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苗兵军事征调略述

2013-04-29饶佳丰

学理论·下 2013年6期
关键词:清代

饶佳丰

摘 要:清朝沿袭继承并在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了明朝的土司制度。自然而然,与土司制度密切相关的土兵制度也被继承下来了。清朝和明朝一样,依然把少数民族土司武装作为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苗兵就属于少数民族土司武装。苗兵的征召和调动在清代历史文献中屡屡可见。清王朝征调苗兵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八旗制度的不断腐朽。除此之外,也和少数民族土司武装能征善战有关。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内忧外患的形势时,清统治者只得鼓励地方办团练及征调少数民族土司武装。清政府征调苗兵参与的军事活动有“征蛮”、“征贼”及“抵抗外来侵略”,苗兵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国家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清代;苗兵;军事征调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60-02

明朝承袭了元朝的土司制度,并对其进行了完善和发展。清朝又对明朝的土司制度有所扬弃。清廷仍把少数民族土酋手中的军队作为中央王朝军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统治者频频调动土司军队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其中的两大原因不容忽视,第一,八旗制度下的八旗兵疏于训练,远离疆场多年,战斗力下降就可想而知。第二,少数民族的人民自幼的生存环境不是太好,他们大多在山林中生活,山林之中毒蛇猛兽较多,这就要求他们要有较强的身体素质。而且他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较强,从中可以窥见,这些人的军事素质较高。西南地区的苗兵的征募在清代史籍中数见不鲜。基于以上所述,清政府才得以征调苗兵参加许多军事行动,越到王朝后期,征调越频繁。对清代征调苗兵的军事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一、八旗制度的腐朽

八旗制度在后金统一女真各部和清军入关、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入关后,清王朝感念八旗军功贵族的功劳,朝廷便制定了优待八旗将士的政策。与此同时,又对他们的活动做出严格的限制,不准八旗将士从事除职业军人以外的其他的职业。然而,事情往往不按人的主观意愿去发展,早在清世祖顺治帝时,他就意识到了八旗兵的腐化,“今八旗人民,怠于武事,遂至军旅隳敝,不及曩时。”[1]

八旗制度的腐朽没落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就是从清圣祖康熙帝到清宣宗道光中叶,这一时期八旗制度腐朽的表现是八旗将士仰仗朝廷和国家的供养过着锦衣玉食、游手好闲的生活,军备废弛,军事训练如同虚设。第二阶段就是从道光统治中期开始到清穆宗同治帝截止,此时是八旗制度迅速衰落的时期。腐朽不堪的八旗兵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节节败退,迫使清政府与列强们议和,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正因为八旗制度不断衰落,八旗兵骄奢淫逸。清王朝面对日益严峻的内忧外患的形势时,只得鼓励地方上的地主办团练及征调少数民族土司武装。这也和少数民族土司武装的骁勇善战分不开。因而,苗兵才得以被清廷征调参与了一系列军事行动。

二、清王朝征调苗兵参与的军事行动

清王朝征调苗兵参与了“征蛮”、“征贼”及“抵抗外来侵略”等一系列军事行动。

(一)征蛮

“征蛮”就是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清代苗兵曾多次被征调去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在清世宗雍正帝大规模改土归流之后,中央政府派往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流官非但不体恤民情,反而骑在少数民族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激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乾嘉苗民大起义就是其中一例。乾嘉苗民大起义是清高宗乾隆六十年(1795)至清仁宗嘉庆十二年(1807)间爆发的湘西、黔东北苗族人民反抗清王朝的民族压迫和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光绪十一年重修的《湖南通志》记载了嘉庆年间时任凤凰厅同知的傅鼐领苗兵镇压湘西苗民的起义,“(嘉庆十年)二月初三日,傅鼐自领练一千名,守备魏光德等领兵四百名,苗守备尤八月等领苗兵二千四百名,初四日驰至夯坨寨,贼蚁聚山深,分骁苗数百过河迎拒,兵勇奋击,直扑山前,练勇疾绕山后夹攻,贼众溃败。”①苗兵为平定此次苗民起义出了不少力。道光二十七年(1847),湘西由于天气干旱爆发了严重的虫灾,更为不幸的是,在虫灾之后又有洪水灾害。颗粒无收。秋收季节过后,官府不顾百姓死活照样催缴屯租。为了生存下去,苗民忍无可忍,奋起反抗,在石观保、杨正富、杨贵儿等人的领导下发动了武装起义。清政府调集多方武装才将这次起义剿灭,苗兵也在被征调之列。“(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营守备瞿腾龙、屯守备田宗藩等率兵练千五百人,督苗备吴永清等,以苗兵三千助战,连破贼苗于鸭保寨,乘胜直捣龙朋、科甲巢穴,尽获渠魁。”②■

(二)征贼

“征贼”就是镇压农民起义,清代苗兵多次被征调到异地镇压农民的反抗。苗兵参与镇压的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非川楚白莲教起义莫属。川楚白莲教起义是清仁宗嘉庆元年(1796)至九年(1804)间在湖北、四川、陕西三省爆发的以白莲教为组织形式的农民反抗封建地主压迫的起义。为扑灭这次起义,清政府调动了陕西、广西、山东、湖北、四川、湖南等地的清军、地方团练及少数民族土司武装。苗兵自然也在征调范围之内。“著和琳即于湖南苗疆各卡隘及后路防守兵内,酌撤二三万,派委镇将带领,由水路顺抵荆州,交永保调度。”[2]清统治者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才将起义镇压下去。

