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北有几块革命根据地?

2013-04-29李荣珍

百年潮 2013年6期
关键词:渭北苏维埃政府特委

李荣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开端,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各地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火热斗争,陆续在全国各地创建了五十多块革命根据地。其中较大规模的有13块,地处西北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就位列其中,这块根据地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西北,到底都有哪些革命根据地?其历史沿革又怎样?这些是党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关注的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西北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主要有6块。

渭北革命根据地

渭北革命根据地是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由中共渭北地区党组织领导创建的根据地。根据地以三原武字区、心字区为中心,包括渭河以北的三原、富平、耀县、泾阳和淳化五县的交界地区。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750平方公里,4万多人口。

从1928年起,渭北地区的三原、泾阳、淳化等地就有中共组织领导的活动。1931年5月,中共武字区委成立。1932年7月,中共三原县委组建,金理科任书记,黄子文等任委员。10月,中共渭北特委成立,李杰夫任书记。12月,中共三原中心县委成立,刘林生、杨声、赵伯平先后任书记;同时成立共青团三原县委,李盛弟、习仲勋、李纪善、魏光波先后任书记。渭北革命武装的建立始于1931年7月成立的武字区赤卫队,孙铭章任队长。1932年4月,成立武字区游击大队,孙铭章任大队长,下设三个分队。8月,武字区游击大队改建为渭北游击队,队长马志舟,政委金天华。9月,陕甘游击队第二大队特务队被改编为武字后区游击队。队长陈国玺,指导员习仲勋,属渭北游击队指挥。在政权组织方面,1931年9月武字区农民反日救国会成立,侯守愚任主任,唐玉怀任副主任,下设五个分会,各村设村会;1932年3月,改为武字区农民联合会,黄子祥任主任,辖雇农工会和妇联会。8月,武字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黄子祥任主席,唐玉怀任副主席。9月22日,渭北革命委员会(又称原富耀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武字区举行。15人为委员,主席黄子文,党团书记李冲霄。下设土地、军事、财政、肃反、教育部。以建立革命委员会为标志,渭北革命根据地形成。10月18日,渭北革命委员会改组,黄子文任主席。土地部部长郑彦青、军事部部长孙平章、财政部部长邓万祥及马志舟、郝祖义、马宗德为委员。革委会的中共党团书记,先后由李冲霄、郑彦青担任。革委会组织群众在三原、富平、耀县、泾阳、淳化五县交界地区开展分粮分地斗争。

1932年冬,国民党陕西当局调集渭北六县民团和三原、小丘驻军,对心、武两区实行“围剿”,根据地受到很大损失。12月,恢复渭北游击队,总指挥黄子文,政委金天华。下辖第一、二大队。渭北游击队帮助各地建立起地方游击队。1933年3月,渭北工农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总指挥李平(后刘捷三、黄子祥),政委金天华(后张培述、杨声),参谋长李天保。7月,张秀山任总指挥并代政委。是月,渭北游击队第一大队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四团。团长黄子祥,政委杨森,参谋长李天保。8月,国民党“渭北剿匪司令”刘文伯调集6个团以上的兵力对渭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渭北革命根据地失守。从1932年8月渭北武字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至1933年8月撤离,渭北革命根据地存续一年多时间。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共陕西省委、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甘肃和陕西交界地区,领导陕甘红军、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经过艰苦斗争,创建的一块地域辽阔的革命根据地,经历寺村塬、照金、南梁三个阶段。

红二十六军的诞生。1930年10月1日,刘志丹成功领导合水太白起义,组建南梁游击队。1931年10月下旬,南梁游击队与杨重远、阎红彦率领的陕北游击支队在华池县林锦庙会师。1932年1月,会师后的部队在甘肃正宁县柴桥子村改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总指挥谢子长,副总指挥刘志丹。2月12日,西北反帝同盟军在甘肃正宁县三嘉塬锦章村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下辖两个大队和骑兵队、警卫队。总指挥先后为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中共队委会同时建立,各大队建立党支部。12月,陕甘游击队在宜君转角镇(今属旬邑)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只辖红二团),标志着西北红军第一次有了军级番号。杜衡任军政委兼红二团政委,王世泰任团长。1933年7月,红二十六军在终南山失败。11月,红二十六军第四十二师在合水县莲花寺成立,师长先后为王泰吉、刘志丹、杨森,辖红三团、骑兵团。1934年10月,红四十二师扩大到红一团、红二团、红三团、骑兵团、西北抗日义勇军等5个正规团,兵力1000余人;各县游击队也发展到1500余人。

