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教育理念研究综述
2013-04-29梁大伟
梁大伟
摘 要:《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内容广大悉备,无所不包,所蕴含的教育理念更是俯拾即是,历久弥新,了解《周易》及《周易》教育理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周易》教育理念研究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探索教育改革及发展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周易》;教育理念;综述;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24-02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理念。当今世界,功利主义的充斥和肆虐使社会伦理面临极大挑战,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走向影响深远,而源自西方的教育理念是无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的。因此,探求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整体观及其衍生的教育理念,梳理出易学思维视域下对“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拓展传统文化的人文意蕴,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探索中国教育的规律,解决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可以丰实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一、《周易》教育理念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百年教育理念研究可分为四次热潮,两度曲折。第一阶段:(1900—1919),从甲午战败全面提倡西学到赫尔巴特学派影响的鼎盛及淡出,教育理念更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二阶段:(1919—1949),杜威实验主义教育理念的引进与国人译、编、著中国自身的教育书籍,加速了中国教育理念西化进程;第三阶段:(1949—1956),新中国成立后以意识形态为根本评判标准的教育理念转变。(应以学习原苏联教育理念及对胡适、晏阳初、梁漱溟、杜威等国内外教育家的批判为阶段性特征);第四阶段:(1957—1966),从教育学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到经历教育大革命的挫折;第五阶段:(1966—1976),“文革”十年教育理论研究停滞不前,是国内教育史上鲜有的大挫折,对教育理念转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第六阶段:(1976至今),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和谐社会建设,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国内对教育理念的研究前贤时哲取得了辉煌成果。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先生的《教育大辞典》;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先生的《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王逢贤先生的《学与教的原理》及柳海民先生的《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先生的《“教育学视界”辨析》等,都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教育理念的源流、形成、嬗变做了精辟论述,对新时期教育理念的确立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集中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起源问题;二是围绕素质教育理念这一时代性话题展开;三是多以西方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蓝本。
国内对于《周易》及《周易》哲学思想的研究较为成熟。北京大学朱伯■先生的《易学哲学史》,吉林大学金景芳先生的《周易全解》,清华大学的廖明春先生的《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山东大学的刘大钧先生的《周易概论》等,都从哲学、术数学方向对《周易》的思想做了系统阐释,而迄今为止,将《周易》与教育相关联的系统研究成果仅见于对《蒙》、《革》、《家人》等卦的研究,而《周易》所蕴蓄的教育理念俯拾皆是,含弘光大、历久弥新,千百年来对国人影响深远,并早已内化为君子厚德载物的修身品格,外烁为其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周易》教育理念的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近百年教育理念研究这一人为截取的断面上,西方国家是先于或先进于中国的,因为地理大发现、工业化和全球化时代的客观原因,还因为我们先入为主地预设了他们成果的合理性和进步性的主观原因,由此铺陈开来的教育理念的研究,最终结果是我们恒常深邃的教育理念、系统缜密的教育思想是源于西方的。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共同贡献是提出一种普及的教育理念,并重新探索了人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笛卡尔与洛克更专注于对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条件的研究,而“天赋观念论”与“白板说”理念的根本对立导致了他们彼此思想体系的截然不同;布鲁纳的教育理念是结构主义的,认知-发现或认知-结构理念是对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及元链接进行分析,因为发现学习本身是一种思维的重组和超越;卢梭的教育理念偏重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的理性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为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浪漫主义、极权主义和反理性主义的崛起铺平了道路,为现代教育平等、民主做出了贡献。