(三)抵抗外来侵略

1.湘西苗兵乌涌抗英

1841年鸦片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湘西永绥、保靖、乾州、凤凰、麻阳等厅县的苗族和其他民族土兵六百余人,曾于1841年1月,在镇■总兵祥福的率领下,奉令开往广州抗英,驻守广州城南六十里的乌涌要塞。”[3]湘西苗兵多次打退英军的进攻,给英国侵略者以狠狠的打击。但因实力相差悬殊,最终未能抵挡住英军的猛烈炮火。“祥福战死,其中仅永绥士兵,就牺牲了四十余人。”③即便如此,英国侵略者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抗击法国侵略者

(1)杨昌魁率领黔苗子弟抗法

杨昌魁,字经元,侗族。道光二十一年(1841)生于贵州省三穗县。咸丰年间,参与镇压过农民起义。清穆宗同治十三年(1874)返回家乡。清德宗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期间,杨昌魁奉皇帝的谕旨召集旧部苗兵奔赴前线。中日战争期间,他又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军事行动。光绪三十二年(1906)病逝于任上。

清光绪十年(1884)八月十三日,法国领事代表法国政府向清政府宣战。三天之后,清政府正式向法国宣战。中法战争由此爆发。此时的杨昌魁已到而立之年,他空有一腔报效朝廷和国家的热血,只可惜报国无门。当时担任广西提督的苏元春在得知杨昌魁不仅有一腔报国热血而且是一名能征善战的战将后,极力向上级举荐此人。不久,杨昌魁即被授予统领之职,清廷还命杨昌魁在家乡招募兵勇。这些兵勇经过几个月艰苦的训练之后,成为了一支被当时人称为“苗兵”的威武、勇猛之师。

光绪十一年(1885),法国侵略军在夺取了越南的谅山、文渊后,立即向中国广西的镇南关发动进攻。广西提督苏元春命杨昌魁率所部苗兵开赴镇南关前线,配合年近七旬的冯子材老将军作战。《三穗县志》记录了杨昌魁部苗兵英勇抗击法国侵略军精彩的场景,“六营苗兵个个短衣草鞋,挥动鬼头刀,旋风似地卷入敌阵。法军禁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拼杀,丢下遍地的尸体,仓皇奔逃。”[4]法军受到重创后,杨昌魁又统领本部人马乘胜追击,一举攻克被法军占领的谅山、文渊等地,并收复了十几个州县。

(2)苗族将帅杨岳斌率湘西苗疆子弟援台抗法

杨岳斌,字厚庵,原名载福,因避同治帝的讳,改名岳斌。苗族,晚清湘军著名将领。道光二年(1822)生于善化县(今湖南长沙市)。曾参与镇压道光年间的李沅发起义。后随曾国藩参与剿灭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战功累迁湖北提督、陕甘总督。光绪十六年(1890)病逝,清廷追加太子少保衔。

中法战争开始后,光绪帝立即诏令杨岳斌筹办福建海防事宜。但杨岳斌因需要照顾年老多病的母亲,不能按时奉旨上任。第二年,杨岳斌奉光绪皇帝的谕旨在家乡湘西苗疆招募兵勇。总共招募了300名兵勇,其中绝大多数为苗民,少数为土家族人和汉人。史籍记载了杨岳斌率所部苗兵奔赴福建沿海前线,冒着极大的危险渡过台湾海峡到台湾抗击法国侵略者。“(光绪十一年)三月初三日,到嘉义县,派遣副将裘德成带南字中营,由大道按站速发,岳斌则自率卫队绕行海岸,察看台湾西部沿海各港口要塞,由于沿海风湿,烟瘴渐深腠理,兼之水土不服,引发了‘积病旧伤。岳斌强忍病伤疼痛,继续沿岸进发,至二十日抵台北府城。”[5]当时担任闽浙总督的卞宝第评价杨岳斌援台抗法:“其督援台……乘危夜渡,奋发忠勇,艰险不辞,斯皆勋绩昭彰,在人耳目。”[6]

虽然杨岳斌军事才能的充分发挥和主要功劳是在剿平太平天国运动中体现出来的,但他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率领苗兵渡台抗法,也是功不可没的。

三、结语

清朝沿袭、继承和发展了明朝的土司制度及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土司武装依然被清王朝统治者纳入到国家军事体制中。满洲贵族引以为豪的八旗兵在入关后不断腐化,战斗力日趋下降,清政府在面对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和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时,只得依靠地方团练及征调少数民族土司的武装力量。因而,苗兵才频繁地被中央王朝征调参加一系列军事活动,如镇压少数民族反抗、剿灭农民起义及抵抗外来侵略等等。苗兵的这些军事活动有利于维护大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国家统一事业。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组、资料室.清中期五省白莲教起义资料(第三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3]吴荣臻,吴曙光.苗族通史(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三穗县志编纂委员会.三穗县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5]伍新福.湖南民族关系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纪昀.钦定四库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猜你喜欢

清代
试论清代满族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及影响
宗族伦理视野下的清代婚制探微
从《创建蔚文书院官绅士民捐输碑》看清代清水江流域的书院教育
清代崇明县乡村产业交易中“过投”的讨论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永远的末代皇帝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清代写真人物略考
浅谈清代宫廷乐舞的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