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文章表达方法,实现“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目标

2013-04-29尤静

科教导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尤静

摘要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性质牢记并作为最高的教学目标去努力实现,从而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受到课程人文内涵的影响,即所谓的“得意”,还要关注文章的形式,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语言的表达,也即所谓的“得言”。在阅读教学中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量体裁衣——定下文章基调、布局谋篇——学会整体把握、遣词用句——体会语言精妙、标点符号——关注表达细节。教师要将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探究、学习,从而实现“言意兼得”这一理想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章表达方法 言意兼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更应将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牢记并作为最高的教学目标去努力实现,从而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受到课程人文内涵的影响,即所谓的“得意”,还要关注文章的形式,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语言的表达,也即所谓的“得言”。“得意”与“得言”并不是割裂开的,也不是两条轨道上的火车,那种过多地关注文章内容和离开文本空谈表达方法的做法都不足取。实践证明,在引导学生体悟文章内容的同时,如能结合文章的表达方法,能让学生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而通过生动的文字材料,学生对语言的表达方法会有更直接、更鲜明的感受。 所以,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阅读教学可以完成也是必须完成的目标,同时因为这个目标的达成对语文教师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所以“言意兼得”也就成了阅读教学最美好的境界。

1 量体裁衣——定下文章基调

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文章体裁有不同的训练要求,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就有这样的表述:“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

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确定一篇文章究竟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得言”时,首先要根据文章的体裁,定下教学的“基调”,这样才不至于走偏了道。

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一课的教学中,根据小小说这一特殊体裁的表达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引领学生们感受着课文语言之凝炼,结构之精巧,情感之真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试举其中几个片段:

【片段一:导入部分】

师:今天我们一起读一篇小小说,题目是——桥(板书课题),一起读。

师:知道什么叫小小说吗?我们来看一下资料(出示资料),请你来读。

生:小小说,又名微型小说、袖珍小说、一分钟小说、极短篇小说等。小小说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立意新颖、结构精巧、结尾出人意料。

师:正因为小小说字数少,所以它特别讲究字句的凝炼,这一点相信同学们从这个题目上已经初步感受到了。让我们再读读这个课题。

【片段二: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老汉的话并不多,就三个短短的句子。作者为什么不多写点呢?

生:小小说文字很简练。

生:当时情况危急,不允许老汉发表长篇演说。

生:那样也不真实。

师:看来人物的语言要符合情境。

生:还有老汉平时讲话可能就是很干脆利落的。

师: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平时讲话就很有分量,在这种危急时刻更是如此,所以三句话用了三个感叹号。看来人物的语言还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量体裁衣,让阅读教学有了“得言”的方向,实现“言意兼得”才有了可能。

2 布局谋篇——学会整体把握

表达顺序和篇章结构是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也是作者为内容而精心选择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文本的接触中感受作者如何布局谋篇,从而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对他们的写作大有裨益。如《桥》一课的教学,在初读完课文后,笔者和学生有一段对话:

师:能告诉我,初读这篇小说时,让你最感到意外的地方是哪里?

生:是文章的结尾。

生:我也是,读到这儿我们才知道原来老汉和小伙子竟然是父子俩。

生:这个结尾真让人想不到。

师:你感觉到了震撼。所以有人说,小小说就是结尾的艺术。

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把小小說结构上的艺术特点巧妙地让学生领悟,既了解了文章内容,又学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轻松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目标。

教师并没有生硬的说教,但通过交流,学生对文章分总的结构有了鲜明的感受。

3 遣词用句——体会语言精妙

我们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尤其是作者的遣词用句,无不匠心独具,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字的精妙,实在值得少年儿童学习揣摩、积累运用。还如《桥》一课的教学,对“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这句中“拥戴”一词的解读:

师:知道“拥戴”的意思吗?

生:就是拥护爱戴的意思。

师:受人拥戴的老汉平时都会为大家做哪些事呢?

生:有的人家里闹矛盾了,他会去劝说。

生:有的人家里没钱了,他会送钱给别人。

生:有的人家里有人生病了,他会去看望。

生:他还会帮助别人干活。

师:怪不得老汉这么受人拥戴呢。刚才我们说的这些小说里写了吗?

生:没有。

师:但是通过“拥戴”这个词我们却感受到它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容,这就叫凝炼。

可以说,品词析句在我们的阅读课上不算新鲜,这也是关注文章表达方法最突出的体现了。但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精心选择品析的“点”,让学生在“得意”的同时不忘“得言”。

4 标点符号——关注表达细节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标点符号一直是一个盲区。其实,课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大有讲究的,在解读一篇作品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文中标点符号所传达的意思,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逻辑性很强的语句,教师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情感内涵。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第18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凶猛的大鹰在他耳边尖叫,用无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体。在教学中,笔者抓住两个分号三个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同学们,语言也是有温度的呀!从“呼啸、敲打、尖叫、撕裂”这些词我们读出了阴冷,读出了悲凉。让我们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生读句子,读时强调了“呼啸、敲打、尖叫、撕裂”这些词。

师:你读的时候突出了重点词,不错。但是我们看这三个分句,狂风吹着他的身,冰雹敲着他的脸,恶鹰撕裂着他的肌体,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是越来越——

生:深。

师:那我们在读的时候这三个分句还应该是一样的语气、一样的语速吗?

生(思考后):不是。

师:那该怎么读呢?

生:语气越来越强烈,语速越来越快。

师:自己再练练,体会一下。

学生朗读句子,读时既突出了重点词,又表现出了适当的语气和语速。

以上就实现“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目标谈了些个人的体会,笔者认为,从文章的表达方法入手,将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是实现“言意兼得”这一教学目标的一个卓有成效的方法。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谈小学低年级有效阅读教学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