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现代化视阈下的民族种业安全研究

2013-04-29王金水

桂海论丛 2013年6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王金水

摘 要: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种业现代化。位于农业产业链最上游的种业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种业安全,积极应对种业安全面临的挑战。提升种业竞争力,主体是企业,核心是品种,关键是创新。应加强政策引导,健全法规体系,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做大做强民族种业。

关键词:种业安全;农业现代化;核心产业;育繁推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6-0052-05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位于农业产业链最上游的种业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突出强调“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增加种业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现代农作物种业做大做强。对种业的相关制度进行系统的改革已刻不容缓。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这就要求我们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民族种业发展,引领未来。通过强化科技创新,着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奋起直追,做大做强民族种业。

一、种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种子作为农业发展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和最重要的、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产出率、促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农业以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为支撑,邓小平早就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科技。”[2]275“农业问题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2]313经过上百年发展,现代种业已发展成为典型的高科技产业,不仅是高科技含量,而且是高附加值、高资本投入,同时周期长、风险高、品种经济寿命短、更新换代快,育种技术非常前沿。种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业安全。

(一)种业是影响粮食安全的第一要素

粮食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资源,种业是影响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的第一要素。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喜获“九连增”,高产优质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是关键。未来种业仍是决定中国粮食产量的最大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粮食总量需求、粮食质量、粮食获得的稳定性也有更高要求。从我国的国情看,再靠增加自然资源的投入来发展农业已没有多少余地,再靠增施化肥农药来增加农产品产量不仅提高成本更会破坏环境。传统的农业技术对于粮食增产的“边际效应”正在逐步递减,利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手段提升产量的边际效应在逐渐递减。运用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作物品种效率的生物农业是21世纪发展的主流。美国农作物产量提高的60%是由种子科技进步贡献的。化肥、农药、栽培等方面技术进步的贡献仅为40%。而目前我国的情况是两者的比例正好与之相反。由于耕地资源减少势头难以转变,水资源结构压力进一步增加等因素制约,我国粮食增产的困难在持续加大,在化肥使用的边际效应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种业安全基本等同于粮食安全,应将种业和生物农业发展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位置。

(二)种业技术的突破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农业的基础在于种植业,种植业的延续与发展依赖于种子,种子是种植业最基本的不可取代的生产资料。“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谁能控制种业,谁就能控制农作物生产和食物的供给。回顾我国农业发展,种子的每次突破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水稻矮化品种的选育成功,使单产提高了50%;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提高单产20%以上;如果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到水稻种植面积的50%,世界粮食总产量可以新增1.5亿吨,每年可多养活4亿人。超级稻育种技术的突破,实现了亩产800公斤的跨越[3]。种业是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的制高点。

(三)种业是衡量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重要标志

种业是先进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没有先进种业的广泛应用,就没有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端牢中国人的饭碗必须加快实现种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品种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为43%,与欧美发达国家的60%以上相比还有很大差距[4]。建设种业强国是当务之急。种业将成为今后国际农业竞争乃至国际经济竞争的新焦点,种业战将取代农产品战,种业已提升为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

二、积极应对种业安全面临的挑战

我国农作物种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进入市场只有10年时间,品种选育和推广整体水平还很低,与种业强国相比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现代种业的环境还有待改善。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面对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的强势竞争,民族种业压力很大。跨国种业纷纷抢滩国内市场,国际种业前十强已全部登陆中国,我国种业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国内种子企业“多、小、弱”,综合实力差

在国际种业巨头面前,国内种子企业显得“弱不禁风”。一是多。目前我国有6296家种业企业,而美国仅有1100多家,印度600多家[5]。低素质重复的种子生产企业多,高水平自主研发型企业少。二是小。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种子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我国前十强种子企业仅占国内种子市场份额的15%,占全球市场份额的比例仅为0.8%,美国前20家种子企业垄断了其70%的市场。我国前20强种子企业销售额的总和,仅相当于美国孟山都公司一家销售额的22%[5]。三是弱。目前我国99%的种子企业没有品种研发能力。最具研发能力之一的澄海种业每年科研投入仅为2000万元左右[5],而美国先锋公司年研发投入高达数亿美元。