陕甘边寺村塬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寺村塬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境内。1932年3月22日,在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主持下,以甘肃正宁寺村塬为中心,周边72个村镇的赤卫队、农会代表和游击队指战员共1000余人,在寺村塬新庄子举行集会,选举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亦称“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有15名委员,李杰夫为主席,张静元、唐贵荣为副主席。下设土地、肃反、财政、粮食4个委员会,并组建赤卫军总指挥部。各村也成立革命委员会。陕甘边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陕甘边区第一个红色政权的诞生。依托根据地,陕甘游击队多次南出西进,在多县开展游击战争。7月,中共陕西省委派李艮担任陕甘游击队政委,在国民党部队“围剿”寺村塬根据地时,李艮采取死守硬拼的方法进行阵地战、保卫战,导致战斗失利。8月,寺村塬根据地陷落。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照金位于陕西省耀县(今耀州区)西北,子午岭南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1932年曾经在这里开展游击活动。1933年初,红二十六军开始创建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3月8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在照金兔儿梁成立,金理科任书记,习仲勋任军委书记;成立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李妙斋任总指挥,习仲勋(后张秀山)任政委。4月5日,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周冬至任主席,习仲勋任副主席。下设经济、粮食、文化教育、内务、土地和肃反委员会及赤卫军总指挥部。区乡级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到4月底,以薛家寨为中心,东至沮河,西抵淳化塬畔,北至马栏川,南至爷台山,东西50余里,南北80余里,横跨耀县、淳化、宜君、同官五县的照金根据地形成。人口4万。

7月,杜衡强令红二十六军二团南下渭华,遭敌围攻失败。此时,中共陕西省委亦遭到严重破坏。面对革命低潮,8月14日,习仲勋等主持召开陈家坡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建立陕甘边区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统一领导根据地红军和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坚持了陕甘边区的革命斗争。10月,在敌人强攻下,薛家寨失守,照金革命根据地失陷。

陕甘边南梁中心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33年11月3日至5日,陕甘边特委、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在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会议作出三项重要决策:恢复红二十六军,成立第四十二师;以南梁为中心,创建陕甘边中心革命根据地;建立陕北、陇东、关中三路游击区。包家寨会议制定了陕甘边区革命发展新战略,推动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入大发展时期。

南梁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东部50公里处,地处子午岭中段,山多林密,适合开展游击战争。1933年11月,恢复后的红二十六军开始创建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很快建立起以南梁为中心,东西约400里、南北约700里的战略区域。1934年2月25日,在南梁小河沟四合台村恢复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习仲勋为主席,白天章(后贾生秀)为副主席。下设土地、劳动、财政、粮食、肃反、军事、文化等委员会。5月,恢复中共陕甘边区特委,书记张秀山;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是月,张秀山、惠子俊、蔡子伟、强家珍、马仰西等到庆北开辟新苏区。9月,中共陕甘边南区党委和革命委员会成立。

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也称南梁政府)、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陕甘边区赤卫军总指挥部成立大会在南梁荔园堡举行。选举习仲勋为苏维埃政府主席,贾生秀、牛永清为副主席;选举刘志丹为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选举朱志清为陕甘边区赤卫军总指挥,郑德明、梅生贵为副主席。政府下设土地、劳动、财政、粮食、文化、工农监察、肃反、妇女等委员会和政治保卫大队。李生华、张钦贤、杨玉亭、呼志禄、蔡子伟(兼)、惠子俊、郝文明、高敏珍(女)等任各委员会委员长。并在华池、赤安、庆北、新宁、新正、安塞、赤淳、合水、富西、富甘、中宜等陕甘边区18个县的广大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5年2月,陕甘边根据地与陕北根据地统一为陕甘革命根据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1932年3月到1935年2月,陕甘边根据地存续时间3年,如果把合并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后这段时间加上是5年。

陕北革命根据地

陕北革命根据地由中共陕北特委领导创建。辖区最大时有安定(赤源)、清涧、神木、佳县、吴堡、绥德、延川(赤光)、秀延、延水9个苏维埃县治,形成绥(德)清(涧)、神(木)府(谷)两块苏区。绥清苏区包括今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子长、延川县大部农村,靖边、安塞、米脂县东部和横山、子洲县南部农村。神府苏区包括今神木、府谷县大部农村,佳县和榆林市结合部农村。

