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放式法科教学:以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为视角
2013-04-29曾令健
曾令健
摘 要:虽然封闭式法科教学有其历史必然性,但因弊病较多,已不能满足现代法学教育所需。从应用型高等法律人才培养观之,目前高等法学教育效果不甚理想,核心原因在于开放式法科教学缺位。为培养应用型高等法律人才,需从开放式法科教学之理念、模式、课程诸方面改革。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应用型人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36-02
一、反思封闭式法科教学
众所周知,传统法学教学中普遍呈现出封闭式教学特征,大体上表现为三个层面:(1)法学课堂与法律实践相对隔离;(2)法学院校与司法实务部门联系不紧密;(3)法学教育理念更倾向理论型人才培养而相对忽视应用型人才塑造。如从课堂教学这一微观层面看,传统封闭式法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作为被动学习者,视作知识接收器。封闭式法学教育更倾向注入式法科教学。直言之,认为学生什么也不懂,把学生视为白纸,由教授者讲解、灌输,学生消极接受,于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学生看、老师写学生抄。这已受诟病。
事实上,封闭式法科教学不仅对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功效甚微,对理论型法律人才塑造也意义不大。但封闭式法科教学方法有其产生背景与演进历程。评价任何教学方法都应充分考虑其历史背景及其功效。封闭式法科教学(包括其他领域教学)与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有关。传统社会生产力相对低下,人们活动领域相对狭窄,常被封闭在狭小时空中,且反复从事相对单一的劳动。人们借以参加社会实践的知识储备也相对有限,封闭式教学足以满足社会需要。
另外,传统社会的知识流通渠道相对单调。除口耳相授,更多靠印刷品。传统社会识字率较低,即使印刷品流通量增加,仍需讲授者的讲、传、授,否则无法产生教学效果。之所以封闭式教学有其长久生命力,这与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息息相关。故而,须正视封闭式教学(包括法科教学)曾有过的积极意义,毋“一棍子打死”。
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高速运行,封闭式教学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已发生根本转变。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方法及能力已发生质的飞跃,且信息开放度已远超越传统社会之封闭与保守。坚持原有法科教学方法已无法适应现时代之需。笔者认为,正如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决定封闭式教学之必要性与可行性,现代社会的生活生产方式决定了封闭式教学方式改革之必然。
这种改革主要源于人类知识的飞跃发展,不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创生新的认识体系。冲击封闭式法科教学的主要情形如下:(1)大众传媒对法科教学的冲击,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时代之信息资源独立获取信息;(2)学生自我意识更趋强化,尤其对于所谓的“90后”学生,往往更具反思性、开拓性,不满足于知识灌输,追求问题讨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3)老师的自身角色反思,重寻学生信任感与亲近感;(4)法学应用特质的再发掘、新重构,学生已不再简单满足于理论玄思,更注重学以致用。从应用型高等法律人才培养观之,这些冲击大多围绕法科教学能否更好适应法律实践之需要。
二、开放式法科教学缺失:基于应用法律人才培养状况的分析
当下,“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这也引发了一个基本问题:“高等学校应当如何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应当说,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不是新近提出的目标。从推出法律硕士教育来看,其目的正在于培养应用型高级法律人才,也是法律硕士教育与法学硕士教育之根本性区别。从我国法学教育总体实践状况看,有三个特点:(1)法学本科教育在应用型教育培养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法学本科毕业生在法律实践中广泛存在“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的状况;(2)除了法学本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为宗旨的法律硕士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与法学硕士教育相似,甚至在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方面与法学本科教育趋同;(3)无论法学本科教育抑或法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指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日常管理等方面严重存在“重理论、重课堂,轻应用、轻实践”的问题。这极大地制约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
应当说,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关系法治建设之宏伟蓝图。在倡导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注重人才培养的形势下,探索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现实意义与可操作性。然而,目前的应用型高等法律人才培养却陷入前述困境。导致目前困境的原因很多,且不同原因之于该现状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是,笔者认为,这些现象背后至少存在一个核心问题,即开放式法科教学理念及其方法的缺失。