(二)“洋种子”快捷占领中国市场

随着外资不断涌入,已经出现我国作物育种资源向外资企业单向流动的现象。外资农业巨头及“洋种子”携其巨大优势,大举进军我国种子市场。他们在严重挤压国内种业企业生存空间的同时,又加紧进行大规模种业研发布局,对我国种业资源和种业安全构成新的威胁。目前,我国大豆生产在跨国公司紧逼下已濒临全面失守。玉米成为跨国种业集团控制我国种业的第二个目标,已占据我国玉米种子10%的市场份额。我国的种子公司日趋孱弱。在吉林省,仅美国杜邦旗下先锋公司的“先玉335”玉米种子,就占据了当地玉米种植面积近50%。据统计,我国目前约95%的甜菜、50%的食葵、部分高端蔬菜,都是外国品种;外国玉米种子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已从2001年的0.13%,迅速扩大到2011年的11%,10年间扩大了80多倍[6]。国内很多种子资源被跨国公司搜集和克隆后,又反过来成为制约我国技术发展的专利手段。

(三)种企研发创新能力弱,研发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生物产业缺乏原创的核心技术,绝大多数企业没有研发创新能力,缺少核心竞争力,高端技术人才少和研发投入不足。据统计,目前中国只有不到1.5%的种业企业具备创新能力,用于品种研发的投入不到销售额的1%,低于国际公认的“死亡线”。而国外企业一般为8%-10%。我国近90%的品种靠科研单位研发,而美国95%的品种出自种业公司自身的研发[7]。国内的种子企业有研发能力的不过百来家,前50强每年的研发投入总计不足20亿元人民币[6]。

(四)产学研分割严重

目前我国育种资源相对集中在科研院所与高校。科研单位力量分散,大量重复性工作造成浪费,品种商品化程度低,而种企的科研能力较弱,动力不足,品种研发与商品化的育种销售不能有效对接。种子企业依靠从科研单位取得育成品种进行开发,企业发展缺乏稳定的技术支撑。产业发展主体与产业技术创新主体脱节。这也是我国种子企业长不大的关键所在。如我国的水稻研发在世界上绝对一流,但却没有产生世界一流水稻种子企业。

三、我国种业差距甚大的根本原因

体制机制创新滞后是我国种业差距甚大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种子生产企业准入门槛过低

长期以来注册资金超过100万元或500万元便可分别从事准杂交作物种子和杂交作物种子的生产经营,许多种子生产企业并没有自己研发的品种,他们只要买到新品种经营权就可以大量制种销售,实质上只是经销商而已。

(二)现行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弊端突出

现行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和标准过于单一,过于强调增产潜力,而忽视其他抗逆性指标。容易制约育种材料和技术的储备与积累,也容易滋生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

(三)科研、生产“两张皮”,育繁推严重脱节

我国种子研发主要是高校和科研单位。虽然具有育种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但在品种的市场推广手段和经验上却明显欠缺。这些单位缺乏明晰的市场定位,科研单位品种选育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沉淀了大量科技资源。而种子企业虽然具备市场推广优势,在组织生产、推广营销、构建渠道等方面得心应手,但其自主育种研发实力还很薄弱,同时缺少可供开发的新品种。大部分企业不具备建立育种研发机构的条件和能力,部分企业即使建立了研发机构也很难招聘到高水平育种人才。科研、生产“两张皮”现象严重,育繁推长期脱节。反观国外的种业公司,采取的都是以企业为主导,“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模式。其基本特征是市场化导向、规模化研究、专业化分工、集约化运行。这一模式使新品种的选育、繁殖、推广环环相扣,有机衔接,既符合种业的客观规律,又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使前期研发与后期推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良性循环,企业得以迅速扩张。凭借高效的育种机制,国外种业公司具备了整合、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在育种、制种、销售、服务等方面都遥遥领先。

(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侵权行为扰乱种业市场

目前许多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产权意识薄弱,对于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形式多样的侵权行为扰乱种业市场。侵权行为很难受到应有惩罚,使国内的种业公司研发动力不足,大不起来,强不起业,难以与国外同行同台竞技。