1928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在绥德成立,特委书记先后由杜衡、杨国栋、吉国祯、赵伯平、崔田夫等担任。陕北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从建立县级政权开始,1935年1月,在已建9个县级革命委员会或苏维埃政府的基础上,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在赤源县白庙岔成立,主席马明方,副主席崔田民、霍维德,秘书长兼国民经济部部长惠子明,辛兰亭、高旭光、祁明珍、薛兰斌、艾楚南、陈蓬飞、刘子义、白树标、强晓初、白栋材分任土地部、粮食部、劳动部、裁判部、财政部、教育部部长和保卫局、贸易局局长及巡视员。武装方面,1932年3月,共产党员刘善忠领导成立延川游击队,4月改称红军西北先锋队,10月改编为陕甘游击队第九支队,支队长高朗亭,政委艾龙飞。1933年4月,陕北特委将其改编为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强世清,李成荣、杨重远、魏武先后任政委。9月,一支队被敌人打散。从1933年8月至1934年6月,陕北特委先后组建陕北游击队第二、三、四、五、六支队,恢复第一支队;1934年下半年至1935年初,又先后组建陕北游击队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支队。1934年7月,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在安定成立,总指挥谢子长,政委郭洪涛,参谋长贺晋年。1934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陕北独立师成立,辖第一、二、三团;1935年1月,陕北红军独立师在安定改编为红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师长杨琪,政委张达志,下辖三个团。2月,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34年8月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安定革命委员会成立到1935年2月合并到陕甘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存续时间七个月,如果把合并到陕甘根据地这段时间加上是两年零七个月。

陕甘革命根据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曾指出:因为“1931年至1934年的‘左倾机会主义,这个错误使得土地革命战争受到了极端严重的损失”,“丧失了除了陕甘边区以外的一切革命根据地”。陕甘边区就是西北革命根据地,是在陕甘边、陕北两个苏区统一后发展起来的,为中共中央和各路长征红军部队提供了落脚点,也成为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其“两点一存”的历史地位极为重要。1936年5月,红军西方野战军在中共中央指挥下,发动西征战役,由此开始,陕甘革命根据地扩大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其区域最盛时,东临黄河之滨,西到六盘山下,北起古长城,南至黄龙山,曾经建立陕北省、陕甘省、陕甘宁省、陕北东地区、神府特区、关中特区及45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从1935年2月至9月,根据地由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领导;9月至10月,由中共陕甘晋省委领导;11月至1937年2月,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

1935年2月5日,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陕北特委在陕西赤源县周家硷召开联席会议,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惠子俊任工委书记,谢子长(2月21日逝世)、刘志丹任军委主席。会后,刘志丹领导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经过5个月浴血奋战,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解放延长、延川、安塞、安定、保安、靖边6座县城,将陕甘边苏区和陕北苏区连接成一片,形成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巩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

1935年6月,中共驻北方代表和上海临时中央局派人到陕甘革命根据地,行使“肃清陕北右倾机会主义”的使命。9月,红二十五军来到陕甘苏区。朱理治、聂洪钧、程子华共同组成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代表团,代表团决定取消中共陕北特委和中共陕甘边特委,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和红十五军团,朱理治为省委书记,郭洪涛为副书记,聂洪钧为军委主席,徐海东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刘志丹为副军团长,程子华为政委,高岗、郭述申为政治部主任、副主任。中共陕甘晋省委隶属中央北方局,领导陕甘苏区、陕北苏区的26个县(工)委。成立陕甘晋省苏维埃政府筹备委员会,辖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陕北苏维埃政府、陕甘边南区苏维埃政府、陕甘边东区革命委员会及20余县级苏维埃政权。9月21日,陕甘晋省委决定开展“肃反”运动,导致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张秀山等陕甘边、陕北党政军干部被关押,很多人被杀害。

