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中国戏剧魂当代关汉卿
2013-04-29杨红军
杨红军
田汉,我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戏曲改革工作的先驱者,杰出的戏剧家。他一生创作戏剧剧本100余部,电影剧本30余部,诗与歌词近2000首。由他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定为国歌)成为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前进号角,唱遍全中国,响彻全世界。
从私塾“小和尚”到革命戏剧运动奠基人
田汉,原名田寿昌,1898年3月1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为了给家里带来人丁兴旺之运,长辈们给他取了小名“和儿”,并将其寄托在观音菩萨名下。田汉这个名字,是1911年他与三个同学投考进步学校时相约改名,改名后末字相连恰成“英雄怀汉”,可见其报国感情之深切!其中的“汉”,便是田汉。
田汉祖上是地主,到祖父一代衰败。父亲积劳成疾,在田汉8岁那年病逝。母亲易克勤富有远见,她说服了玩心很重的田汉,让他继续念书,为给孩子好环境几次搬家。舅父易梅臣富有爱国革命思想,在他资助下田汉赴日本学习,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哲学、军事、社会学、文学、艺术各方面知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田汉在日本参加中国留学生“围攻公使馆”活动,参与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作诗文,演话剧,宣传新思想,“第一要图个性之完成”,“第二要图社会的改造”,力求创造出“少年中国”的新气象。
1922年田汉回国,他积极创办《南国半月刊》,开始作。解放后,北京人艺上演了这部剧。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同一时期,田汉主编《南国月刊》,写作《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戏剧运动的文章,他要以自己艺术创造的实绩,“在沉闷的中国新文坛鼓动一种清新芳烈的艺术空气”。
1920年至1929年田汉的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高度。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社会,对普及话剧和开展戏剧运动起到积极推动和带头作用。南国社的创作和演出,不仅产生了进步的社会影响,而且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对话剧事业的开拓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1929年冬,田汉开始参加政治活动。1930年3月,他作为发起人之一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以鲁迅为首的七人执行委员,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4月发表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公开宣告向无产阶级转向。6月,根据小说《卡门》改编的同名话剧被勒令停演,他遭到通缉,在金焰、周信芳的掩护下,躲避了搜捕,被迫转入地下工作。后又作为发起组织者之一,将左翼剧团联盟改为左翼戏剧家联盟,以加强剧人团结。
1931年,左翼文化深受迫害,而田汉却坚决申请加入共产党。1932年他光荣入党,宣誓秘密举行,监誓人是瞿秋白。此后担任“剧联”党团书记和中共上海文委委员。田汉以诚相待,广交朋友,颇讲义气,凭这种个性,为左翼阵线做过许多人做不到的好事,团结了许多人团结不到的文化人,比如著名导演应云卫、“江湖”人物严春棠等,为左翼文化阵线开辟了活动空间和生存“夹缝”。这期间,他创作鼓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剧本,如话剧《年夜饭》《顾正红之死》《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这些作品专供左翼剧团演出。他和夏衍、阳翰笙等冲破当局“警告”,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影片公司写《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他创作的《打长江》《采菱歌》《夜半歌声》《热血》《天涯歌女》《四季歌》等电影主题歌,广为流传。
从《义勇军进行曲》到《国歌》
1934年冬,田汉以中国青年奋起救亡为题材,创作电影故事《凤凰涅槃图》,写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准备由电通公司拍摄。但未来得及写分镜头台本,就在1935年2月19日晚被捕。后由夏衍完成分镜头剧本,投拍时改名为《风云儿女》。
