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的坐标 制胜的法宝

2013-04-29黄振位

红广角 2013年6期
关键词:国民革命方针国民党

黄振位

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历史上是一座光辉的历史坐标,也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今天,在纪念“三大”召开9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和探研“三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那么,“三大”的历史作用在哪里?主要在于:

一,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战略思想,承担了历史赋予的使命。所谓战略思想,是一个政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全局性的战略任务。那么,“三大”提出的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是什么?就是“三大”宣言中提出的:“我们的使命是以国民革命来解放被压迫的中国民族,更进而谋世界革命,解放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和被压迫的阶级。”这一战略任务,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在中国进行国民革命;第二,以国民革命谋求中华民族的解放;第三;以世界革命解放全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特别是“三大”提出的国民革命任务,其对象就是要打倒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这是由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因此,不仅“三大”,而且自建党以来至新中国诞生的28年间,中国共产党都承担起反帝反封建和谋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

二,制定了重要的策略方针,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策略方针是战略任务的一部分,是实现战略任务的手段并为战略服务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范围内,战略和策略是相对的。在一定范围内的策略方针,在另一范围内可以是战略任务。“三大”所制定的策略方针就是如此。这一策略方针集中体现在确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一统一战线包括政党联合、阶级联合、阶层联合和内外联合,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和富有策略运用的重要决策,无论在当时或是在其后的革命实践中都显示出强大的威力。所以,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的时候,把“统一战线”摆在中国革命胜利“三大法宝”中的第一法宝。

三,开启了国民革命的新局面,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实践。“三大”确定与国民党合作后,经过共产党人和国民党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推动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召开了国民党“一大”,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启了国民革命的新局面。这种新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革命力量的大发展。共产党员由“三大”时的400多人发展到1927年“五大”时的57900人;国民党的力量也得到大发展。二是革命运动的大开展。国共两党共同进行了一场以工农群众运动为中心、以东征南征和北伐为推力的波澜壮阔的大革命运动。

马克思、列宁虽然提出过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共两大政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共同进行如此规模的大革命,这在国际共运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不仅足以证明“三大”作出的决策的正确性,而且也说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灵活应用于中国革命实际,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实践。

四,指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航程,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胜利走向胜利。“三大”确立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不仅在当时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而且对于后来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议也具有指导性和长效性。

古云:“多难兴邦”。“多难”,对于一个民族是极大的伤害,但却能磨炼这个民族的韧性和意志。“兴邦”,起码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领导者的英明决策,二是认真总结“多难”的经验教训,三是要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而中共“三大就是在中华民族的多难之秋召开的,但是,“三大”领导集体却能作出了正确的决策,总结了“二七”大罢工失败的经验教训,动员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高潮。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武装斗争的旗帜,始终坚持革命统一战线,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引向最后胜利。新中国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夺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不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使我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广东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国民革命方针国民党
国民革命时期的冯玉祥与外蒙古
快过关了
浅析大革命失败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启示计
杨匏安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共在四大前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探索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简介
“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与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