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陕甘支队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及时纠正“肃反”错误,释放刘志丹等一大批被关押干部。11月,在毛泽东指挥下,红军取得直罗镇战斗的重大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围剿”,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是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陕甘晋省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陕甘晋省苏维埃政府筹备委员会,设立中共西北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和新的西北军委;成立陕甘省委(书记朱理治)、陕北省委(郭洪涛、马明方先后任书记)和关中特委(贾拓夫、习仲勋先后任书记)、神府特委(书记杨和亭)、三边特委(书记贾拓夫),同时成立两个省和三个特区苏维埃政府(陕甘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先后为王生玉、李生华、朱开铨;陕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先后为马明方、马佩勋;关中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秦善秀;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乔钟灵;三边特区因故没有成立),隶属中共西北中央局和西北办事处领导。1936年5月,撤销陕甘省委和陕甘省苏维埃政府,成立陕甘宁省委(书记李富春)和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12月,恢复陕甘省(省委书记李维汉,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景范)。1937年4月再度将其撤销。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延安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

从1935年2月陕甘根据地由中共西北工委领导,到1937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并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陕甘宁特区,时长两年。9月,中央决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正式宣告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10月,国民党南京政府承认陕甘宁边区政府。

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11月进入陕南。12月入川。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委成立,袁克服任书记;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成立,熊国斌为主席。川陕苏区先后建立30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总面积4.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其中陕南苏区共辖22个区、镇,95个乡,320个村,分属于陕南苏区的陕南、宁强、阳平、勉县、南郑和川北的赤北、红江7个县领导。

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1933年2月,中共陕南特委在西乡县私渡河宣布成立红二十九军,陈浅伦为军长,李艮为政委。红二十九军以西乡为中心,先后建立城固边区和南城褒边区革命委员会,后改为苏维埃政府。4月,中共陕南特委领导人与红二十九军领导人在西乡马儿岩开会时,被叛徒率领的敌人偷袭,陈浅伦、李艮等均被杀害。中共陕西省委与中共陕南特委派出干部恢复了红二十九军,继续在西乡、城固、洋县、南郑、褒城、勉县等地区开展活动,直至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开始长征。从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历时两年零四个月。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创建的根据地,以今陕西省商洛市为中心,包括今湖北省的郧西、郧县,河南省的卢氏、西峡、淅川,陕西省的商州、洛南、商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蓝田、长安、佛坪、洋县、宁陕、旬阳、石泉、汉滨、汉阴等县(区)全部或边界地区。人口50万。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12月,进入陕西,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称中共鄂豫陕省委,徐宝珊为书记,吴焕先为副书记(1935年5月徐宝珊病逝,吴焕先代理书记),至1935年5月,先后建立中共商洛特委、鄂陕特委、豫陕特委和镇安、五星两个县委及宁(陕)佛(坪)周(至)工委、红岩寺区工委、山阳西区区委。建立的政权组织有: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镇安、五星两个县苏维埃政府、山阳县苏维埃政府筹备处、宁陕县土地委员会,以及13个区、70个乡、314个村苏维埃政府。先后建立的地方武装有陕南抗捐第一军,豫陕游击师所辖第一、二、三、四大队,鄂陕游击司令部所辖第三、四、五、六、七、九游击师,华阳、茅坪等游击队及各级苏维埃政权所辖游击队。形成地跨三省边界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得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川西、准备北上的消息后,鄂豫陕省委立即决定西进甘肃,迎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北上。9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

红二十五军走后,1935年9月,中共鄂陕特委和中共豫陕特委在商南县梁家坟召开联席会议,决定两特委合并,成立中共鄂豫陕特委(又称陕南特委),郑位三为书记,统一领导鄂豫陕边的革命斗争;合编苏区各路游击武装,组成红七十四师,陈先瑞任师长,李隆贵任政治委员,方升普任副师长兼参谋长,曾焜任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红七十四师与南下商洛的红十五军团会师于商县县城。8月,红七十四师在三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从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到鄂豫陕边,至1937年4月红七十四师开赴长安县,鄂豫陕根据地存续时间两年零4个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西北地区的6块革命根据地中,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和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都属于跨南方、北方区域;渭北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陕北革命根据地及陕甘革命根据地属于西北区域。陕甘革命根据地虽然也被称作西北革命根据地,但因为西北地区有数块革命根据地存在,笔者认为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称谓更为确切。

(编辑 潘鹏)(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副巡视员)

猜你喜欢

渭北苏维埃政府特委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百年锦绶堂传递红色初心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两个苹果品种在渭北旱塬的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西安文理学院王延华教授关中特委旧址写生选
红色渭北颂
渭北明珠
——林皋湖
皖西北特委在巢县的隐蔽斗争
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
滕代远领导湘鄂赣边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