田汉后来说,他的剧本梗概“写在旧式十行红格纸上,约十余页。《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主题歌,写在原稿的最后一页,因在孙师毅同志书桌上搁置了一个时期,所以最后一页被茶水濡湿,有几个字看不清楚”。这首歌词中有“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在重复中改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这首歌虽然是田汉在匆促紧迫中写的,但却蕴含着他多年来特别是“九·一八”以来的历史感受,最可贵的是那种危机意识。这首歌的精神支点是自卫、自救意识,这种意识成功地诗化在“长城”的形象中。
田汉被捕后,聂耳的处境也很危险,党组织正安排他出国避难和深造。当他知道夏衍改写《风云儿女》台本时,马上请求把作曲工作交给他,并说:“我干!交给我,田先生一定会同意的。”《义勇军进行曲》的诗句打动了聂耳,他以惊人的热情和速度谱曲,出国前完成初稿,到日本修改后寄回曲谱定稿。后来,田汉听到此歌,认为聂耳“把这短短的几句话处理得非常豪壮明快和坚决有力”,完全按照歌词的情感律动创造音乐形象,并从节奏和旋律要求出发,调整了个别字句,尤其将“起来”重复置于“我们万众一心”之前,强化了节节升高的三呼之唱,以排山倒海之势,表达了一个被压迫民族忍无可忍奋起抗争的坚强意志,赋予这诗句以音乐的生命。
《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是由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含金量”决定的。1949年7月10日,新政协向全国征集国歌。到8月20日止,共征集国歌歌词632件,国歌词谱694首。很多人建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最早提出此建议的是周恩来。9月25日晚,毛泽东、周恩来主持召开国歌问题座谈会。马叙伦介绍国歌征集议论情况,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张奚若、梁思成、徐悲鸿、黄炎培等都表示赞成。郭沫若、田汉认为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合时宜”,郭沫若还自拟三段,但绝大多数人不同意。周恩来说:“用原来的歌词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毛泽东也认为保留原歌词好,他说: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解放了,但还是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们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大家认为以《义勇军进行曲》做国歌最好,意见比较一致,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与会者热烈鼓掌,一致同意。会议结束时,大家齐唱《义勇军进行曲》。9月27日,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国歌象征国家尊严。然而,国歌在“文革”中的命运也令人痛心。田汉被诬为文艺黑线代表人物,其全部作品遭到禁止。在外交场合国歌不能唱,成了纯演奏曲。
“文革”后,有人认为国歌歌词不能反映变化了的现实,建议1978年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修改歌词。经过几个月发动和征集,收到大批新歌词。最后确定由李焕之配写的歌词提交大会讨论。虽有不同意见,但会议以举手表决方式通过了新歌词。
1979年6月召开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陈登科提出恢复原国歌歌词议案。议案指出:新歌词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粗糙,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人民群众对这个词反映冷漠,缺乏激情,且不易上口。而且原词作者田汉已经平反。当年大会秘书处只讲交付常委会研究,便没了下文。后来在五届三次、四次会议上,陈登科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提出恢复原国歌歌词。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2004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这既维护了国歌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也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
因此,我们不但要会唱国歌,更要知道国歌的历史,记住国歌的词曲作者,这表明了我们对历史的一种态度。
为民族解放鼓而呼
1935年7月田汉出狱,但受到监视,不准离开南京。他就策划戏剧运动,1936年底,利用《峨眉山下》上映之机,打出“中国舞台协会”招牌,邀集上海、北平、天津等地演员公演18天,演出了田汉的《回春之曲》《械斗》(与马彦祥合作)《黎明之前》《洪水》等剧目。期间曾拒绝国民政府参与其事和给予经济补助。
