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阅读教学之我见
2013-04-29李岩
李岩
一、巧设疑,促体会
1.抓心理,巧设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迫切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情感。我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时,就以学生关心的旅行为话题,开篇布疑: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有机会去周游世界,你打算带什么呢?学生兴致高昂,有的说带一部相机可以拍摄沿途美好的风光,有的说可以带一支画笔把看到的祖国的大好河山都画下来,之后我说:“作者和你们的想法有些不同,他会带什么去呢?让我们和作者一同走进课文,答案就在其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到答案,看作者为什么会选择它。”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2.前后联系,巧设疑。学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在理解“父亲的话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更深刻感悟这句话,同学们是否想到前文也有类似的语句,找一找画出来并联系实际谈谈体会。学生联系上文中“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试试!”联系作者请人织毛衣,展出不是成衣的服装展等语句来理解。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了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3.顺势而导,巧设疑。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在教学“窃读记”一课时,当读到“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的学生迷惑不解,为什么快乐了还有惧怕呢?我引导学生说一说,窃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享受快乐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学生入境思考,终于理解了:因无钱买书在窃读中感受书籍带来的快乐与智慧,却因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受训斥和驱赶而害怕担忧。
二、注重过程,求体验
1.角色扮演,入境体验。课文中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人物的体验。教学“晏子使楚”时,楚王是怎样一次又一次侮辱晏子的呢?我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人物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会。通过语气朗读去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从而更好更深刻地去理解文本、体验心理,生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2.尊重学生,追求独特体验。在教学“桥”一课时,对老汉人物形象的分析时学生发生了分歧,有人认为老汉是一个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人,可有的学生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如果不是因为老汉的坚持固执,把儿子从人群里拽出来并发生争执,浪费了时间,那么老汉和他的儿子在洪水冲垮桥之前都可以逃生。细细品味,学生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允许学生有自己合理的理解。
三、走向课外,求升华
“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去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课前预习时引导课外阅读,搜集信息资料。预习时让学生广泛涉猎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能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视野。上“草船借箭”前,我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这课的图片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等。让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架设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在课堂收尾处做好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其意义十分深远。我们可以在结尾处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广阔的空间。如,学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学习了“猴王出世”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西游记》;学习“草船借箭”后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生通过后续的阅读,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作者单位:辽宁大连市庄河市栗子房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