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制”政策下我国分地区普通小学资源配置差异分析
2013-04-29李恺蔡勤涛朱国华
李恺 蔡勤涛 朱国华
摘 要:2007年全国实施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施行“省级统筹,分项目,按比例”新的机制,从人力、财力、物力三个维度,具体从生师比、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校舍面积三个方面,通过距平值、极差、极差率、标准差、变异系数差异指标来分析在“新机制”政策下我国各省市在2006—2009年间普通小学资源配置的差异,其中在物力方面,生均校舍面积分析的是2006—2008年间的数据。
关键词:普通小学;资源配置差异;分地区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51-02
引言
为了更好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一揽子关于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2001年针对农村义务教育,我国开始实施“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12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即为“新机制”政策),指出“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部分困难地区。该政策从2006年农村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起在西部实施,2007年扩展到全国[1]。
“新机制”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同时,该政策提出的“分地区、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实施方案,也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从人力、物力、财力三个维度,分析在“新机制”政策施行以后,我国各省市普通小学资源配置的现状,以此为政府在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政策提供参考。
一、研究指标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1.研究指标的选择
对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具体指标的选择,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指标。杨斌、温涛[2]认为基本的义务教育资源投入应包括人、财、物三个方面,因此分别选取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总额、专任教师数量、校舍面积与固定资产作为投入指标。梁文艳、杜育红[3]指出义务教育的8个投入变量包括师生比、教师学历合格率、校舍面积、生均教育经费等。李星云[4]提出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人力资源指标应选取教师质量,在财力资源方面,选取生均经费为指标,而在物力资源方面,则选取设备的使用率为指标。郭俞宏、薛海平[5]利用帕斯特方法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指标选择进行变量筛,选取了9个投入变量包括专任教师生师比、专任教师具有高级职称所占比、专任教师具有合格学历所占比、生均人员经费支出、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教室面积、生均图书册数、生均设备设施价值。
本研究从数据的可得性、可分析性、可比较性的基础上,从人力、财力、物力三个维度对普通初中资源配置的差异进行分析,并通过距平值、极差、极差率、标准差、变异系数差异指标来分析我国各省市在2006—2009年间普通初中资源配置的差异,由于“新机制”政策是在2006年开始施行,并在2007年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所以本文从2006年开始分析,其中在人力和财力方面,采用的2006—2009年的数据,在物力方面,分析的是2006—2008年间的数据。
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6—200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并通过计算而得的。
二、结果分析
1.全国各地区小学生均教育经费(财力)分析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全国的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平均值由2006年的2 795.82元,增加到2007年的3 607.8元,增加到2008年的4 507.28元,再增加到2009年的5 502.57元。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在200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795.82元的地区有10个,其中最高五个地区从低到高依次为江苏(3 388.36/592.24)、浙江(4 347.87/1 552.05)、天津(4 809.81/2 013.99)、北京(7 985.58/5 189.76)、上海(11 632.49/8 836.67),其中小括号中前面的数据为生均值,后面的数据为距平值,“—”表示生均值比全国的平均值低,以下同;低于全国平均值的最低的五个地区由低到高依次为河南(1 170.74/—1 625.08)、贵州(1 197/—1 598.64)、江西(1 496.15/—1 299.67)、甘肃(1 498.65/—1 297.17)、广西(1 555.03/—1 240.79)。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在2009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 502.57元的地区有10个,其中最高五个地区从低到高依次为浙江(7 471.38/1 968.81)、西藏(7 753.5/2 250.93)、天津(10 320.17/4 817.6)、北京(16 061.18/
10 558.61)、上海(17 340.39/11 837.82);低于全国平均值的最低的五个地区由低到高依次为河南(2 271.1/—3 231.47)、贵州(2 492.49/—3 010.08)、江西(2 647.43/—2 855.14)、广西(3 018.28/—2 484.29)、安徽(3 165.87/—2 336.7)。
从这四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06年、2008年、2009年,河南省一直是全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最低的省份,其变化趋势为1 170.74元■1 628.08■1 932.19■2 271.1;上海一直是全国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最高的省市,其变化趋势为11 632.49元■13 591.86■15 736.82■17 340.39。这四年间极差的变化趋势为10 461.75元■12 017.37■13 804.63■15 069.29,极差率的变化趋势为9.94■8.63■8.14■7.64,这说明在这四年间最大值和最小值省市之间的绝对值差距一直呈现拉大趋势,而相对的差距在逐年减小。在这四年间,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标准差的变化趋势为2 118.07元■2 544.24■3 048.08■3 471.64,而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为0.76■0.71■0.68■0.63,这说明各个省市与全国的平均值之间(即为各省市之间)的相对差距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
