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2013-04-29郭辉
郭辉
摘要 本研究发现,教师存在职业倦怠,工作特征是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较高的教学效能可以减弱工作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也可以直接降低个体倦怠程度。社会支持可以其直接作用于倦怠,减少个体倦怠程度;也可以缓解工作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增强教学效能的方式来减小教师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 中学教师 职业倦怠 调查研究
1 研究背景
职业倦怠(burnout)最早源于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edenber),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助人行业中的个体所体验的一组负性症状,如身体疲劳、长期情感的耗竭、对他人日益冷漠,工作成就感低等。①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新的教育政策、管理体制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加之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各方面对教师多元化的要求与期望,这使得教师职业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也愈加严重。
“对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行研究,是对其进行预防和有效控制的基础。已有研究多从个人特征和环境特征两方面入手。②马勒斯等认为,职业倦怠是一个与工作相关的社会性现象,从工作环境层面上对工作特征进行研究会更为有效,工作特征主要包括工作过载、角色冲突与模糊、支持和资源等。③法伯(Barry Farber)进一步明确到,教师的工作特征是造成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工作的过度负荷、教师角色冲突或模糊、科层制的行政结构都对职业倦怠具有显著作用。④甘怡群等在工作特征本土化研究中,发现工作特征也是影响中国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教师职业倦怠的工作特征主要包括忙碌感、缺乏支持和不公平感、人际消耗、社会偏见四个方面。⑤除了环境因素的工作特征外,研究者也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效能以及社会支持也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为了便于单独考察,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本研究对工作特征进行了修正,主要包括忙碌感、不公平感、人际消耗、社会偏见四个因子。
教学效能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其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⑥研究者普遍认为,教学效能越高的教师,遭受的职业倦怠越少。⑦但是,教学效能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方式上,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在压力产生过程中只会起到调节作用,⑧而李永鑫等却认为,较高的教学效能会提高教师的个人成就感,直接减少个体职业倦怠的感知。⑨
许多研究也都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呈负相关。⑩但目前学术界在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路径上观点并不统一:有学者认为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有直接影响,社会支持的增强,可以直接减少个体的职业倦怠;豘有的学者认为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具有间接作用:其一,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体重新定义个体的潜在危害, 来减少工作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其二,社会支持也能够通过增强个体对“他人会提供必要资源”的感知来帮助他们提高处理情境的信念。
通过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教师工作特征、教学效能、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关于这些变量作用倦怠的机制却缺乏深入研究。据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工作特征会通过影响社会支持、教学效能而进一步影响职业倦怠;社会支持会影响教学效能与职业倦怠;教学效能直接影响职业倦怠。
图1 工作特征、社会支持与教学效能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关系图
2 研究发现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研究地区是北方地区某市,研究对象是该市中学教师。本研究发放问卷295份,回收261份,经检查后有效问卷255份,有效回收率达86.4%。样本群体中,女性偏多,有189人,占74.1%,男性66人,占25.9%;样本群体年龄在21到53岁之间,平均年龄33.7岁;样本教龄在1到31年之间,平均教龄11.7年。
职业倦怠的测量采用马勒斯编制的“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豙教师工作特征的调查问卷采用甘怡群等编制的“工作特征量表”教学效能的测量采用俞国良等人编制的“教师职业效能量表”(简表型), 社会支持的调查问卷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职业倦怠量表总分均值为2.586,略低于中间值,这说明,教师群体很可能已经遭受到了职业倦怠的困扰。
2.2 工作特征、教學效能、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路径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工作特征中,忙碌感、不公平感与领导方式不民主、人际消耗都对职业倦的影响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从回归系数B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影响职业倦怠程度最大的是忙碌感,其次是人际消耗,再次是不公平感与领导方式的不民主,最后是社会偏见。
根据研究假设,本研究采取本研究采取以下三种路径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表2、表3),进而探索教师工作特征、社会支持与教学效能对职业倦怠的作用机制。
路径分析一:以工作特征、社会支持、教学效能为自变量,以职业倦怠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工作特征、社会支持、教学效能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工作特征对职业倦怠有正向影响,社会支持、教学效能对职业倦怠有负向影响;工作特征对职业倦怠影响最大;教学效能对职业倦怠影响最小。
路径分析二,以工作特征、社会支持为自变量,教学效能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结果见表3:工作特征、社会支持对教学效能均有显著性影响,但是工作特征对教学效能具有负向影响,社会支持则会增强教学效能。
路径分析三,以工作特征为自变量,以社会支持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回归方程和自变量均达到了0.05的显著性,工作特征对社会支持有负向影响。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绘制出路径分析图(见图2),从图2中,我们可知,工作特征是影响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教学效能不仅可以减弱工作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也可以直接降低个体倦怠程度。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影响有三种方式,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倦怠,减少个体倦怠程度;也可以缓解工作特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增强教学效能的方式来减小教师个体的职业倦怠。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还发现:工作特征、社会支持、教学效能均对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而且工作特征是影响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1)忙碌感、缺乏公平感、人际消耗、社会偏见对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国内已有许多文献指出,工作负担过重是教师倦怠的重要原因。从公平理论讲,个体感到他们为自己工作的组织做出贡献,从而预计应从组织中获得与他们贡献相应的奖赏。如果个体没有获得期望的奖赏,就会体验到不公平感、低成就感,而这种不公平感又会影响教师的情绪;领导对教师控制过严,会产生一种紧张、焦虑的组织文化,会使教师产生幻觉式压力,而民主管理,赋予教师更多专业自主权、自由度,这样就会减小教师主观感受到的压力。
本文所测量的人际消耗主要来自同事,其后果可能有三个,其一,人际消耗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直接导致情绪的困扰;其二,过多的人际消耗会使得教师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离、退缩、摩擦增多甚至富于攻击性,进而导致人格解体;其三,原本可以获得的支持关系反而成了压力源,可能造成失落、不满情绪。
在教師工作特征中,社会偏见对教师职业倦怠仍然有着显著影响。“教师社会地位低、经济收入少”的社会偏见很大的原因可能在于,教师行业中所谓的“社会偏见”是指相对于公务员或其他高社会阶层,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还不够高。教师作为学历较高的知识分子,他的价值并没有像公务员等其他同等学历的职业一样得到社会精神和物质的肯定,所以这种偏见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
(2)教学效能对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缓解效应。教师教学效能不仅直接对教师个人成就感有影响,可以提高个人成就感而降低倦怠;而且在倦怠产生过程中也会起到调节作用,当教师的教学效能较高时,他们对完成某项任务的心理预期一般都会比较高,在职业工作中会比较自信、乐观,敢于直面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这种较高的教学效能不仅大大降低了工作特征中的压力源,进而减少倦怠的产生。
(3)社会支持可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本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有三种方式。首先,社会支持可以直接降低个体职业倦怠水平;其次,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增强教学效能来减少个体倦怠;最后,社会支持还可以缓解工作特征进而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这一发现可以回应目前关于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直接影响”说与“缓冲模型”说的争执。
可以说,忙碌、不公平、人际消耗、社会偏见这些不良的工作特征是教师职业倦怠的直接诱因,而社会支持、教学效能只是可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工作特征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