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快乐教师
2013-04-29叶一舵
【编者按】全国知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叶一舵教授长期致力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研究与实务,已应邀在国内外举行了数千场讲座和学术报告,他的博学、睿智、幽默、亲和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也影响了无数的中小学教师。本刊将分四期刊载他的专题演讲《做一个快乐教师——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根据录音整理,有删减)。本期刊载第一部分《认识自己》的上半部分。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这个话题在美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大陆迄今为止却只有二十来年的时间。近年来,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这个话题。我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讲述。第一个部分:认识自己,就是了解心理健康对一名教师而言有着怎样的意义与价值,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心理健康的教师;第二部分:解剖当前中小学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并追寻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第三部分:重点分享教师要怎样进行心态的自我调适,也就是如何拯救自己。
认识自己(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自己,也就是了解心理健康对教师工作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即心理健康对教师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教师是既普通又特殊的一群人。特殊在什么地方呢?教师在学校中扮演着很复杂的角色,按照苏联学者的说法,教师在学校中至少要扮演九种以上的角色,而且每一种角色都需要非常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如果要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那么教师首先要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也需要非常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否则一切皆为空谈;教师是集体的领导者、纪律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所以需要有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所有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所以自己心理更要健康;教师同时还是这个社会的模范公民,虽然教师活得比较累,但却因此变得伟大……所有这些角色都意味着教师比任何一个群体都更需要具备很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从教师的角色角度来说的。
同时,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个性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甚至教师的情绪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有什么样的风格,学生往往沿袭了教师同样的风格;教师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往往也会塑造学生相应的人格和个性。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学生分为两组,分别配一位教师,一组的教师具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等人格特质;而给另一组的学生配的教师则具有冷漠自私、内向消极等人格特质。这两位教师与学生生活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大家猜想一下,结果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会是什么?可想而知,两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点大相径庭,分别与各自教师的人格特质基本一样。所以,教师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教师心理如果不健康,学生心理就永远健康不了,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学生受教师的影响越深。因此,小学教师尤为重要。之所以这样讲的原因是,人类的思维无论是从种族的发展还是个体的发展来说,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婴幼儿时期)的人以动作思维为主。当孩子在2~3岁的时候,玩一个皮球,这个皮球无意间滚到床底,如何把皮球拿出来?孩子们的做法一定会是亲自爬到床铺底下将皮球取出,因为这个时期他的思维水平甚至不如一只黑猩猩,黑猩猩都懂得用棍子去勾,甚至懂得把棍子接起来勾皮球,但这个时期的小孩做不到,他一定要亲自爬到床铺底下把皮球拿出来,这就是动作思维,也就是说他离开了动作很难完成这个任务。渐渐地孩子长大了,到了小学阶段,在小学的中低阶段,小孩的思维已经过渡到了具体形象思维,这个阶段并不是说不需要动作思维,动作思维依然存在,但已不是思维的主要方式,这个时期他们主要的思维方式已经变为具体形象思维。所谓的“具体形象思维”就是思维是依靠具体形象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师都清楚,一个简单的“3+2=?”问题,初涉数学的小学生都不容易懂,他们必须借助具体的形象才能弄明白。譬如,上课时教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教“3+2=?”,麻烦大家把手指头或者火柴棍拿出来。手指头、火柴棍就是具体的形象(凭借物)。小学教师授课经常要运用活动教学的方式。因此,小学课本里面“3+2=?”问题后面往往画着鸭子或白菜,这里的鸭子、白菜都是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这就是小学中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方式。那么小学高年级及初中高中学生呢?这时候孩子们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转换为抽象逻辑思维,他们的思维凭借物不再是动作,也不是具体形象,而是抽象的东西,比如符号、概念、词语等,这个阶段他们只要借助一些抽象的东西就可以进行思维。
显然,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这一阶段教师很容易成为学生的一种形象。也就是说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很容易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再加上小学生批判性不够,对教师往往又具有盲目的崇拜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也就更直接了。以前我经常带学生到小学实习。有一回,我来到一所学校,一位班主任对我说:“请您到我班上看看吧!”我说:“什么事?”她说:“我班上有很多多动症的孩子。”专业人士都知道,多动症属于病理心理学的范畴,在人群当中发生的概率非常小,一个班上不可能有很多多动症的孩子。此后我到这个班级去观察,发现班上确实有不少多动的孩子,但是多动不等于多动症。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叫《教子有方》,在书中我专门对多动和多动症做了明确的区分。比如,多动的孩子智商一般没有问题,而多动症的孩子智商一般是有问题的,所以多动症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不会好;多动症的孩子动作一般是无序的,他多动而无序,而多动的孩子虽然好动但是动作是有序的有逻辑的;多动症的孩子即使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卡通片,他们也无法马上安静下来,而多动的孩子遇到这些东西能立刻安静下来。多动与多动症有很多区别,所以不能随意给孩子扣上多动症的帽子。更值一提的是,在这些多动的孩子里头,你再认真分析,不难发现有的个案是非常有意思的。有的孩子之所以多动,恰是教师造成的。这些孩子都是等到教师上课非常投入的时候,开始恶作剧,如拽拽旁边的同学,把铅笔盒弄到地板上等,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就是引起教师对他的注意。小学生与大学生不一样,对大学生而言,教师不关注他,他可以看抽屉、看小说或者谈恋爱;小学生就不同了,教师不关注他,他很失落,但他又没有办法通过学习好、表现好来引起教师的注意,那他就另辟蹊径,让教师不得不注意他。等到教师上课非常投入之时,他在旁边捣乱一下,这个时候不仅教师看他,全班同学都看他,他的感觉好极了。因此他们常常在上课无聊之时,或得不到教师关注之时,通过这种行为来满足自我,然后这种行为不断重复,就会成为固定的行为模式,以后一旦遇到同样的状况,就会做出同样的反应。
学生上课好动怎么办?我和这位教师讲,用“斯金纳递减法”来帮助学生改正这一行为,具体怎么做呢?从明天开始,第一天关注他10次,第二天关注他8次,第三天关注他6次,以此类推,这样一个星期下来,你会发现这个学生的多动行为会明显减少,虽然中间会有反复,但总体趋势一定是递减的,因为一个再坏的学生,人性当中也有向上的力量,当一个教师像慈母般注视着他的时候,他还忍心恶作剧吗?不能,他一定会停止的,当你一旦慢慢开始关注他,他的多动行为一定也会慢慢开始减少,重新形成一个动力定型。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爱心。如果是缺乏爱的关注,纵使你每天看他20次,一次比一次恶狠,这样的话,没毛病的孩子也会被你看出毛病来的。做教师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你必须要爱学生,你要把对学生的爱注入你的心灵,然后通过你的心灵去抚慰学生的心灵。所以说,为什么在中小学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如此重要的影响,这里面的原理彰显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价值。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黄常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