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备课方式的创新

2013-04-29郑周尧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

郑周尧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诸多质的不同,从理论到结构都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它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时的安排,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意见。它不仅为我们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教师使用教材、指导学生学法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的、实用的建议。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改变传统的、陈旧的备课观念、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备课方式;创新

教师的备课方式,是教师对课程、教材的研究能力与实践能力等专业素质的综合体现,而新的课程标准与过去的教学大纲有诸多质的不同,从理论到结构都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它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时的安排,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意见。它不仅为我们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还在教师使用教材、指导学生学法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新颖的、实用的建议。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备课这一重要教学环节进行再思考和再认识,改变传统的、陈旧的备课观念、方式和方法。本人主要从下面几点来谈谈新课程下备课方式的创新:

一、注重师生双边“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备课是为教学服务的,所谓“教学”,简言之,即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新课标强调“教”服务于“学”,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学”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就要求我们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自己收集有关资料(如实物、图片、数据等),自己向家庭、亲友、社会人士作社会调查,自己制作有关学具,自己设计学习方法等。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为教师的“教”作很好的铺垫,还能使教师预测到学生的需要,掌握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使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从学生的“学”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重视学生的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

班级由许许多多的不同个体组成,但他们又有很多方面的共性,因为学生都处在同样的班级,同时又处于相仿的年龄,他们在接受知识以及各种各样的行为方面都有相同的地方,但我们在考虑学生共性的同时,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使学生的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就是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倡导打造教学基础,做好教学的前提工作,了解教学对象的差异──学生差异。备课时,我们应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鼓动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架好学习的桥梁,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只有这样,在掌握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体需求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每一个学 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使每个人都获得身心的愉悦和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发展。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产物。它的出现为建立新型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契机,也为我们的备课提供了很多的便利,现在很多学校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抓老师的教案,抓老师的备课。老师们每天都在写教案,每天的教案都是抄来抄去,几乎是重复性的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师们慢慢地把写教案当成了一件苦差事,而用多媒体技术写教案,这样,一方面将给老师们带来许多的方便,免除了很多案牍之苦;另一方面备的课因运用多种媒体而可能使质量有所提高。也许有人会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我就是不会,我怎么用多媒体电脑备课,要我学电脑,太难了吧!这个问题要是在前几年,那确实是个问题。但是,在Windows系列出现之后,学计算机是非常容易的事。Windows系列专门是为方便那些普通用户而设计的,任何一个老师无论会与不会计算机,懂与不懂计算机语言,都可以通过轻轻地点鼠标,调用资料库中的各种资料或者自己准备的资料备课。所以大家根本用不着学什么高深的电脑理论,而学习Windows系列几天就会,甚至几小时就会了。除了教师要会使用计算机以外,用多媒体技术备课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一个使用便捷、简单易行的编辑系统和编辑工具;另一个,要有多媒体资料库。这样,我们才能使用编辑工具调用资料库中的各种资料,编我们使用的教案。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備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师生双边“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在重视学生的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上下功夫,同时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备课,我想只要大家在这些方面共同努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 皮连生著.《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4]《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委员会电化教育司编译.北京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新课程创新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浅谈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