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现在保持距离
2013-04-29方向明
方向明
有人说,你的文字有“民国范”。我不知道什么“范”。不过,我的确更喜欢读过去时代的文字。读古典名篇,常为其行文的谨而不拘所叹服。郁达夫那个时代的文字,常能给人长久回味,如饮醇酒。白马湖作家群的文字,朴质,简净,也是我喜欢的。管领白湖风光的民国和尚亦幻法师,他的文字也让我有一种契合。反正,我是在努力逃离当下文字的影响。
我的散文集《西皮散板》,分了五辑。我初中的语文老师在一个春节里读完了学生的作业,还给出了一篇评语,对五辑文章分别作了简要的评析。其实我的文章是经不起评析的。我写东西不太合所谓的规矩,想怎么写便怎么写。我一直认为,每一篇文章都应该是不一样的个体,这种不一样更多的是文章“自己”决定的——或者说,是生活决定的,无限丰富无限生动的生活决定了无限生动无限丰富的散文。那样的时间,那样的情境,那样的人,那样的思绪,决定了每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所以,当我看到“西皮散板”这四个字的时候,我本能地觉得,这个用来做我的书名,是最恰切不过的。自由节拍,无板无眼,要的就是这个。
散文是最容易暴露自己的。所以我不随便送人书的。每次送人一本书,就感觉是把自己的裸照给了人。刘庆邦说:“作者交出一篇散文,就同时把作者心灵的缰绳也交了出去。人们看罢散文,等于顺便把作者也牵出来遛了一遭。”我出了书,许多朋友也读了,我已经被“遛了一遭”,不妨再溜一遭。
我的文字内容,如果要概括,大略集中在两方面:一、回望;二、审视。关于回望,赵柏田君为我写了篇长文,题目就叫《凝望渐行渐远的背影》。那天,我一收到赵文,心潮起伏,简直汹涌澎湃。能这么懂我,世上有几人!赵兄说,最让他动容的,是那篇《我来看你了,弘一法师》。他接着评说道:乱云飞渡的年代里,牵念作者目光的,还是白洋湖畔穿长衫的那几个背影和他们长短不一的吟哦。对陈之佛、邵洛羊这些慈溪籍艺术家以及童春、洪允祥、柴小梵等“溪上七子”的书写,笔底更是常带感情。这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和着那个年代,让作者出神地长久凝望。赵兄最后以总结的口吻说:《西皮散板》的许多文字,未始不可作为这种凝望的姿态来解读。
我是在回望,回望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典型的画面是:那个白湖边上的背影,一位清癯瘦长的高僧,芒鞋藜杖;远岸几个僧服少年,景仰弥坚。回望,是怀念,对逝去的传统的怀念。归根到底是一种态度。
要多说些的是关于审视。审视,有点居高临下。但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我的意思是,以批判的眼光、怀疑的态度看现在。我的很多文字被认为是温暖的,我也认可。但温暖的下面还有一些冷的东西。《在门外等门房老伯醒来》被认为是温暖的,其实是对不平等的批判。《母亲》,许多朋友读了,告诉我说,很感动。其实我在这篇文章里想说的,更主要的是我们两代人的困境。上一辈人总是要代替孩子思考,选择。孩子要冲出母亲的爱,其实是要逃离约束,这是不是两代人的悲哀?爱与束缚纠缠在一起,压抑的是天性。而此种传统在不知不觉中仍绵延不绝,因为某种基因已融入我们的血液里。我写《母亲》,是沉重的。我坚持将《沙漠主人》置于全书之首,是觉得这一篇可能最接近我的心灵,甚或可以作为我的宣言。我厌恶奴性,更厌恶奴役。当我看到骆驼的真相,夕阳下的骆队曾带给我的诗意感觉一扫而光,留下的唯有悲愤。而沙漠里的小甲虫,很小,却如战车般驰骋于沙丘,随意划出流畅的线条,令我不禁重新认识自由的重要。《沙漠主人》,你如果当做游记来读,也是可以的;但我不把它看做游记。我想写出自己的思考。没有思考的游记,只是华丽文字的堆砌。《三清山》最早在我的博客里出现时,后面有一个括号,注着“并非游记”。我只是想借三清山这座道教之山,批判国人的实用主义,连对于宗教的改造也不例外。“务实”是一个多么好的词啊,可惜,成了许多人急功近利的幌子。在楠溪江,我忽然对温州人和慈溪人做起了比较,都崇商,务实,但伴生的是目光短浅,暴发户心态。
有人喜欢我写名家的篇什,尤其是写“莫言震云他们”的那一组。写这类文章,弄不好,容易生媚。或许也是真诚的,却因为仰视,而失却了自己。我觉得自己的这类文字,好在“平视”。我不把他们当偶像,我把他们视作朋友,虽然他们也许很快把我忘了。于是我的这类文字里会有一些有趣,或许还有幽默。幽默,只有在平视的时候才会有的。
反思时代,首先应该清洗自己。我一直在清洗自己,但还没有系统的文字出笼。这个集子里有一些反观自己内心的文章,但对自己的全面清洗,还没有真正开始。留待以后吧。
我的《台湾七日草》是随行随记的。到了海峡那边,与这边拉开了空间的距离,反而对某些事情看得更清晰了。在中台禅寺,我对于大陆佛教的喧嚣浮躁十分不安;在眷村博物馆,又感叹我们对于留住历史记忆的麻木,油然而生一种叫文化自觉的念头:文化往往要遭逢某种生死存亡临界点才会产生自觉。最近去了趟北欧,写了一组文章,朋友读了,写下“异国风情中国心”的评语。是的,还是在反观我们自己的文化,只是站在远处看。
审视,的确是要保持一定距离的,否则会看不真切。有距离,才会给思考腾出空间。所以,我想和现在保持一定的距离。回望,也只是与现在保持距离的另一种形式。
本栏责编 谢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