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螺旋理论下高职政产学合作教育实践研究

2013-04-29王丽娟

教育界·下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

王丽娟

【摘 要】政产研相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从三螺旋理论视角出发,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政产学合作教育实践为例,探索高职院校政产学合作教育途径。针对当前合作教育存在的企业逐利、政府缺位、学校主体地位丧失等问题,从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政府职能回归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螺旋理论 政产学结合 实践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产业的大量涌现,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与普通的高等本科院校、专科院校不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办学特色的高职院校,特别注重与企业间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合作培养模式。本文以三螺旋理论为视角,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案例,探索高职院校政产学合作模式,解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政产学合作与三螺旋理论

国际上通常将高等院校与产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以及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的联合与协作关系称为“产学合作”或“官产学”。在我国一般称为“产学合作”“产学研合作”。无论是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式”、日本的“产学合作”,还是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都是对多方合作的不同命名。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变化,各国政府在合作中发挥其公共管理的职能,一方面通过制订合作推进计划、合作激励政策、提供服务等方式,从物质、资金、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从宏观层面制定制度平台,进行政策指导,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培育良好的合作环境。政府推动、协调、监督等宏观调控作用明显增强,“政产学”合作的概念自然而生。一直以来,围绕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理论成果层见叠出,而针对高校—产业—政府三方关系模式的理论研究以三螺旋理论更具代表性。

(一)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三螺旋模型理论也称TH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的创新结构理论。三螺旋理论之父亨利·埃茨科维兹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技术创新理论,首次提出三螺旋模型的概念,用来解释学校、企业和政府三者的新关系,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的分析范式。雷德斯多夫经过多年研究,提供了该模形的理论系统,对此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三螺旋理论利用一个螺旋形的创新模型,揭示了在知识商品化的不同阶段,不同创新机构 ( 公共、 私人和学术 ) 之间的多重互反关系。 它将政府、企业和学校看做国家创新体系和经济发展的三种基本要素,在三螺旋模型重叠模式中,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在创新过程密切合作、相互作用,这三个机构每一方都表现出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同时每一方都保持自己的独立身份。由于联系与作用,代表这些机构范围的每个螺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他螺线里产生的创新,由此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三螺旋理论。其主要价值是发挥政府、企业和学校不同价值体系,整合有效资源,促进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在行政、知识和生产领域形成三力合一。

(二)政府、企业、学校三螺旋关系分析

从资源相互依赖理论的视角出发,世界上任何一个组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互依存的。学校、企业和政府都拥有各自的专用资源,这种资源优势具有互补性,不仅存在于不同的主体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同一主体不同资源要素之间。这是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形成相对稳定和可控关系的基础,满足了学校、企业和政府不同主体利益的共同需要。

在三螺旋理论中,政府是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的缔造者和维护者,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主导者,在合作教育中,其主要职能是引导企业和学校人才培养活动按照政府的宏观发展目标方向开展。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制定出台相关制度政策,构建产业发展框架及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规范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及行为。二是通过激励机制进行宏观调控,对产业和学校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干预与调整,促进校企合作稳定双赢。三是有效整合优化资源,促进成果产出,共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实现三方共赢。

企业为学校提供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相关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师科研平台等教育服务。在合作教育中,企业职责主要有三点: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态势及时调整需求定位。二是建立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和帮扶机制,参与学校教学、科研与培训等校企一体化建设,提高学校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检验、推广学校人才培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基本职能是教书育人,提供系统的教育服务。其职能一是根据政府制定的人才规划和产业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开设相关专业。二是提供学生知识、技能、人格培养等发展需求的系统教育服务。三是发挥其科技、人才、文化等优势,为企业提供科研、技术开发、政策咨询等智力支持和服务。

