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课程中凸显民族文化张力

2013-04-29孟福来周明鉴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张力少数民族

孟福来 周明鉴

一个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差异而具有独特的个性。我们要培养的是热爱祖国、忠于民族、对民族的建设和发展有影响、有作为、有贡献的各民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的是有民族情怀、社会担当、才能卓越、人文见长的“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程力求凸显民族文化的张力。

构建具有民族文化张力的语文课程,要通过语文课堂及语文活动来提高不同民族文化群体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既强化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自觉维护自身的文化传统,又尊重其他文化形态,了解、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在这种语文课程中,我们要坚持一个理论,固化两种模式,利用三种资源。

坚持一个理论——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源于1924年美国学者霍勒斯·卡伦正式提出的“文化多元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群体都可以保留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应融入到国家的共享语言文化中去。因而,多元文化教育者把“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作为根本目标。这正是民族文化张力的体现。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一经引入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同样面临着如何处理国家一体化与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关系、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普适性知识和民族知识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恰恰从教育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而这对中国民族基础教育尤其有指导意义。

基于此,我们认为民族中学的语文课程应该在新课标的基础上,结合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走出自己的特色。首先,课堂的组织者语文教师既要由衷地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学生做出示范,又要理解、尊重其他文化,给学生树立榜样;要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群体的历史与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既利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又能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巧妙避开各民族的“避讳”,尊重民族的特殊性。其次,语文课程中要根据各民族学生的语文基础的差异性,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要持正向的态度和期望,尊重其独特的天赋、能力及学习风格,并提供各种机会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能力。再次,在语文课堂中,要更加深入地运用对话方式,使教师和学生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为实践旨趣,促进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使教师由文化权威转为文化使者,杜绝用主体民族或主流文化的标准判断非主流文化或主体民族的传统。在开展语文活动时,还要把各民族文化因素主动地融入教学策略、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材料、考试和组织模式中。

固化两种模式——学生自由表达模式和表达专题课模式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很多语文教师都采用过的模式,构建具有民族文化张力的语文课程,同样要在这三分钟演讲中见成效。在这三分钟里,要求少数民族学生不借助图片、课件等资料,单纯利用口语表达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民族文化或者家乡文化。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为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在口语交际中也体现出人的文明态度和修养。另一方面,表达的内容为语文课堂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增强了演讲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倾听、欣赏其他民族文化的优良品质。同时,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作家冯骥才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思想、言语、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筋,一个民族将成植物人。”这短短的三分钟,其实担当起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的重大使命。

每周一节表达专题课,基于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活动内容。为了不断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自豪感、社会的责任感,民大附中开展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北京,走进社会。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更是构建具有民族文化张力的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在大课堂活动中的感悟,在“语文”的加工下,成为展示自己思想深度、写作能力、口才技巧、自信品质的作品,并在表达专题课上进行风采展示。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势必得到提高,同时也达到了引领各民族学生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目的。

利用三种资源——重视教材资源、开发读本资源、拓展社会资源

重视教材资源。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能够培养学生民族文化张力的宝贵资源,如人教版必修五《边城》,可以带动学生思考苗族文化、苗族文学,并为进一步梳理各民族优秀作家作品提供了契机,这就是利用课文来带动民族文学思考与研究。而简单梳理语文课文中涉及的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历史、地理常识,也可以起到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作为统一整体的凝聚力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也尽量提供更加贴近各少数民族的生活经验的例子,利用不同文化中的事例、数据和信息来阐述基本概念和原则。

开发读本资源。读本是语文教学中有力的辅助材料,目前人教课标版教材为针对语文必修课程配置了五本读本,基本上满足了语文课程的拓展性。但是,对于培养有民族情怀、社会担当、才能卓越、人文见长的“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是远远不够的。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课不仅要提升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还应该着力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学的认识,同时接受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因而,民族中学语文课程拥有一套自己的少数民族作品读本十分重要。

少数民族作品的资源非常丰富,诸如古代有元好问、李贽、曹雪芹、蒲松龄等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近现代则更有老舍、沈从文、白先勇、叶广岑、赵玫等,他们在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领域创作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品,在把少数民族文学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和高度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学贡献了力量。他们的作品中有对民族风情的描绘,有对民族文化的依恋,有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独特解读,也包含着对异质文化本能而虔诚地恪守自我、抵御干扰、竭力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属性的深刻思考。通过品读此类优秀的作品,尤其是体味其中的民族文化因素,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感、认同感、吸取其中的优秀民族文学因子,为自己的写作创新提供方法借鉴有着重要作用。

拓展社会资源。社会是人生的大课堂,民族中学的语文课程要拓展更宽广的领域。诸如,引导学生关注以“骏马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文学相关的内容引入语文课堂,等等。

编辑 吴君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张力少数民族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张力
张力
张力2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