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好以学生为本的“尺度”

2013-04-29马立君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3年6期
关键词:尺度学校课堂

马立君

现在许多报刊中的教育类文章里,以“学生为本”已经成了教育上的习惯性流行语,以学生为本究竟怎样为“本”,“本”到什么程度,似乎没有绝对的硬性标准和统一结论。面对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要群体的中小学生,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环境、氛围和情况,去认真地揣摩和实践,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注重寓德育于其中)工作中,我们对教师提出如下要求。

一、尊重而不娇纵

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很容易出现不尊重学生的情况,如,学生没有完成好统一的家庭作业(或没有预习新课),就会在课堂上被当堂训斥并罚站一会儿。再如,对不认真打扫环境卫生的学生,就“奖励”其打扫一周的卫生。还有对屡教不改的学生采取“冷暴力”(心罚)管理等。针对此情况我们提出,教师要承认学生客观存在的个性差异,不能强求学生个性与行为的完全一致,要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不能一味地把中小学生当作“不太懂事的小孩子”,而忽略其思想认识和心理感受。要通过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思想,以及定期或不定期家访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言行举止、情绪状态、心理问题和诉求情况,并且将这些方面当作第一手材料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中,作为学生成长中的有效资源进行分析和诊断,进而把这些有效的学生情态作为尊重教育的前提或参考,不断地关心、关怀和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着另一种较为极端的现象,就是学生取得了一点进步就给予过分地表扬和夸赞,而违反了学校(或班级)纪律却不进行适时适度的惩戒,这种现象是对学生的尊重还是娇纵?是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行为吗?“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与“玉不琢不成器”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更理性和客观?我们在自然界中,常见这样的现象:一颗单独的落叶松,虽然生长的环境宽松而自由,却长得形状怪异不是成材,而密度适中的成片的落叶松林,其中的每一棵都长得笔直、挺拔而茁壮。这种现象是因为成片的林子中存在着适度的约束。

教师尊重学生是教育的方式,不能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许多家庭里家长对其子女娇惯(溺爱),而到了学校也对其娇纵(或怕承担某些责任而不敢管)。现在的独生子女大都有一种自娇心理,如果教师(或家长)再对学生有娇纵的现象和行为,就会导致未成年学生产生任性、自娇、自傲和自私的心理。以学生为本的尊重式教育不能矫枉过正,对有不良行为(如不爱护公物、不讲究环境卫生、以强欺弱的同学等)的学生,不能怕承担指责和埋怨而不进行劝诫和教导。其实,对学生的娇纵表面是“爱护”,实际上却是不负责任。对学生娇纵的实质就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不尊重,也是对教育工作的不尊重,更是没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有效落实的现象之一。

二、平等而不放松

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容易出现不平等对待学生的情况,如,有的教师对学习成绩好的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另眼相待。有的班会被班主任开成了批评某些违纪或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批斗会”。还有的教师很反感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质疑等。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提出,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不但在人格上平等,在社会地位上也是平等的。有一种说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思考的让学生去动脑……”这也是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一种平等,决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偏颇地运用成了“课堂的主宰”。当今即使在我们这样的偏远的农村学校,也早已不是那“师徒如父子”的可打可骂的时代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要通过学识水平、教学艺术和心灵沟通等方式建立。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原因是很少有学生会坦诚地把内心的一些想法和看法告诉老师。虽然现在的学生不“怕”老师,但是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还是很能教训人的,师生之间还存在着沟通上的无形隔阂。

笔者以前的一位同事,那时在担任初二年级的班主任,他的工作很出色,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他也以擅长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小有名气。某天有个调皮的男生在一位科任的课堂上与另几名同学搞小动作,课后被叫到办公室接受训导和沟通思想。当这位班主任讲完了自己的道理,最后问那个学生:“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那个学生说:“老师,其实你根本不知道咱们班有些同学一天都在想些啥。”这位班主任听到这句话,先是一愣,然后问那个学生:“你能告诉我吗?”那个学生摇了摇头就一言不发了。这件事情,让这位班主任陷入了许久的沉思和反思。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由此看来,教师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自认为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也仅仅是表面的“一片”而已,甚至陷入自我迷惑的误区,反而影响对学生进行清醒而理性的教育。