(五)监管体系缺失,监测能力过低

现行种子管理体制不顺,法律制度不健全,在种子市场层面,市场管理混乱,侵犯知识产权的非法经营现象盛行。目前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批制度导致企业过度竞争行政资源,低水平种子企业重复出现,种子管理执行机构及部门较多,每个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分工不明确;而且多数种子管理部门难以准确地查究违法侵权行为,导致对侵权行为缺乏有效控制。

四、发展民族种业确保我国种业安全的对策

提升种子产业竞争力,主体是企业,核心是品种,关键是创新,应加强政策引导,健全法规体系,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形成分工高效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育、繁、推一体的育种新机制。

(一)落实促进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要使我国的种业能与大型跨国公司抗衡,需要制定明确具体的促进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从金融、税收、保险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持重点种子企业升级壮大,造就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一是财政方面,面向企业的生物育种能力及产业化专项正在实施,2012年已投资3.4亿元,着力提升品种培育与产业化能力。二是税收和金融方面,减免“育繁推一体化”所得税政策。三是行政许可管理方面,2011年9月修订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对育种创新资金、硬件设施等有了更高的要求[6]。

(二)实行以企业为主体育、繁、推统筹兼顾,无缝对接的商业化育种模式

种业主要包括品牌选育、种子繁殖、推广销售等三大环节,既有研发的性质,更是以市场为目标、市场为导向的商业化行为;三大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是一条密不可分的完整链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育种产业最大效益,具备强大竞争力,三大环节统筹兼顾,实现无缝对接的主体是企业。这就需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这一核心目标,实行市场化导向、规模化研发、专业化分工、集约化运行,这一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模式,把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和推广销售紧密地结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形成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良性循环,企业得以迅速崛起,这也是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种子商业化率世界平均是70%,发达国家达到90%以上。应以市场化、产业化为导向开展品种研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积极推进构建一批种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做好战略性技术储备。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骨干种子企业,形成大中小种子企业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企业集群。

(三)深化科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迅速提高种业整体竞争力,最现实、最有效的捷径就是推进科企合作,以科研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科研优势与企业优势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一是产学研相促进,形成强大合力。大力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一批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重点人才工程、重点攻关项目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如中化集团中种公司,在吸引人才加盟的基础上,着力建设高端研发平台,建立品种测评网络,加强产学研结合,联合我国51家一流的科研院所、农业院校、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发起组建了“农作物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联合攻关,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二是要从利益上把科研机构与种业公司或实体企业有机连接起来。科研机构可以从种业公司或实体企业了解到种业市场需求现状、动态和发展趋势,积极研发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新品种或改良品种;而种业公司或实体企业能以较低成本或有能力主动获得市场前景好的品种。三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合作平台。积极推进科企合作,促进科研单位的育种要素、人才、技术等向企业流动。在全国建立若干种业的产业化基地。将基地与科研机构的研发、企业的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形成几个大的产业集团,促进我国种业企业的规模化、一体化发展。四是协调处理好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关系。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和合理的利益机制,调动双方积极性。合作双方则要在相互信任和谅解的基础上,制定公平、合理、高效的合作规则并严格遵守,最终实现科研成果合理共享。

(四)强化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机制

着力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物品种,抢占农业高技术领域的制高点。一是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重点开展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育种材料的改良和创新,开展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分子生物技术等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明确国家公益性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分工与职能定位,改革国家公益性研究机构育种研发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育种研发能力建设,建立育种人才流动机制及产权交易和技术转让平台。二是完善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机制。推动科研院校转变科技创新目标和发展模式,主动开展收集种质资源、促进育种方法和理论创新等一系列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为种子企业科技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五)扶持种子企业做大做强

