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维度引领教师精神成长
2013-04-29于颖泓刘党桦
于颖泓 刘党桦
一、订立好与时俱进的学校管理制度
综观当下教师中的各种疲倦状况,与学校管理制度的滞后不无关系。不少学校的制度建设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发展,又缺少持续发展的科学性,教师看不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比如,教师职称评定,应该是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但当下职称成了帮助教师提职加薪的“梯子”,很少从专业成长的角度加以完善。学校只重视职评前的引领,而职评后如何跟进考核,怎样强化聘后管理,这些方面都缺少具体举措。而对教师来说,高级职称到手就万事大吉了。甚至有些学校还明文规定,50岁以上教师可以不参加校本研修,可以不上公开课,可以舍去一切考核……从表面上看,学校的制度体现了对老教师的“人文关怀”,其实,完全把老教师打入了“另册”。制度是把双刃剑,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助推学校持续发展的“润滑剂”,滞后的管理制度不仅捆绑了教师成长的手脚,更影响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因此,各所学校都要及时拆除有碍于学校科学发展的“篱笆墙”。如,我们学校规定,凡年龄在50周岁以上拥有高级职称的老同志,工作量减半,但必须与两个30岁以下的年轻老师结成帮扶对子,每学期指导和听课不少于50节,上10节示范课,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论坛上做主题发言在两次以上,指导帮扶的年轻老师上两节校级公开课并对上课情况作点评等,这样做既体现了对老同志的人文关怀,又充分发挥了老同志的聪明才智。
二、让教师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校长不仅要知才、识才,还要根据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量身定做供其发展的平台,善于挖掘、培植并放大他们的潜能。比如,老教师管理问题,有些校长觉得很棘手,其实,老教师是学校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以来,学校和谐发展的累累硕果就是靠他们不懈努力获得的;正是一代代老教师的艰苦卓绝才夯实了学校厚实的文化底蕴。发挥好老教师的余热,需要校长具有高超的管理艺术和智慧。我们在适当减轻老教师工作量的同时,应该“减量不减质”,继续让其传帮带,继续让他们勇挑工作重担,当好参谋和顾问,继续上好公开课、示范课,继续传承老教师的教学风格。同时校长在管理工作中,要大胆地起用新人,搭建好年轻教师成长的平台,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个性得到发挥,当下尤其需要拆除“把关教师”的“篱笆墙”,校长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放手”并放心地让年轻教师任教毕业年级、担任班主任等重要工作,在实践的历练中催生出新一代的优秀青年教师。如,我们学校在给年轻教师压担子上就有硬性要求:每年毕业班的老师中35岁以下的必须占一半,这其中须有1/4的人要在毕业班担任班主任。这样就从制度上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平台。
三、让读书滋养教师的文化底蕴
当下的教师培训虽然抓得紧,但免不了急功近利和浮躁,导致教师文化底蕴浅薄的现状难以改观。引领教师永不停息地读书是滋养教师成长最有效的载体。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教师的精神才能畅游于古今中外,教师的胸怀才能开阔,教师的境界才能提升,教师的理想才会高远。因此,书本是给教师精神“补钙”的最佳“营养品”。在引领教师读书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抛弃功利和浮躁思想,既要有近期计划和远景规划,更要废除“一刀切”“齐步走”等刚性化做法,引导教师“慢慢读”,像蜗牛散步一样,放松心情、放慢脚步、放长眼光,以诚意的态度慢慢品尝读书所带来的变化,引导教师“差异化发展”,做最好的自己。如,我们学校在每学年一开始就公布了本年度的必读书的目录,通过网络开通读书讲坛,每个月从淮阴师院聘请一位专家在学校网站上讲两次课,老师随时可以视听,也可以与专家通过微博进行互动交流;学校的文、理、专业教研组,每学年各搞一次全校性的读书展示活动,将本组的读书特色和亮点展现在全校师生面前,既交流了各组的读书情况,又促进了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楚州区职业教育中心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