三螺旋理论下的合作教育,不是一个单纯主体就能主导的模式,需要通过政府的支持,学校、企业通力合作,形成三方博弈模式,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二、三螺旋理论下高职合作教育实践——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是国家民政部主办、专门培养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文科高职院校,根据民政行业、企业所提供的需求信息,所开专业主要为面向基层、特殊群体和特殊行业的公共服务类专业。由于文科专业不具备生产性实践,相对于工科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难度较大。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自2007年成立开始就注重政产研三方联动,主动与政府职能部门及行业企业建立联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一)民政部门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职能,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民政部作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主办部门,历来重视发展民政教育事业,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事业要发展,队伍是根本、教育要先行”的战略思想,把民政教育培训纳入民政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优先发展。针对当前我国民政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健全、不够灵活,民政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还不紧密的现状,民政部组建、成立了全国民政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了民政行业对民政职业教育教学、培训工作的指导机制,为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推动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民政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上支持。各级民政部门在民政院校机制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训、教材及科研立项资助、招生就业等重要方面都给予积极指导、帮助以及政策、资金支持。如贵州省民政厅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签署了贵州民政人才培养“十二五”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资助社会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孤残儿童学生培养等项目,贵州省民政企事业为学院师生提供实训和调研基地,并确保受资助学生优先就业。上海市民政局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合作共建社会工作研究基地,搭建交流共享平台,通过整合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推动现代社会工作教育科研培训等事业发展。通过行政主导,有效整合了优势资源,同时调动了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积极推进了校企合作。

(二)学院与行业企业积极加强一体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近200个校外实训基地,遍及全国23个省市区,实行“全面合作办学、全程合作培养、全员合作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是学院直接将企业的先进设备、服务场所应用于实践教学, 为学生提供上岗操作、顶岗实习的机会,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设置标准,优化专业布局,强化专业特色。学院聘任优秀的行业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工作,共同开发实训教材。二是积极推行“2+1”“校中厂”和“工作室”“奖助学金帮扶”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各个专业都与行业企业建立了人才需求网络,实现“订单式”培养。如假肢矫形康复系与北京艾格美国际康复器具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校中厂”形式的校企合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彩票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德法利集团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并建立“德法利奖励基金”; 现代殡仪技术专业与北京天泉佳境陵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天泉佳境”科研创业工作室,由企业提供专项奖学金,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创业、科研平台;婚姻服务与管理专业与中国社工协会婚庆行业委员会等行业企业联姻,建立“I do”婚庆工作室,开展订单培养;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与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合作培养家政服务人才;社会工作专业与北京朝阳区联合建立社会工作事务所,提升师生实践能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与天津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开展专项助学,与北京蓰赢老年公寓合作共建老年健康养生工作室,为学生实训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保证。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也可以降低人才引进成本,提高获取所需人才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院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了社会福利基金会、天津鹤童奖学金、华民慈善就业扶助项目等20多项行业专项奖助,构建了“国家—学院—社会”立体化的奖助学金帮扶体系。三是加强校际合作。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只注重校企合作,而校际间的强强合作、强弱联合,立体发展、开放办学的思维缺失。加强校际合作,可形成教育合作联盟,优化整合职教资源,拓展教育服务空间,更好地实现服务社会的职能。如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以自身为主体,联合全国30多个高职院校、60多个养老单位和研究机构,以及日本、韩国的高校、研究机构等共同成立了中国养老服务教育联盟,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开辟了新途径。学院还充分发挥教育部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优势,依据这一平台,加强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四是深化国际合作,在学历对接、教师互访、学生海外实习等方面开展合作高层次国际合作项目。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积极拓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日本、香港等20余所海(境)外高校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积极引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职业资格认定等国际标准。如: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引进欧洲护理技术教学模式,合作开发护理技术教材;借鉴日本养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假肢与矫形器设计与制造专业向国际假肢矫形器学会提交申请进行国际评估认证;婚庆服务与管理专业与香港婚礼管理协会、香港婚礼管理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引入国际认可的“香港婚礼统筹师资格证书”,打通学生赴港进修学习的通道。在实施“2+2 ”“3+2”等办学模式、开拓境外学历续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此外,为巩固推进校企深入合作,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每年都要召开年度校企合作成果展示大会,表彰校企合作优秀系部和企业,明确下一步工作开展,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