种子企业是建设“种业强国”的主体和中坚,企业强才能种业强。把我国的种业做大做强,着力提升企业品种研发,标准化制种,网络营销和系统管理能力,推动一批大型现代种业集团进入全球先进企业行业,防止出现外资控制我国种子产业的局面。一是打造分子育种大平台。目前世界种业已全面进入分子育种时代,生物育种技术成为种业竞争的关键。缩小我国育种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打造分子育种大平台,为全国提供及时、有效、便捷的商业化育种服务,以大幅度提升种子企业育种水平。二是促进种业企业整合及其种业代理经销网络的形成,产业整合是增强种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应支持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鼓励通过市场兼并和重组等手段,进一步促进种业企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三是提高种子企业准入门槛。鼓励国内大型企业投身于种子产业,提高种业企业抗风险能力。把好种业准入关,对种子企业生产、营销科研等提出明确要求,对企业资本、人员、设施、基地等进行严格审查,净化种子经营主体,培育竞争能力强的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国家在审批新的种子企业时,要着重考虑其是否有自主研发创新机构,自由仓储条件和自主产权品种,否则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农业部已修订颁布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幅度提高了“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的注册资本、固定资产、研发能力和经营水平等准入门槛,新办法实施后种业企业数减少了28.7%,企业的结构也在优化。6296家企业中,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企业由32家提高到59家,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由324家提高到445家[8]。首批32家“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获颁许可证[9]。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由种业大国向种业强国迈出坚实步伐。

(六)改革品种审定制度

品种审定制度是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基本制度之一。目前的品种审定条件不高,审定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品种审定效率。现行审定办法扼杀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只有彻底改革审定制度,代之以注册制,建立产品责任追究制度,才能激励育种者的创新积极性和促进我国种业大发展。一是提高申请品种审定门槛,加大品种选育单位和育种者责任。二是提高品种试验要求,保证审定品种真实性,提高品种安全性。三是规范审定程序,建立健全品种公示制度,保证审定工作的公正性,提高品种审定的权威性。四是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尽快出台制种保险、制种大县财政补助等重大政策。

(七)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种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包括植物新品种权、专种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著作权、地理标志等多项内容,而又以植物新品种权和农业生物技术专利为主。保护种业知识产权,不单是保障农民和科研单位、育种企业的权益,而且事关国家利益。种业未来竞争的核心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保护好知识产权,使之与种业创新实现良性互动,是我国种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要进一步加强对种业知识产权的市场监管,创造一个使套牌品种难以存在的外部环境,修订《种子法》的配套《实施条例》及相关法规,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保障创新,促进我国大型种业企业的迅速发展。

(八)加强管理和服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做大做强民族种业,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切实履行政府职能,为种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一是要加强种子市场的监管能力建设和执法力度,建立和完善种子质量监督体系,逐步健全全国统一的植物信息数据库。二是改革管理体制。加快种子管理与生产经营,种子协会和种子检测机构脱钩步伐,种子管理部门作为一个独立行使执法权的机构行使管理和执法职能,种子生产经营仍由农业部门组织指导,种子协会、种子检测机构逐步成为独立运作的中介服务组织。三是规范种业市场秩序。加强种子行政许可、事后监管和日常执法,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独立、公正、科学、完善的品质区试、良种推介、种子检测网络和种业信息平台,强化种子质量检测手段和种子执法手段,保障用种安全。四是加快品种权交易平台建设,为育种新技术、新成果向优势企业流动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加大侵权案件处罚力度,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米 隽.种子产业期待发新芽[N].人民日报,2012-01-08(7).

[4]吉蕾蕾.农作物5年内完成一次品种更新换代[N].经济日报,2013-09-11(12).

[5]张 毅.我国种业面临新挑战[N].人民日报,2012-07-11(6).

[6]赵永新,蒋建科.民族种业,差距在哪里?[N].人民日报2013-03-22(20).

[7]吴月辉.中国作物育种谋求突围[N].人民日报,2012-08-25(25).

[8]乔金亮.我国企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N].经济日报,2013-02-06(12).

[9]中国种子协会.首批农业部颁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N].人民日报,2012-10-10(14).

Research on National Seed Industry Security from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View

Wang Jinshui

(Party School of Quanzhou City Committee of C.P.C., Quanzhou, Fujian, 362000)

Abstract: The premise of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e is seed industry moderniiation. Located in the most upstream industrial chain of agriculture, seed industry is the basis of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trategic core industries, and is essential to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China has to pay great attention o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seed industry security and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that the seed industry faces. The competitiveness enhancement of seed industry relies on some factors, the main body is enterprises, the core is the variety, the key is innovation. It has to strengthen policy guidance, perfect sound legal system, change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enhance the seed industry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support capabilities and market regulatory capacity. Through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pushing the integration of breeding commercial breeding system, to make national seed industry bigger and stranger.

Keywords: security of seed industry,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core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breeding and promotion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
黑龙江垦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展研究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于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思考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