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向遗忘的研究进展

2013-04-29杜渊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代价收益

杜渊

【摘 要】定向遗忘是关于遗忘研究的一种新的实验范式,也是记忆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阐释了基于代价——收益原则的定向遗忘研究范式和强调抑制机制的T/NT有意遗忘研究范式,论述了三种主动遗忘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定向遗忘可能存在的机制,并结合现代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参与下的有关定向遗忘的实证研究论述了定向遗忘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定向遗忘;代价——收益;T/NT范式;ERP;FMRI

有时,我们希望自己能够记住与任务有关的信息.而另外一些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忘记不再有关的、甚至是对当前行为造成干扰的信息。记忆与遗忘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反义词,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说,一个没有很好遗忘功能的记忆系统不可能是一个有效的记忆系统。而定向遗忘研究相对于传统的对于自然遗忘的研究又开辟了一条崭新的研究遗忘的通道。近十年来,在记忆领域,大量研究探讨了有意遗忘的可能性及其机制。

1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

定向遗忘(Directed Forgetting)因强调遗忘的有意性和指向性,其研究与自然遗忘的研究有所不同,是有关记忆研究的另一类实验范式。到目前为止,对定向遗忘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 基于代价——收益原则的定向遗忘范式;还有一种是强调抑制机制的T/NT定向遗忘(有意遗忘)范式。

1.1 基于代价——收益原则的定向遗忘范式

在这类程序中,当一个或一组项目呈现完之后,向被试呈现一个提示刺激,告诉被试前面的项目需要记住,或者需要忘记。该范式有两种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种称作单一项目提示法或单字法(single-item-cueing method or word method)。在这种方法中,实验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在学习阶段中实验者按照一定比便安排遗忘项目和记住项目的数量比值(一般按照1∶1的比例),项目一个个呈现,每呈现完一个项目立即随机呈现要求记住或遗忘的指示符。例如遗忘项目一般用一个外显指示符“遗忘或F”来标记,而记住项目用“记住或R”来表明。项目全部呈现完以后,间隔一定时间,进入记忆测试阶段。单字法的测量方式为直接比较记忆项目和遗忘项目之间记忆测试成绩,如果记忆项和遗忘项之间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那就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

另一种方法称作成组提示法或项目表法(blocked-cueing or list method)。在这种方法中,提示出现在一组项目之后。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一开始,告诉被试他们会看到一些词,他们需要记住这些词。在半数的词(词表1)呈现完之后,告诉其中一组被试忘掉他们刚才所学过的词(F组)而告诉另一组被试记着这些词(R组)。例如,在词表1呈现完之后,告诉F组的被试,他们刚才看到的那些词“事实上是一个练习,目的是让你熟悉词的呈现速度和词的类型。你现在应该把这些词从头脑中清除出去,尽量忘掉它们,不要让它们干扰你学习下面将要呈现的实验词表”。词表1呈现完之后,两组被试继续学习另外一些词(词表2),并且均被告知应该记住这些词。在完成对词表2的学习后,进入记忆测试阶段。项目表法测量方法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中一种方式是基于代价—获益的分析,即比较两种实验条件下遗忘项或记忆项的成绩;因此,定向遗忘效应主要以R实验条件下记忆材料的成绩为基线。如果F实验条件下前半部分的成绩劣于R实验条件下前半部分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的代价(the cost of the directed forgetting)是明显的,即定向遗忘现象越明显;如果F实验条件下后半部分的成绩优于R实验条件下后半部分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的获益(the benefit of the directed forgetting)是明显的。另一种方式是指在F实验条件下,直接比较前半部分材料和后半部分材料之间的成绩,如果记忆项和遗忘项之间的成绩差异非常显著,那就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

1.2 T/NT(想/不要想)研究范式

此范式最早是由Anderson和Green(2001)提出,最初是用來研究人们的观念压抑问题,由于其涉及到主动抑制机制,后来被广泛的应用于定向遗忘的研究中。

此范式包括三个阶段:①学习阶段。被试学习一些由刺激词和反应词所构成的无关词对(ordeal-roach)。②想/不要想(think/no-think)阶段。被试首先熟悉哪些刺激需要他/她们阻止其相关的项目进入头脑,然后完成“想”和“不要想”任务。其中,“想”条件要求被试在看到刺激词之后,尽可能快地报告相应的反应词。“不要想”条件则要求被试在看到刺激词之后,不要想相应的反应词。此外,实验者还操作了“想”和“不要想”条件试验的重复次数(分别为0、1、8或16次)。③线索回忆阶段。实验者使用两种回忆线索,其中,一种线索曾经作为刺激词在前面的阶段中出现过(如ordeal),另一种线索为独立线索,即反应词所对应的范畴的名称以及反应词的第一个字母(如insect-r)。实验要求被试回忆适合线索的学过的词。结果发现,同“想”条件(基线条件)相比,“不要想”条件下,正确回忆的百分数要低,于是就出现了显著的定向遗忘效应。此外,遗忘随着“不要想”试验重复次数的增加而增多。上述结果不受线索类型的影响。