“七·七事变”第二天,他作诗《闻卢沟桥开火》,号召大众“我们到处展开必死的战争,继着二十九军的血迹之后!”他急奔上海前线,连夜赶写四幕话剧《卢沟桥》,并在上海公演;创作歌词《中国空军歌》,分别由冼星海、张曙作曲,广为传唱;为与日激战的“八百壮士”题诗《敬献给忠勇的将士》;支持夏衍办《救亡日报》,写新闻报道评论等,特别是长文《为我肇和军舰复仇应如何轰击出云舰》,详尽分析日舰性状及中日战例,令海军司令“大为惊讶,钦佩莫名,特地打电报向他致敬。”
1938年初,经中共驻长沙办事处同意,田汉创办《抗战日报》。在设施简陋的环境中,田汉每天写文章,丝毫不受影响。建议并协助长子田海男创办《儿童抗战报》,组织“儿童剧团”开展抗日宣传和社会募捐活动。后又鼓励他投考黄埔军校,毕业后编入远征军奔赴滇越前线。
不久,田汉受周恩来之邀,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三厅六处处长,团结洪深、胡愈之等大批艺术界专家名流,开展“抗日扩大宣传周”活动,搞歌咏日、美术日、戏剧日以及开、闭幕时群众大游行等;参与发动“抗战周年纪念献金周”活动;开办“留汉歌剧演员战时讲习班”,将700多人组成20多个剧团,多次公演抗敌戏剧……活动声势浩大,影响深远。正如田汉诗所言:“演员四亿人,战线一万里,全球作观众,看我大史戏。”
田汉说:“为的是要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动员广大军民。而广大军民最熟悉的艺术形式便是旧剧。因而改革旧剧使适合当前需要成为迫切之课题”。他团结艺人开展旧剧改革,组织创作演出新剧。他改编湘剧《旅伴》,完成大型京剧剧本《新儿女英雄传》和《江汉渔歌》。《新儿女英雄传》把传奇性的人物关系和命运,紧扣抗倭反奸的曲折斗争表现出来,戏中有戏,戏戏连环。《江汉渔歌》是宋朝抗金故事,却暴露了黑暗的现实,是他抗日时期戏曲本子中演出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戏。因此,遭到官方忌恨,剧团受到审查。田汉是个“干戏剧运动”的。1944年,他在桂林参与发动和领导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历时三个多月,参加者达千余人,7个省的28个团队演出了73个剧目,观众十万人之多。1946年,田汉回到上海,登门看望艺术家们,团结戏曲艺人,发起了“平(京)剧改革双周座谈会”,并连续发表文章促进京剧改革。同时十分重视越剧、沪剧改革,号召学习地方戏的革新。他关心四维儿童剧校发展,在东北和北平先后成立四个分校,要剧校继续演出“新平剧”,在北平为“平剧改革运动奠一基石”。1948年,剧校新排了田汉的《金钵记》《武则天》《琵琶行》。
在抗战最艰难的阶段,田汉写剧本同时扶持新中国剧社和文艺歌剧团,两个社团赚钱互相养活。他多次自掏腰包或靠借贷解决艺人生计,曾通过章士钊的侄子买米,请李济深给剧社拨点军粮,有时靠关系赊来一担米,两个社团各半担。有一次,田汉家等米下锅,而他却把刚到手的稿费给剧团救急,自己家只好到熟悉的饭馆“记账”。李济深五十大寿时,田汉应邀赴宴,人家知道他的性格,说请他一个人得准备十个人的饭,结果田汉居然带去了几十号人——为了给穷剧人增加营养,他不考虑自作主张会不会得罪主人。
抗战胜利后,田汉认定:戏剧提高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运动”,戏剧应该与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紧紧配合起来。在重庆欢迎他的聚会上,他讲校场口事件,讲昆明“一二·一”惨案,大声呼吁:“为新演剧运动,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奋斗到底!”大会气氛悲愤而壮烈,当场一百多人签名发出《致校场口受伤人士慰问函》。后来,受北平“沈崇案”和上海“摊贩案”激发,田汉创作了话剧《丽人行》。他把剧情安排在日本占领的上海,曲笔写出在黑暗和寒冷中挣扎、奋斗的女性,把忧国之愤直接发到国民党当局身上。那时的观众看得很分明。
爱国爱民,酷爱艺术的田汉,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前,作诗文,演话剧,写歌词,宣传新思想;组织领导革命戏剧运动,为民族解放鼓吹呐喊;以其特有的社会关系和社交魅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对革命事业贡献甚多。
他是“一块九成以上的金子”
解放后,田汉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中。他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以很大精力抓戏曲改革,认真贯彻“推陈出新”的方针,悉心研究何谓“陈”、何谓“新”、如何“推陈”、怎样“出新”等问题,多次致信周扬,讨论戏曲改革工作。在他主持下,对古典戏曲采取“保护主义”和“慎重”、“明智”的做法,解禁一些戏,活络艺人生计。
同时,他创作了《白蛇传》《金鳞记》《西厢记》。
