,她又以日记形式发表了《一个好邻居的日记》等其他类型作品。其作品中既有种族矛盾、原子战争、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也有家庭、生育等方面的情感困惑,共产主义、女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等重要的社会思潮也多有涉及。
题材的广阔和表现形式的丰富,给评论者带来极大困扰,无论把她归类于哪一派都是对她的简单化。而她提出的许多问题,如女性问题、殖民问题等都先行于理论争鸣,如今看来的真知灼见甚至令当时的评论家云里雾里。就单个作品进行讨论或只停留在文体学的层面,对莱辛来说显然是过于浅薄了。
本书着力通过全方位的视角,破除了国内外关于莱辛研究的诸多误区,展现了莱辛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及创作渊薮,呈递出一个真实而伟大的莱辛。例如女权运动者把《金色笔记》看做是女权运动开路先锋的伟大作品,莱辛却否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莱辛执拗地认为自己的科幻五部曲并非科幻小说。对这些莱辛研究中的历来疑点问题,本书都做了精到解答。
国外对莱辛的关注远超中国,已经达到体制化、学术化和理论化。1971年美国就开始研讨她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以后,莱辛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成了被挖掘的宝库。但莱辛在中国却一直受忽视。其实,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关注莱辛,这与1952年莱辛作为共产党员到苏联参观访问有重要关系,然而其后随着她的退党,莱辛立即淡出国内的媒体宣传。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莱辛的胸怀,她在1993年到中国访问后说:中国人民远不像西方媒体宣传的那样不谈政治,谨小慎微,政治空气紧张。
正因如此,国内对莱辛的研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视野不很开阔、研究手法囿于常规,关注多集中于《金色笔记》并着重阐释其女性主义思想,对其他作品却少有评述等。另外,很多研究者一方面认定莱辛的前期作品是对现实的批判,另一方面却对她的内心空间小说持保留态度。这种前后不一的矛盾除了说明很难用铁板一块来研究莱辛,更说明了国内研究者的视野狭隘。
本书是中国学者以更开阔的视野所做的进一步努力。正是由于莱辛的殖民地移民和女性的双重边缘身份赋予了她独特的视角和立场,本书以女性主义批评、文化研究和叙事学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以莱辛的4部小说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着重剖析了莱辛如何呈现个人内心生活的复杂、困惑和彷徨,如何笔端直指混乱的、疯狂的社会和日渐分裂的西方文明,精细探讨了种族和性别、女性的精神世界、文化的制约以及跨文化交流等莱辛作品中最为重要的4个主题。从比较研究到个案剖析,从宏观把握到微观细读,本书力图从不同视角,解读、阐释和接近一个真实的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