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两次开发北京什刹海的计划
2013-04-29哈恩忠
哈恩忠
文前语:什刹海一带如今是为数不多的散发着浓郁老北京风味的地区之一。最近,什刹海旧城保护示范项目正式启动,主要目的是保护历史风貌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改造后的什刹海地区要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在旧城保护区内引进设计师、艺术家工作室以及建设小型博物馆。由此,笔者联想起清光绪年间曾经两次改造什刹海为公园的计划,尽管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计划未能实施,但历史上毕竟有过这样的一笔。
“酒家亭畔唤渔船,万顷玻璃万顷天。便欲过桥东渡去,笙歌直到鼓楼前。”短短的一首竹枝词,分明勾勒出什刹海的一派繁华盛景。
想当年,这里曾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是保证京粮供应的重要水道;这里曾是风景旖旎的一汪静水,是帝王权贵、才子佳人纵情嬉游的场所。如画楼般的“海子酒船”,或载着皇亲国戚,或坐着文人骚客,在河面上荡荡悠悠,间或鱼贯而行的漕船,船尾泛起阵阵浪花,仿佛讲述着那传说已久的“十窖海”的故事。元代的什刹海连樯结桅,粮船云集;明代的什刹海则广种稻米、荷花,一幅江南美景画图;清代的什刹海更有了燕京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而每至三九寒冬,清代帝王便在这里“大阅冰鞋”(即在这里检阅八旗劲旅的冰上表演)。遥想当年,寒风阵阵,旌旗列列,喊杀声中八旗官兵人人争先,个个奋勇,却也是很壮观的景象。
应该讲,清代的什刹海已不同于往昔,河面逐渐缩小而成为湖,分为前海、后海、积水潭三部分。由于是皇家内务府奉宸苑管理,这里实际上成了没有宫墙、没有宫门的禁苑,循着迤逦的水岸,还星布着数座王家府院。尽管如此,什刹海周围仍然是商贾林立,游人如织,自发地形成了人们购物游玩的好去处。《北京岁时记》中说,“六月间,士女云集”,“同治中,忽设茶棚、各种玩意”。只是到了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皇帝病死,奉宸苑以“国丧”为借口,禁止在什刹海沿岸“搭棚售茶”,什刹海才逐渐冷寂下来。
奉宸苑:清代内务府机构之一,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立,负责宫廷各处苑囿、河道的管理、修缮,并办理皇帝演耕、皇后躬桑、阅冰戏、南苑大阅与春秋狩猎行围等事务。其职责范围包括景山、瀛台、阐福寺、乐善园、钓鱼台等处行宫,及南苑、圆明园、畅春园、玉泉山等处稻田等。
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影响,风光秀丽的什刹海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并两次提出了开发什刹海的计划。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一月十九日,彬熙首次上书当时的民政部,提议将什刹海改建为“北京公家花园”。彬熙曾随任湖北候补道、驻法公使参随的父亲凤凌游历欧洲多年,自然对法国乃至欧洲的风土人情、经济、文化了解颇多。因此,他对利用自然风景建立国家公园尤为倡议。他说,法国风土人情所以能致富强之道,“除铁路、轮船以及电报诸大端外,尚有布罗呢大树林中植兽园,即巴黎之至大公家花园,该园每年进款不下数万元”,特别强调了建立公园可以产生的经济效益,略具了现代公园的端倪。在这年的八月,也就是提出倡议的三个月前,彬熙借回京之机,对北京的内外城进行了一番勘察,最后确认:“地安门外之什刹海地方,自然形势易于兴修……且该处之雅妙较布罗呢大树林、中国上海之张园裕园、汉口新组之花园,实等而上之。”这是彬熙多次置身中外公园之后,作出的最具实际的结论,其实也不难想象,哪位封建帝王行游之所不是人间天堂呢?彬熙的改建计划不仅仅以建供大众休憩的公园为目的,而是对其潜在的经济效益也推敲详尽。如计划在湖中岛建洋酒楼、湖中置洋筏、园中广种花草……预算包括门费、园中座椅费、船筏费、茶水费以及商人入门费、酒水费在内,全年可以收入银14885两,甚至连什刹海周围建设公园的草图也画好了。从这个计划中可以看出公园规模初具,开发运行也有经济效益,但彬熙位低职微,虽然游历欧洲多年,满腹激情,算得上是有经历的人,最终仍然是无人重视理睬,没有得到民政部等部门的回应,枉费了一片报国之心。
几乎与此同时,一项更大规模地开发什刹海计划也在酝酿。同年九月,当时北京市政公益会的商人陈升等人,向京师内城巡警总厅申请集资开发什刹海,提出了大规模的开发计划,如集股融资银20万两;由积水潭至银锭桥砌墙修园;园中建设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院、运动场。这一计划一经提出,便首先受到京师内城巡警总厅首肯,“公园之设,东西各国或由公家出资,或由绅商筹款……京师风气初开,尚无人出而承办,既据该职商等呈请集股建造,自应量予提倡”。清廷对此也表示赞同。没有想到,这一计划却受到奉宸苑的阻挠。其理由是:积水潭等处若建公园,于河道“窒碍之处繁多”;前海“与北海只隔一道皇墙……倘游人往海内窥探,任意喧哗,殊非敬慎之道”。经过反复协商,奉宸苑最后只同意在后海建设公园,而且告知“倘此地势偏小,不符应用,则由该职商等另行拣择地方修建”。可想而知,奉宸苑如此有“力度”的态度,开发什刹海为公园的计划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就这样,分别以个人和商业协会(市政公益会)为首开发什刹海为公园的计划,最终夭折,什刹海也始终没有能够成为“京城第一园”。
(作者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员,文中所涉内容均源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民政部全宗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