田汉与艺人联系非常广泛,在戏剧界,人们叫他田老大或田老,很少人叫他田局长。1956年,他带队到湖南深入生活,“在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中也听到一些使人无限黯然的故事,看到一些不能不代为呼吁的情景。”于是十分心痛地写了《必须切实关心并改善艺人的生活》和《为演员的青春请命》两篇文章,发表在《戏剧报》上。后来有人认为这两篇文章足够让田汉做右派了,但周总理保了他。
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举行关汉卿创作活动700周年纪念活动。田汉着手准备专题报告。他认真研究关汉卿资料,被其“为民请命”的精神所打动,创作了话剧《关汉卿》。北京人艺找到田汉,将这出戏抢到人艺来演。郭沫若看完剧本连夜给田汉写来贺信。叶圣陶认为“《双飞蝶》是一支很好的曲子,可以跟历来脍炙人口的好曲子并驾齐驱……”《关汉卿》在首都剧场首演时,田汉陪同周总理、陈毅副总理、郭沫若等观看演出。1959年,日本剧团演出《关汉卿》。1993年,中国“青艺”将《关汉卿》(演出定名《双飞蝶》)带到台湾。
1959年,西藏发生叛乱。田汉奉周总理之命,通过有限的历史资料,构思话剧《文成公主》,用唐太宗与吐蕃“和亲”的故事,宣传民族团结的伟大意义,同时证明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1961年,田汉将碗碗腔《女巡按》改成京剧《谢瑶环》。改戏的冲动源于毛主席提倡学习为民请命的海瑞,国内的“海瑞热”与他的想法合辙。《谢瑶环》不写儿女情长,而从政治上表现调查研究,强调告状精神,力图表现“为民请命”者的高贵精神及其失败悲剧。当年,该戏由中国京剧院首演于北京,各地方戏曲也纷纷演出此本。
田汉毁灭在六十年代末,但六十年代中已露端倪。1963年12月12日,毛主席批示:“各种艺术形式……问题不少,……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至于戏剧等部门,问题就更大了……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岂非咄咄怪事。”看到批示,田汉完全懵了。解放后自己工作中不是没缺点,但总是极力追随毛泽东路线,即使有些事想不通也强迫自己服从领袖意志,这次怎么办?他去访周扬等人,想讨一个说法,但他们也同样困惑。
1963年底至1964年初,在上海举行华东现代题材话剧会演。江青、张春桥等提出大批“鬼戏”,“大写十三年”,妄图抹杀文艺的历史传统,使所谓现代戏独霸舞台。张春桥还莫须有地制造“田汉是叛徒”的舆论,想把他一棍子打死。田汉已不被看做公选的全国剧协主席和文联副主席,不安排讲话,甚至在公开场合遭受冷遇,江苏代表团请他作报告还受到追查。田汉义愤填膺,写下叙史抒愤之诗《江南——你中国话剧的摇篮!》。特别是闭幕式不让他上主席台,这等于要当众侮辱他。在闭幕当天,田汉愤而去了苏州。他到司徒庙观看古柏,将己比树,作诗一首:“裂断腰身剩薄皮,新枝依旧翠云垂。司徒庙里精忠柏,暴雨飘风总不移。”田汉刚强不屈,面临险恶环境,还对1947年创作,当时上边找不出毛病,仍在上演的《白蛇传》做了最后一次修改。
1965年,江青找田汉谈话,要他放弃历史剧创作,专搞“京剧样板戏”。但田汉没有顺从,由此招来杀身之祸。
1966年12月4日,田汉被从家里抓走。他被迫写过无数次“检查”,《田汉自传》中有这样的交代:第一,我不是“反共老手”。我若是反共老手,就不会保共产党员黄日葵出狱就医,就不会在西南大撤退中救护一些党员和他们的家属,也不会引进一些音乐、戏剧工作者加入党。1936年在南京是我主动要搞戏剧运动的,不是怕死,那时候我也没有死的威胁。……我若真“大写反共剧本”,上海的戏剧工作者不会到南京来帮助我演出,早已唾弃我了。总理到南京也不会接见我。第二,我不是“特务”。国民党没有从我嘴里和笔下得到过任何东西……
1968年12月10日,北京301医院,被化名为“李伍”的田汉死了。然而鬼使神差一般,当田汉离开人间时,广播里正响着34年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
1979年,经中央复查组审查,田汉彻底平反。4月25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田汉追悼会,胡耀邦、宋庆龄、邓颖超亲临致祭,廖承志主持,茅盾致悼词,前来致祭者达千余人,社会各界及外宾送的挽诗词挽联挽幛62件,唁电唁函474件,花圈517个。公墓大门口到吊唁厅的彩棚下站满了前来追悼的人,无法计数。田汉被迫害致死后尸骨无存,骨灰盒中,只放了《义勇军进行曲》《关汉卿》剧本和他的眼镜、钢笔。
田汉一生太丰富了,他坚信“一诚可以救万恶”,他崇诚,唯善,求美,为人坦诚,痴迷艺术,信念执著,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他的艺术成就在某些方面遥遥领先于时代。所以曹禺说:“田汉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夏衍这样评价他:“田汉是现代的关汉卿,我私下把他叫做中国的‘戏剧魂……假如说‘金无足赤,那么,田汉是一块九成以上的金子。”洪深说:“把整个身心完全献给戏剧运动的,只有田先生一个人。”郭沫若则称田汉“不仅是戏剧界的先驱者,同时是文化界的先驱者。”这几位文坛先辈都是对中国现代文学与戏剧有重大贡献的“过来人”,他们的话包含着沉甸甸的历史内容,表达了对田汉先生的高度赞誉。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