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3-04-29赵振翔
赵振翔
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有效的学生安全教育可以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可在实际操作中却因种种原因未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些原因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探讨,以改进和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安全教育重形式,轻内容
学生安全教育活动的内容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虽然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但这个纲要仅从宏观的层面加以指导,很难符合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因为没有具体内容的支撑,所以很多学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随意性很大。
学生安全教育没有形成常态化。每年都设有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各校也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开展各类活动,但这种活动往往是“应景”和“运动”式的,节日一过,就没人再提。这种为完成任务而临时开展的教育活动自然会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
学生安全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校的课表上有安全教育课程,可实际上却是安全课被各科教师轮流占用,成了“机动课”。学生无法从学校获得必需的安全知识。缺少了知识的积淀,自然无法转化为能力。
为此,各校有必要开发适合自己实际情况并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完整的安全教育课程,实现学校安全教育的课程化,并切实保障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的落实。
二、教育方式重说教,轻实践
有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这一数字让更多人意识到安全教育是孩子生存、立命之本。
中小学生正处于意识形成和技能学习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重视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对学生造成的伤害,而且这些生存技能作为个人素质的一部分也会使学生受用终身。
实际上却很少有学校把应急避险的技能知识系统传授给学生。有的学校仅仅是用几块板报展示安全知识,甚至有学校将安全知识印在纸上下发给学生。采用更多的方式是利用集会或班会进行空洞的说教。这种脱离了现实情境的教育,必然是纸上谈兵,收效甚微。
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应该将知识性内容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采取体验式学习既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也能让孩子更快掌握应急避险技能。学校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演习和操作,了解安全知识,掌握防范技能,养成安全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在将来遇到相应问题时直接做出正确反应。
三、安全教育重学校力量,轻社会力量
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目前,社会上有很多部门和民众认为学生安全教育仅是学校的责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存在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成长,社会的很多机构和个体均应有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2012年12月14日,河南省光山县文殊乡陈棚村完全小学发生惨案:邹鹏村村民闵应军冲入这所小学,砍伤学生22名,群众1名。我们能否简单地认为这起校园伤害事件的责任在校方呢?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校发生安全责任事故时,往往有很多人在旁边指责非难,很多部门却多是急于推卸责任。
对于学校来说,必须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对此一定不能推诿。另外,学校要与公安消防、交通、地震以及卫生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辅导员。学校要根据学生特点系统协调承担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相关部门也要协助学校制订应急疏散预案和参与组织疏散演习活动。
此外,学校要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家长强化孩子的公共安全意识,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公共安全教育的科学方法,主动寻求家长和社会对公共安全教育的支持和帮助。
自2010年上半年校园伤害事件频发以来,引起了各级地方政府均对学校安全工作高度的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均适时出台了《学校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和各校纷纷签订责任状。责任状往往规定“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行校(园)长负责制,校(园)长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主要责任人,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校(园)长为直接责任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力度,但这种考核往往是结果性的评价,即使一所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日常完成得再好,若发生了一次安全事故,必会遭到“一票否决”的命运。
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日常开展情况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重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日常评价和督导。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并将其列入学校督导和校长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价的重点应注重学生安全意识的建立、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安全行为的形成,以及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活动的安排、必要的资源配置、实施情况以及实际效果。只有抓好过程管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校园的今天,教育主管部门只有坚持对学校的安全工作实施过程评价,才能有力指导学校的安全工作。学校只有落实安全教育课程化,坚持安全教育常态化,落实教育方式体验化,构建安全教育社会化,才能将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