(三)学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

一是加强师资建设。一方面引进学历、高层次人才,选派现有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进修、培训,落实教师顶岗与挂职锻炼制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各专业采用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承担专业核心课教学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升教师双师素质。

二是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岗位群所需专业能力为依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有别于工科类专业的社会服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推行教学工作项目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人文素质教育。专业课程坚持“理实一体化”“课证合一”的教学改革,以能力为核心设置课程模块,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设置课程内容,将适合公共服务类职业要求的《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老年社会工作》《老年人际沟通与活动组织》《普通话与婚礼主持艺术》《演讲与口才》《现代交际礼仪》等多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植入养老、现代殡仪技术、婚姻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方面推行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会学习为目标,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能力。

三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积极申请承担民政部及北京市教委等重大委托课题,如《养老护理员标准修订与相关政策研究》《智障人员服务保障和民政精神卫生工作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大龄孤儿的行动研究》《彩票销售人员职业标准研究》《殡葬事业科研发展研究》等,为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政策创制提供智力支持;与教育部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等大型活动,努力打造民政高职教育理论主阵地,提高学院的引领和辐射效应;成立“生命文化中心”等虚拟研究机构,搭建政产学交流研究平台,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三、政产学合作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政产学合作教育实践证明:人才的合作培养,为社会、企业和学校带来了极大的社会效益。但纵观当前高职合作教育,还存在由于客观原因带来的问题。

一是企业逐利,合作校“热”企“冷”。企业逐利是把双刃剑,它可以成为校企合作的动力,也可成为校企合作的阻力。从当前情况看,阻力大于动力。从企业投入和产出看,由于人才培养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短期内的投入一般会大于成本,校企合作本身并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明显经济效益。以营利目标的企业,不愿意主动与学校进行合作。其次,企业的人力资源可以直接从就业市场获得,减少了资本投入,出于利益考虑,企业合作比较消极。

二是政府缺位,宏观调控职能缺失。按照三螺旋理论的基本思想,理想中的三主体应该是政产学三方共同组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作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但在实践中,还存在政府职能缺位问题,导致了校企合作呈现短期化、表面化、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为政府调控、组织、协调、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经费不足,合作教育机制不健全,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合作的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政府落实校企合作中有关政策、对校企合作实施质量监控和质量验收、处理和降低校企参与合作的风险等第三方角色和功能缺失,这与三螺旋理论框架下自主自觉、相互独立的合作状态尚有差距。

三是过分迎合企业,高职院校主体地位逐渐丧失。在目前的高职教育政产学合作教育中,无论是在专业设置、还是教学安排,无论是实训内容还是人才规格,基本上都是学校迎合企业,否则无法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当学校过分迎合企业的时候,学校的主体地位就逐渐丧失。高职教育政产学合作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教育,而高职院校才是教育的实施主体,当高职院校主体地位不保时,这种合作教育就违背了初衷。

当然,政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在三螺旋理论框架下构建和谐的高职合作教育模式,是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通过提升自身的实力和办学质量,来树立合作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公信力,打造高职院校的品牌文化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将科研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到合作教育中来。

二是建立完善的合作教育机制。一方面从国家层面出台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从立法的角度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责任,保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益。另一方面,从各部门、行业、地方的层面建立合作教育相关的条例和实施办法,建立完善的监督系统,确保校企合作教育健康有序开展。第三,从学校层面,建立一套协调、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如建立研发、管理、用人机制,建立合作项目负责制、实行项目过程管理等,制定考评标准和监督机制等。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合作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目前我国行业组织尚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初期,在推进校企合作中,必须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比如:政府要积极发挥政策引导、资金补助等宏观调控职能,鼓励多元主体开展合作教育;通过政府举办购买专业教育,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政府财政为主,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共同分担专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成本的机制等。

【参考文献】

[1]刘景光,王波涛.当前国内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研究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7) .

[2]匡维.“三螺旋”理论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高教探索,2010(1).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
汽车专业学生创业孵化园提升职业能力的实践研究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问题教学法在思修教学中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水轮发电机组状态监测分析系统及其在抽水蓄能电厂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