实际上,师生平等相处的主动权在教师手里,教师只要有耐心、爱心和细心,多从理解(这里所说的理解不完全等同于赞同和支持)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引导,师生之间的隔阂是能够减少或尽可能消除的。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以良师益友的心态与学生交流,学生才会逐渐从心里接纳教师。当然了,教师与学生要想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是很难的,能够了解学生一些学习或生活上的思想动态,并以恰好的方式方法,促进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积极而健康的发展,就是教师已经起到了对学生平等而不放松的教育作用。

如今的教育环境和现实,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工作和学习,教师平等地对待学生,尤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确实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但是,教师决不能仅仅为了或以此为借口平等对待学生而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如,学生应该做的作业必须要做,应该完成的各项学习任务和班级任务必须要完成……再如,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的品行养成教育,一旦放松了要求,以学生为本的“根本”就是去了意义。对于教师而言,教书只是一种工作过程,而做到有效地育人,才是教育工作不断追求的目的和结果。

三、宽容而不放任

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很容易出现不宽容对待学生的情况,如,对违反纪律而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的学生,不耐烦时也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训斥。甚至有的教师在工作中存在对在课堂上搞小动作的学生撵出课堂的现象。针对此情况我们提出,教师要知道“有容乃大”也可以被应用为一种教育智慧或者说教育艺术,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对某些事件需要有适度的宽容,这种宽容是一种有原则的关爱。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既是谋求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也是正确规范其思想和行为的过程。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该摒弃机械和呆板,进而营造秩序中有灵动、规范中有活泼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笔者曾经参观过某地一所知名的“窗口”小学,在课间的时候,看到小学生们闭口不言地在走廊里都是右側通行,而且都是两手背在身后。赞许其井然有序的同时,却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让学生在走廊里不大声喧哗而有序地行走,是正常的教育管理,但为什么要让学生都背着双手呢?“要背着双手在走廊行走”这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就谈不上合理的宽容教育和管理。

没有人反对“宽容也是一种修为”的思想观念,而没有涵养的人怎能懂得宽容别人?在没有宽容教育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将来怎能有博大的胸怀?中小学生的不良习气是必须要矫正的,课间偶尔的顽皮何必桎梏。

现在一些农村初中学校的课堂上,有一种惯性现象,就是初一的学生抢着回答问题;初二的学生少数自愿回答问题;初三的学生不愿回答问题,这种现象仅仅是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彻底改革造成的吗?

以学生为本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好育人的功能(在农村还有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教育学生只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和义务)。不论前一段时间在媒体和社会上热议和争议的“虎妈”“猫爸”“狼爸”以及某些现代版的“私塾”,其实都只是对教育方式(观念)的不同实践而已,成功的个例并不具备涵盖的代表性,也影响不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主流,但个例也不一定毫无道理。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才能,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对学生的宽容不等于迁就,不等于不认真管理,更不等于不加强教育,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要求教师对学生要“严慈相济”。在国家没有明文界定以什么标准来惩戒严重违纪中小学生的今天,对待扰乱正常教学秩序的顽劣学生,应该在不违反某些法律法规条文的要求下、在不违背以学生为本的人性的原则下,对其进行“先谋后勇”的惩戒,如,让其写深刻的检讨、在教师带领下的劳动教育等。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成长,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放任就是不降低学生学会文明做人的底线。处在心理和生理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如果不懂得文明做人,将来走入社会就可能作孽。学生道德品质的缺失,一部分原因是作为教师或家长以学生(孩子)为本教育的缺失,或者说没有真正实际而有效地做到以学生(孩子)为本。

(作者单位:黑龙江通河县凤山中学)

猜你喜欢

尺度学校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校推介
宇宙的尺度
奇妙学校
9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