20世纪初,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英国、马来西亚等国的《易经》研究已初具规模。英国的翟理思(HerbertAllenGiles)将《易经》视为神谕集,其《来自中国的神奇传说》、《占卜概观》两部著作对国外易学研究影响很大;30年代中期,中国学者沈仲涛、抗辛斋、薛子潜等人用英文撰写的易学著作及《易经》英译本为汉学的国际化做出了贡献,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中将“阴阳”概念作为一个具有普遍阐释作用的历史哲学观念加以应用,并认为他的基本宗旨之一就是探索“六千年以来世界各地先后从‘阴变到‘阳、从‘静变到‘动的原因”,或者说探索人类文明“从阴到阳的巨大的宇宙性的后果”。显然,他对《易经》重要概念是做过深入思考的。日本学者池田知久、韩国学者金忠烈、德国学者卫礼贤、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美国物理学家弗里乔夫·卡普拉等的很多重要思想都源出于《易经》。
国外教育理念研究著述甚巨,《易经》研究成果颇丰,但两者各行其道,未实现真正契合。西方教育理念不断廓清过程中,受进化论和人本主义思潮影响,易造成研究工作面面俱到却浅尝辄止,研究方法五花八门却莫衷一是,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却断章取义,根本原因是思维问题,理念原本是高度抽象的、真理性的和唯一性的东西,单纯以进化论为文化背景,以“直线式”的思维去理解并在这种“直线式”思维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扩充是永远无法脱离“应用”层面的羁绊的。目前,西方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教育全球化进程的瓶颈似乎无法突破。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进一步丰富教育理论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
三、关于《周易》教育理念所需继续探讨的问题
其一是强调《周易》及其教育理念的当代价值。易与易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没有任何一种学说和理论可以取代,周易的哲学思想“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1]246,对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极为深远。当前中国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文化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模式建构的意义重大,所以挖掘《周易》教育理念和探讨其对于当下教育理念的启示是必要的。
其二是探讨《周易》所蕴含的基本教育理念。即《周易》天人合一的教育理念:筮为人神沟通的桥梁,天地相交,化育万物,万物无不冥冥中接受宇宙天则的训教,是万物求之天则,而非天则求之于万物。周易“大衍之术”、“人谋鬼谋”之说均昭示出天道(自然规律)、圣人智慧(“伏羲始画八卦列八节而化天下”)要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具体情况对筮占结果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结合的观念;《周易》重教尊师的教育理念:殷商人选择建学地点、上学日期、教师配备以及课程安排等要占吉问凶;夏已有大学、小学之分,且教育内容包含以《归藏》易学为核心的卜筮教育、人伦和人格教育、以祭祀为核心的礼乐和“舞”的教育等;《蒙》为上经第四,乾为天,坤为地,屯为万物初生,万物生成后处于蒙昧阶段,接下来就是启发教育。这体现了先民对教育的重视,而重视教育必需尊重教师,尊师本身就是重教,重教必须尊师;《周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殷商及其前期“神性至尊”,西周后则神性与人性互补,到春秋中晚期,对人和现实因素的重视超过了“神意”信仰。“天命鬼神”思想开始从至高无上的地位下滑,转向“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的民本思想,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成为王者治国的不二法门,是现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源流;《周易》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中正”代表符合社会规范,是周易的核心思想之一。易传中“厚德载物”、“以懿文德”、“自照明德”、“反身修德”等表述屡见不鲜,德育如人生的罗盘,决定着人生的走向和对家、国、社会的价值,周易始终把德育作为教育内容的核心和前提;《周易》守正日新的教育理念:周易要求人们“守正”(尊重客观规律),也要求人们顺应时代的发展主动调整应对策略,实现“日新”。这种进步是“峰谷”(阴阳结合)性的,而非进化论意义上的“直线性”的。表征上是一个动态的回旋,实质上遵循无法名状的主线。对于总结教育改革经验,促进教育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其三是《周易》教育理念的应用策略。倡导《周易》人定顺天的生态价值观理念。注重常识的瓦解和基础的重建。对人定顺天的界定是循天道之刚健有为而励人事以自强不息,借此厘清人类对生命活动元认知的方向;倡导《周易》感恩济世的伦理价值观理念。人虽为万物之灵,但万物于人之育无时不在,广义的重教是重视一切能够让人有所感悟的存在,广义的尊师是尊重一切可能使人进步的事物。人类只有有所敬畏,才能有所节制,生命才能延续;倡导《周易》各取所需的社会价值观理念。劳动是创造,更是人类生存之必需,社会资源有限,非己所需而为己所有即为浪费,从根本上改变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念;倡导《周易》谦逊诚信的公民价值观理念。谦虚恭谨、诚实守信是人之为人的前提,现阶段社会培养人才的基础条件是合格公民,公民价值观念的革命及其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得以发展的根本;倡导《周易》贵柔守雌的自我价值观理念。人作为社会存在希望被认可原本是一种心理上自卑感的外烁。这种熔裁吸纳传统文化中儒、道、法、阴阳四家的教育理念与人生哲学目前在美国教育改革中依然被奉为圭臬,对于中国素质教育的理念创新和和谐社会建设更加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弼,孔颖达.周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李光地.周易折中[M].成都:巴蜀书社,1998.
[3]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李镜池.周易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朱熹,撰.李一忻,点校.周易本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6]马振彪.周易学说[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7]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