2定向遗忘的机制

2.1 背景差异假设

研究者认为,定向遗忘代价和定向遗忘获益源于一种内部背景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两个词表之间呈现遗忘指导语的时候。有意遗忘的产生是因为造成了两个词表之间比正常情况更大的背景变化。例如,遗忘提示可能导致被试把两个词表看成是分开的事件,当他们正在编码词表2时,所用到的背景与编码词表1时所用的背景不同。相反,他们会生成一个全新的背景。定向遗忘代价和定向遗忘获益是学习和测验的背景不匹配引起的。具体而言,定向遗忘代价是因为词表1测量时的心理背景与学习时的心理背景不匹配。定向遗忘获益是因为无论是F组还是R组被试,词表2的学习和测验的背景均一致,但是由于F组分别在两种不同的背景下编码两个词表。因而减少了前摄干扰。

2.2 编码差异假设

Bjork(1972)很早就认为被试在实验中对记忆项进行了选择性复述(或者说开始便有了选择性注意),由于选择性复述造成对记忆项更加精细的编码,而对遗忘项的编码则停留在低级水平,这是产生测试阶段成绩差异的原因。

2.3 提取抑制假设

该假设认为,遗忘指导语引起了一种过程,这种过程阻断或者抑制了词表1项目的通达,产生定向遗忘代价。定向遗忘获益是因为F组避免了前摄干扰——受到抑制的词表1的项目不会对词表2的项目造成前摄干扰。

3定向遗忘的研究进展

有关定向遗忘机制的研究主要关心定向遗忘效应究竟是由什么过程引起的,以及不同的定向遗忘程序是否涉及到相同的过程。一些研究者提出,定向遗忘效应有着多重机制。我国学者陈曦(1999)运用单字提示方式,采用控制较为严密的补笔测验方法(内隐记忆测试)和加入了“无关项”(作为控制组),对有意遗忘的心理过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实验表明:在单字提示方式下,被试在进行有意遗忘的过程中,既对记忆项进行了有意的复述又对遗忘项产生了提取抑制。宋耀武( 2004)采用字表提示方式,采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相结合的方法,在不同材料(包含了无关材料)下对定向遗忘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对于无关材料, 被试可以在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上均差异显著, 因此可以肯定提取抑制的存在。

Ullsperger等人(2000) 使用ERP技术探讨了单是区别编码能否解释TBF和TBR项目的不同的记忆成绩。结果显示,深编码和浅编码的项目均引起了额叶和顶叶新旧效应以及晚期右侧额叶正慢波。不过,深浅编码两种项目之间,上述ERP效应只存在量上的差别-同深编码的项目相比,浅编码的项目所引起的ERP效应更小。这些结果表示,单是区别编码不能解释定向遗忘效应,要求遗忘的项目受到了抑制,不容易通达,因此难于提取。更近的一项ERP研究证明,遗忘指导语的确发动了额叶和前额叶的抑制机制。最近,Anderson,Ochsner和Kuhl等人(2004)使用FMRI技术,通过操纵T/NT范式,确定了参与把不想要的记忆逐出意识的神经系统。他们发现,控制不想要的记忆与背外侧前额叶(dlpfc)的增加的激活以及海马的减少的激活相联系。前额叶和右侧海马的激活均内预言遗忘量。她们认为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存在着一种主动遗忘或有意遗忘过程,另外也为这种过程建立了一个神经生物学模型。

4启示与展望

众所周知,关于定向遗忘的研究已近50年,无论在实证研究或是理论构建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目前定向遗忘范式已经成为记忆更新策略领域里新的研究范式,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对这一领域作出更多的贡献,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①研究的程序很不完善,早期的学者大都倾向于使用外显记忆作为最后阶段的测试方法,而目前来看由于提取抑制的涉及,必须加入内隐记忆测试;②定向遗忘的实验材料不统一,这也是发现有些研究者使用相同的实验程序,却得出相反的实验结果的主要原因,实验材料进一步规范化非常有必要;③大量的关于定向遗忘的研究结果,似乎逐渐证明提取抑制才是定向遗忘效应背后真正的内部机制,然而提取抑制机制不可能仅凭指导语就会对遗忘项产生如此巨大的抑制效能以至于被试在测试阶段无法提取。如果是这样,那么又是什么使其产生了抑制呢,抑制的生物学意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进一步论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Anderson,M.C.&Green,C.(2001). Suppressing unwanted memories by executive control. Nature,410,366-369

[2] Bjork, R. A.(1972). Theoret ical implicat ions of directed forget ting. In: M elton A W, Mart in E ( Eds. ) . Coding processes in human memory. Washington DC: Winst on ,Sons,1972: 217- 235

[3]陳曦.复述、提取抑制与有意遗忘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9,31 (3) : 284- 289

[4]宋耀武.不同实验材料下有意遗忘过程的实验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6)

[5]Ullsperger,M.,Mecklinger,A.&Muller,U.(2000).An electrophysiological test of directed forgetting: The role of retrieval inhibit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2,924-940

猜你喜欢

代价收益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爱的代价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代价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成熟的代价
如何解开设计院BIM应用的收益困惑?
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