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地区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对策研究
2013-04-29龚姝颖
龚姝颖
笔者通过对渝东南地区农民增收现状进行分析,找到了渝东南农民持续增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以期待农民持续增收能趋利避害,更加科学的发展。
渝东南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公共事业发展不健全。由于农民思想封闭,素质欠佳,使得农民劳动力质量较低,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同时,该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较低;并且较低级的农民组织化,使得增收机制创新较弱。但渝东南地区在我国位置处于中部,其发展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因此研究合理对策,对推动该区农民持续增收十分必要。
一、渝东南地区概况
渝东南地区位于重庆山区,较为偏僻,交通不便,农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农民素质较低。导致该地区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不强,生产力低,农民难以持续增收。但渝东南地区地理位置位于我国中部,是贯通东西的枢纽。其发展必将影响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而2007年6月,国家批准重庆成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这对渝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无疑是好时机。因此面对渝东南地区现状,找出其落后及农民持续增收难以实现的原因。努力改进缺点,并提出相应对策,势在必行。
二、渝东南地区农民持续增收存在的问题
1.渝东南地区基础设施落后
渝东南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长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行政区域和地理空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开放程度较低。并且该地区教育事业和科技发展进程落后,政府及相关单位重视度不够,因此在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事业方面较薄弱。
2.渝东南地区农业劳动力质量普遍较低
渝东南少数民族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数量丰富,但因为教育质量低,社会重视度不够,思想较僵硬封建,使得劳动力质量较低,社会效率较低,从而导致社会生产力降低,也因此难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发展慢,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3.渝东南地区农业结构不合理
渝东南地区经济总量小,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相对落后,第三产业欠发达。近十年来三产业结构逐步变为30:35:35.但农业在这一区域发展中仍占重要位置。传统经济仍较广泛。这严重影响二三产业发展,使得整体经济始终难以高速发展,生产周期长,生产附加值低,因而经济效益较低。
4.渝东南地区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渝东南地区人口较分散,社会组织力较弱。农民意识欠缺。个人狭隘思想严重,因此农民难以形成统一团队,从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同时因为该区教育质量较低,农民思维不灵活,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因而导致增收机制创新度不够。
三、对渝东南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的建议
1.完善渝东南地区基础设施
政府机构应增加在公共事业方面投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性政府,克服自然条件与历史原因的障碍,不断完善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公共事业建设,增加农民福利,努力解决其医疗,子女读书等问题,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基础。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渝东南地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延长产业经济链,增加产业附加值,保证第二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立体农业,拉动经济加快发展。使农民能持续增收。
3.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
渝东南地区相关机构应注重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劳动素质。使农民能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使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附加值能不断增加。不断延长产业链。从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4.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农业作为最基础产业,应得到不断的支持和保护。防止因二三产业过度发展而忽略第一产业的发展。同时,应不断改进农业的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科学农业。以增加社会各界成员对农业的喜爱与支持。并实施一定的创新奖励制度,以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从而提高农业的社会地位。
5.加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综合管理
在农业不断发展中,难免出现管理盲点等缺漏的问题。因此,在农业逐渐实现产业化过程中,同时也应注重综合管理。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给予农民相应合法权利,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使渝东南地区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响应环保的现代理念,以更快更好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四、小结
渝东南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现状仍然较为严峻,为了渝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渝东南地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基础是应不断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发展方式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同时不断增加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在文化方面,加大农民教育和培训力度。在其逐渐实现产业化过程中完善综合管理。从而实现该地区农民的持续增收的目标。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商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