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2013-04-29刘畅
刘畅
纵观20世纪以来的拉美经济发展,其轨迹大致可以描述为“开放——封闭——再开放”,而在该过程中,拉美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转换。自该地区独立以来,其经济发展经历了各种波折,既有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也有停滞不前的“失去的十年”,在发展中凸显不少问题。
拉美经济发展历程
拉美是发展中世界最早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地区,纵观其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口阶段(1900~1945年)。这段时期是拉丁美洲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拉美大部分国家在18世纪逐步脱离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走向独立,在受殖民掠夺的同时,欧洲等地大量移民进入拉丁美洲,带来农业、矿业等需要的劳动力和技术。独立后,拉美各国政府为初级产品投入了更多土地,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如运输、通信和储藏技术,为初级产品的出口创造了条件。而此时,工业革命促使拉美宗主国急需大量原材料进行工业生产,拉丁美洲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换取资金发展本国经济,逐渐形成了以自然资源划分的鲜明区域分工。
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阶段(1945~1980年)。在这一阶段,拉美各国纷纷走上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拉美大部分国家基本保持了5%左右的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迈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发展战略上,拉美各国转向国内市场,走内向型发展道路,此时经济发展特点主要是:大力发展本国制造业以取代制成品的进口;国家在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并带动国内外私人投资;建立高关税和非关税体系保护国内市场;工业化发展中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城市化进程,扩大内需。
债务危机阶段(1980~1989年)。在这一阶段,拉美先后爆发了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经济从高速增长迅速陷入“失去的十年”。其爆发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化。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陷入滞涨,1973年的两次石油大幅度提价使得大量石油美元流入西方商业银行,造成国际资金市场供过于求。实际利率大幅度降低,种种变化诱使拉美国家放手借贷,大量借入以浮动汇率计息的商业贷款。到80年代初,国际货币市场利率水平迅速上升,拉美各国债务形势急剧恶化。其二,是拉美国家没有合理利用所借资金,很大一部分通过借债获得的外资被投放在周期长和收效慢的基础建设上,而同时忽视了出口产业的重要性,出口产品结构仍停留在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水平。
“边改革、边发展”时期(1990年以来)。80年代,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爆发后,拉美各国为恢复经济尝试进行新的改革,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但1999年的巴西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将拉美地区经济拖入泥潭,GDP增长率低于“失去的十年”水平,被称为“失去的五年”,直到2004年拉美才开始了新一轮经济复苏。但好景不长,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到来,拉美经济再次遭受重创。不断的危机促使拉美持续进行改革,不断调整经济政策,拉美步入“边改革、边发展”时期。但纵观80年代危机后各国改革的方向,可以发现:拉美各国纷纷由“内”再次转向“外”,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拉美经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拉美经济曾一度快速增长,人均GDP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1000美元,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后来的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以及21世纪以来,相对东亚经济的缓慢发展,拉美暴露出发展中的不少问题。
社会贫富差距严重。在拉美独立前,国家财富高度集中,全社会90%的财富被10%的人占有。尽管19世纪初拉美各国相继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极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少数家族和利益集团仍控制着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治生活。世界银行报告显示,21世纪初,拉美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44%;同时,10%的富人与10%的穷人分别占有国民收入的48%与1.6%,差距极大。近年来,拉美各国都致力于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大都处在0.4的国际警戒线以上,仍是世界上收入分配最不公的地区之一(见表1)。
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自20世纪40年代起,在拉美经济委员会提出的“拉美发展主义”指导下,拉美国家普遍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大力实行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化。但受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这种内向发展模式的制约和政府政策导向因素的影响,拉美国家工业部门的发展程度十分有限,工业体系在国际上不具竞争力,没有支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均衡体制和完整的工业体系,甚至在20世纪80年代拉美“失去的十年”中,许多国家发展出现倒退,存在“逆工业化”现象(见表2)。
过度依赖外资。拉美地区具有廉价的生产要素和开放的市场等比较优势,而内部资金积累严重不足,依靠外部力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选择。拉美国家长期以来资金上在外债和直接投资方面都严重依赖外部力量,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及大型跨國公司的资金,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在拉美经济高速增长的20世纪70年代,外部资金占拉美国家内部投资的比重不断增加,1970~1981年,阿根廷该比重由3.8%上升到31.7%,智利由7.9%增加到71.6%,墨西哥由4.7%上升到23.7%,巴西由14.9%增加到26.8%。20世纪60年代,拉美外债总额由59亿美元增加到161亿美元;70年代,外债总额翻了13倍,达到2303.6亿美元。由于外债总量过大,还本付息任务艰巨,1982年,拉美地区债务危机爆发,经济陷入长期困境。进入21世纪后,虽然拉美地区各国大力进行改革,债务比重有所减轻,但目前仍有不少国家相对保持高位,超过国际上30%的安全底线,阿根廷、萨尔瓦多和乌拉圭甚至一度逼近50%(见表3)。
资源环境问题严重。拉美国家曾经在相当长时期内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而不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没有考虑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拉美的资源和环境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为谋求经济的迅速增长和满足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拉美各国过度开发宝贵的自然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能源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拉美的工业化进展,拉美石油产量1960年为13.74亿桶,1980年增加为21.23亿桶,20年间增长了54.5%。1950~1970年,拉美地区锰矿石开采量从25万吨飙升到201.6万吨,硫磺的开采量从6.2万吨增加到154.3万吨。伴随经济发展,气候变异和生态失衡等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相互叠加,使拉美地区的生态环境状态越来越脆弱,人民生产、生活和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制约。
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同拉美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在很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特别是我国在21世纪初加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不少类似的问题和挑战:经济结构失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大、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经济独立发展能力弱等。借鉴拉美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应在以下方面继续加强。
坚持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以年均9%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虽然2011年和2012年增速降至9%以下,但目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不平衡仍很严重。此外,我国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尤为尖锐。因此,必须继续坚持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
完善社会公平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由于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差距,不同区域、不同阶层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中国的基尼系数1980年为0.32,处于国际警戒线之下,1984年曾一度下降至0.257,随后在1990年攀升到0.355,2003年上升到0.458,超出国际上0.4的警戒线。在世界银行2011年发展报告所列出数据的12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的基尼系数位列第27位,与很多拉美国家的水平接近。贫富差距悬殊会导致社会和政治不稳定,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我国应从拉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中吸取教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政府公共职能、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
合理利用外资,提高自我竞争力。外资既可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又有可能给经济造成极大破坏,拉美因负债发展经济模式而引发的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便是“血”的教训。改革开放来,我国吸引外资数量连年增加,已连续十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1世纪初时对外资的依赖度曾超过60%,我国外资存量占GDP的比重远高于其他亚洲国家。外资大量进入,逐渐控制了我国越来越多的社会资产,每年经济发展的相当一部分成果被外国获得,经济政策实施和技术进步也受到影响,经济自我发展能力被削弱。因此,应把外资的依赖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对外国直接投资既吸引又限制,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使外国投资适应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