正是由于开放式法科教学理念及方法的缺失,才导致前述三大情形(法学课堂与法律实践相对隔离、法学院校与司法实务部门联系不紧密、法学教育理念更倾向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而相对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塑造)。具言之:第一种情况是开放式法科教学理念及方式缺失最基本、最直观的体现,直接导致法科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或者说与司法实践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二种情况是开放式法科教学理念及方式缺失时表现出来的一个体制性问题,这一体制性问题使得法科教学的应用性资源缺乏等问题暴露得较为明显;第三种情况不仅是开放式法科教学的理念缺失,还是教学方式单一的体现,毕竟传统法学习惯于理论性人才的培养,从而囿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实践性人才的打造,由此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对应、充分的资源及手段。
三、开放式法科教学:理念、模式与课程
笔者认为,所谓的开放式法科教学,指法学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校学习与司法实践之衔接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要打破固有的“你讲、我学”模式,强调课程设置的实用性、针对性,注重课堂教学的启发性、灵活性,重视学校教学与司法实践之间的互动、衔接,从而培养出富有法律思维、专业知识扎实、实务能力突出的高层次法律人才。这一套教学体系,即所谓开放式法科教学机制;对该套机制及其运行之认知,即所谓开放式法科教学理念。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开放式法科教学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1)系统性,即开放式法科教学包括且不限于教学机制、教学理念、授课模式;(2)启发性,即开放式法科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尤其在课堂环节特别注重学生的能动参与,通过学生的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用;(3)趣味性,即法学教育不应当是枯燥的法律原理、法律条文的讲解,尤其不应该是法学基本知识点的记忆与再现,应当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学思维,从而培养其基于特定职业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开放式教学的重要特征;(4)统一性,即开放式法科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法学理论,特别需要注重法律适用能力,这就需要将理论学习与法律实践结合起来。①
笔者认为,开放式法科教学势必涉及改革传统法学教学运行模式、打造应用型法学实践课程、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等三个核心环节:(1)改革传统法学教学运行模式。这不仅涉及改革现有法学教学运行模式,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包括贯彻启发式法学教学。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纵然制定契合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方案教学运行机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但相应教学方法改革也势在必行。其中,启发式法学教学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老生常谈”却未能较好落实的问题。(2)打造应用型法学实践课程。除涉及应用型法学实践课程的设置之外,尤其需要注重法学实践课题的运行,唯有后者方可实现法律应用能力的实质性培养。(3)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既包括培养法学专业知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涉及法律实务中交际、合作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势必需要根据学生意向、教师建议、学校规划培养特定领域的法律知识与运用能力;同时,法律应用是一个典型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况下解决法律问题的社会活动综合体,因此需强调应用型法律人才的交际、合作能力。
笔者认为,改革这三个主要环节至少可以体现出如下价值:(1)在法学教学运行模式上建立起理论、实践充分结合的教学课堂,并通过启发式法科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深入挖掘法学课堂教学的潜力;(2)在应用型法学课程方面,打造出应用性强、专业性突出的法学课程,同时狠抓法科学生的实务能力培养,使学生可以在毕业后迅速适用法律实践的需要,即所谓的“制造法律人才成品”,避免法科毕业生“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等“半成品”现象;(3)在应用型法律人才核心竞争力培养方面,灌输核心竞争力意识,为每个法科学生自我竞争力培养提升选择机制和塑造机制。
总体而言,通过三个主要环节的教学改革迈向一种开放式法科教学,主要解决了当前法学教育中“课堂讲授—司法实践”两张皮的问题,避免当前法学教育中法律实践环节缺失或法律实践课程缺乏实质性运行的问题,避免学生缺乏核心竞争能力,因交际能力、合作能力低下而影响法律实务能力。
四、结语
毋庸讳言,开放式法科教学改革还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些问题称作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得以运行的过程中,有几点还值得重点乃至反复提及,这些也是后续研究时需要进一步拓展的问题:(1)一套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开放式法学教学运行方案;(2)教学运行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结合,为确保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落实、实现提供保证;(3)打造真正意义的法律实践课程,通过学校、实务部门的互动,培养法科学生的实务能力;(4)开放式法学教育中的项目化运行机制,为更好地培养法科学生实务能力提供了机制保证;(5)将开放式法学教育改革作为一项行动项目,从而将教学改革的理论、方法借助试点方式予以观察、检验,避免“想当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