2.全国各地区小学生均校舍面积(物力)分析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全国的小学生均校舍面积的平均值由2006年的5.83平方米,减少到2007年的5.76平方米,再增加到2008年的5.91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在200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3平方米的地区有12个,其中最高五个地区从低到高依次为西藏(7.25/1.49)、湖南(7.38/1.62)、上海(7.56/1.8)、福建(7.62/1.71)、北京(11.39/5.63),其中小括号中前面的数据为生均值,后面的数据为距平值,“—”表示生均值比全国的平均值低,以下同;低于全国平均值的最低的五个地区由低到高依次为贵州(3.45/—2.31)、宁夏(4.1/—1.66)、甘肃(4.21/—1.55)、新疆(4.33/—1.43)、安徽(4.38/—1.38)。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在200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1平方米的地区有12个,其中最高五个地区从低到高依次为湖北(7.34/1.43)、西藏(7.56/1.65)、上海(7.7/1.79)、福建(8.1/2.19)、北京(8.55/2.64);低于全国平均值的最低的五个地区由低到高依次为贵州(3.66/—2.25)、宁夏(4.43/—1.48)、四川(4.45/—1.46)、安徽(4.5/—1.41)、河南(4.6/—1.31)。
从这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出,贵州省一直是全国小学生均校舍面积最少的省份,其变化趋势为3.45平方米■3.73■3.66;北京一直是全国小学生均校舍面积最多的省市,其变化趋势为11.39平方米■8.16■8.55。这三年间极差的变化趋势为7.94平方米■4.43■4.89,极差率的变化趋势为3.3■2.19■2.33,这说明在这三年间最大值和最小值省市之间的绝对值差距整体上呈现缩小趋势,尽管2008年略有增加,而相对的差距在整体上也呈现减小趋势。在这三年间,小学生均校舍面积的标准差的变化趋势为1.52平方米■1.23■1.2,而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为0.26■0.21■0.2,这说明各个省市与全国的平均值之间(即为各省市之间)的相对差距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
3.全国各地区小学生师比(人力)分析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全国的小学生师比的平均值由2006年的18.35人,减少到2007年的18.04人,减少到2008年的17.6人,再减少到2009年的17.11人。小学生师比在2006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35人的地区有16个,其中最高五个地区从低到高依次为重庆(22.19/3.84)、海南(22.24/3.89)、四川(23.52/5.17)、贵州(25.13/6.78)、上海(25.93/7.58),其中小括号中前面的数据为生均值,后面的数据为距平值,“—”表示生均值比全国的平均值低,以下同;低于全国平均值的最低的五个地区由低到高依次为北京(9.82/—8.53)、安徽(11.57/—6.78)、天津(12.94/—5.41)、福建(13.1/—5.25)、广西(13.41/—4.94)。小学生师比在2009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11人的地区有15个,其中最高五个地区从低到高依次为四川(20.13/3.02)、江西(20.98/3.87)、广东(21.22/4.11)、河南(21.51/4.4)、贵州(22.94/5.83);低于全国平均值的最低的五个地区由低到高依次为吉林(11.39/—5.72)、黑龙江(12.28/—4.83)、内蒙古(13/—4.11)、北京(13.14/—3.97)、天津(13.37/—3.74)。
从这四年的数据可以看出,除了2006年,吉林省从2007年—2009年一直是全国小学生师比最少的省份,其变化趋势为16.48人■11.69■11.62■11.39;贵州省在2008年、2009年是全国小学生师比最多的省市,其变化趋势为25.13人■24.29■23.49■22.94。这四年间极差的变化趋势为16.11人■12.86■11.87■11.55,极差率的变化趋势为2.64■2.1■2.02■2.01,这表明在这四年间最大值和最小值省市之间的绝对值差距整体上呈现缩小趋势,而相对的差距在整体上也呈现减小趋势。在这四年间,小学生师比的标准差的变化趋势为3.98人■3.44■3.18■3.01,而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为0.22■0.19■0.18→0.18,这说明各个省市与全国的平均值之间(即为各省市之间)的相对差距呈现逐渐缩小的态势。
三、结论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普通小学资源配置,不论是生师比(人力)、生均校舍面积(物力)还是生均教育经费(财力)方面,从距平值、极差、极差率、标准差、差异系数反映的具体情况来看,各地区之间的绝对差距在总体上都呈现逐渐缩小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在义务教育“新机制”政策施行以后,该政策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其积极作用已经凸现出来。但是,从各地区生师比的变化情况可以明显看出,生师比都呈现出逐渐减少的发展态势,这一方面说明随着义务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人数也在逐渐增加,而另一方面,相对于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资源却出现了相对短缺的现象,特别是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生师比竟然在全国排在末尾,这就表明政府还需要在新的形势下继续探索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和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义务教育朝着更加均衡和公平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Z].国发[2005]43号,2005-12-24.
[2]杨斌,温涛.中国各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9,(1).
[3]梁文艳,杜育红.基于DEA—Tobit模型的中国西部农村小学效率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
[4]李星云.江苏省义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郭俞宏,薛海平.我国义务教育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3).
[6]胡咏梅,卢珂.“新机制”对义务教育普及影响的增值性评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4).
[7]龙文佳,等.“新机制”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财政资源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