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角度看食品安全事件“扎堆出现
2013-04-29王力
王力
经济全球化加速和饮食文化的多样性,给我们带来了诸多食品卫生与安全的问题。“扎堆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不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重新审视这一上升到国家社会公共安全的问题,更引发了大众对此的深刻反思。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我们必须清楚如何解决此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
一、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回顾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诸多事件,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比例居高不下。从热门的“苏丹红”“瘦肉精”到近期的“塑化剂”“恒天然”,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引发全国范围内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仅2000年到2012年间,该类大型事件就达60宗,其余小型食品安全事件更是不计其数。不可否认,现代科技发展是食品安全问题的致命诱因。找到一条合理的路径—道德和法制的双重建设与监管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出路。
二、食品安全问题缘由
为何中国市场“扎堆”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当前,在剧烈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中,我国正处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易发期”。较之西方国家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仍处在“劣质食品”和“化学食品”这两个时期。具有问题食品涉及面广泛、食品危害程度加重、问题食品暴露无法解决等特点。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在带来种类繁多的食品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可预测的风险。
在社会学中,不同的成员时刻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就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分化成两种最鲜明的角色即事件受害者和问题制造者。而两者带来的社会公共问题体现了社会学的冲突理论。冲突理论强调将社会看作是由追求各自不同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而在食品安全问题中,贩卖有毒食品的商贩为追求最大的商业利益而不择手段,受害者则为自身的安全问题竭尽全力揭发问题食品制造者的恶行;此外,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不同群体为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和利益,通过与其他群体的激烈斗争,一方面激发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道德的前进与觉醒;再者,秩序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冲突的一种结果,为达成相对安全的社会秩序,社会各组成部分通过冲突达成平衡,最终形成和谐的状态。我们最希望在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后,社会各方群体能在冲突中寻求秩序,努力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
在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中,那些假食品、毒食品的供应商往往成为众矢之的,纵使他们不可原谅,我们也应追根溯源,用综合、整体、实践、现实的社会学角度来看待这些事件。总结另两点原因:一是产业素质不高;二是消费结构不合理。首先,产业素质不高迫使食品生产经营者降低成本从事违法违规行为。据国务院食安办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有80%为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食品经营主体中有证餐饮单位约210万家,无证的小作坊、小摊贩不计其数,过度竞争和重复建设是制约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的最重要因素。面对恶劣的社会环境,国家采取措施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在于可持续发展观念未落实。“十七大”以来,虽然一直提倡可持续发展,但行动没有紧跟理念的步伐。只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理念与实践上至政府、下至个人,才能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其次,消费结构不合理给低质量食品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在当前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下,企业很难通过品牌和质量获取高额利润,不得不采取低质低价竞争的策略吸引消费者,进而导致我国食品企业面临“长不大也死不掉”的困境。可以说,低端市场的广泛存在诱发企业机会主义行为,食品安全问题也陷入“防不胜防”的境地。就社会学而言,食品安全带来的社会变迁问题终归来自外部力量,最终干扰了社会大系统的平稳运行。
三、食品安全问题解决
众所周知,彻底解决此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说,在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背景下,食品安全已不能政府一手操办,社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是破解食品安全难题的必由之路。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一是调动全社会共同治理,实现“共治共享”。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体系,只有各组成部分协同工作才能产生稳定与团结。当社会中每个个体都去扼杀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时,这种变化必能将社会推向一个新的平衡点。
二是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社区管理中,夯实基层。不仅要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的污染,更要建立完善的行政和技术措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宣传和监督。将食品安全视作一种社会文化,明白食品安全这种社会文化现象所具有的复合性、象征性、多样性、传递性和变迁性特点,实现食品安全工作的面面俱到。
三是强化现有行政和技术监督手段,创新经济、法律、道德等手段。作为中国社会文明的底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的经济也是道德的经济,一个强调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一个强调依法治国的发展中国家,是不能放任这些见利忘义行为的“横行”,也决不允许基本道德的失守。让现有的行政与监督手段在遵循中强化,让创新的道德与法律等手段在实践中充分应用。
四、结语
总之,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道德与法律唇齿相依。社会中每个主体在扮演好社会人的同时,最终走向社会化。人类社会在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时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可解。长此以往,以社会人的姿态创造最大化的公共利益。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