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要到位,“主导”须有方
2013-04-29李佳
李佳
这是一节二年级上学期的语文课——《大禹治水》。学完课文之后,一名学生质疑:“大禹真的13年都没有回过家吗?”顿时,安静的教室热闹了起来,先是同学问窃窃私语,而后是前前后后的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终于都大声喧哗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陈述自己的见解,有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
生1:大禹没有回去,你看他连经过家门都不进去,肯定非常忙,没有时间回家。
生2:不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那时他在工作不能离开,等他休息的时候就可以回家了。
生3:我也觉得他回去过,我爸爸出差一个星期都说想死我了。要是13年不回家,大禹肯定要想儿子想疯了,怎么还有力气带领大家治理洪水呢?
生4:大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认识自己的爸爸,说明大禹肯定没有回去过。
生5:当时老百姓都无家可归,大禹后来说不定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当然没有回过家。
生6:对,大禹不能回家,他一回家儿子会哭着不让他再走的,那样就会耽误治理洪水了。
孩子们的争论是热烈的,以至于让教师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收场”,只是任由孩子们七嘴八舌,直至下课。难道这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难道强调教师引导,就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任其自由放牧?我想,学生“主体”要到位,还有赖于教师“主导”有方!
反思一:以学生的主动“学”为中心。强化教材的教法加工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备教材必须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一句话,必须强化对教材的“创新化”建构。具体讲,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第一,从“教”的层面对教材进行理性加工,突出教学内容的“新”与教学手段的“活”。第二,从“学”的层面对教材实现互动生成,即充分考虑学生的“学路”。在上述教例中,如果教师备教材时能设想到学生的疑问和观点,并设计好应对方法,那么在课上就能从容地因势利导,不至于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大禹真的13年都没有回过家吗”这一问题还是迷迷糊糊,一头雾水。
反思二:给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开辟道路
民主的学习氛围,其显性标志是学生的“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其隐性的标志是平等宽松,和谐生动,乐学乐教。创造这种氛围,关键还在于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融入到学生之中,了解他们,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成为深刻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教师必须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共同参与者,和学生一同去探索真理的奥秘。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是杏参与其中是分不开的。在上述课堂中,当学生展开争辩时,如果教师能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学生提到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十几岁还不认识父亲”等论据人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大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相信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和深远,渴望认知点也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大禹是否13年从未回过家”上了。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蹲”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著名特级教师李烈曾经说过,要想真正站到学生中间来,要走好三步。第一步是课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第二步是在课下要忘掉自己是老师,多与孩子交流。第三步是教师要真正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从而经常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适应孩子。走好了这三步,教师就会经常用一颗“童心”去平视学生,就会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
反思三:“因学施导”,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现实生成,及时调控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备课时理想的假构与课堂中现实的反馈并不一致。那么我们的教学该如何做出反应与调整?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推进,还是适应学生的现有现实生成,对教材内容作出重新调整?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大禹治水》的教学中,教师遇到了两个“意外”。面对学生突然提出的疑问,教师选择了放开。学生各抒己见,打破了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只允许有一种声音,只能有一个答案的局面,使课堂充满生机。遗憾的是,当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没能及时收拢。新型的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有“放得开,收得拢”的课堂调控能力。放得开,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悟,自得;收得拢,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而应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加以点拨、引导,使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会学到会学。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若是在学生充分讨论“大禹真的13年都没有回过家吗”这一问题之后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去课外寻找有关这一研究问题的各类信息资料,对于有条件的学生,还应鼓励他们到网上去查找相关信息,如此一来,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了。作为执教者,不应忽视运用“点拨”这一输出信息的重要作,用。因为,在学生探究中教师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师并不显眼的一点一拨之间,往往有驱动全局的功能。“点”者,使之进而有方向也;“拨”者,使之正而有方法也。当学生研究、争论的思维指向偏移目标,发生歪斜时,教师就要拨一拨,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学之道重上正轨。
总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如果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就是放弃了教育者的责任,同样也是教育的一种失败。只有稳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才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施展的平台。所以,学生“主体”要到位,教师“主导”须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