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系统仿真模型概述
2013-04-29何碧玉
何碧玉
摘 要: 交通仿真是研究交通工程领域的重要技术和方法。在分析交通仿真的一般步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根据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不同层次模型的内容、特点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 交通系统;交通仿真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15701
1 概述
交通系统,是指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如交通枢纽、道路、码头、桥梁等),使用专用动力车辆为旅客或货物提供运输服务的全体,其涉及要素有人(驾驶员、行人、乘客等)、车(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等)、路(公路、城市道路、出入口及相关设施)和环境(路外的景观、管理设施和气候条件),等。该系统具有随机性、动态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仿真(Simulation),即是模仿真实系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进步,仿真手段从早期的实物仿真发展到计算机仿真。交通仿真,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是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交通工程领域中的应用,采用计算机数字模型来反映并分析交通现象。仿真的一般步骤如图1所示。
交通流是交通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也是研究的重点。交通仿真能够同时再现交通流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变化。根据对交通系统描述的细节程度和分析层次差别,交通仿真模型可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3类。后文分别叙述了它们的内容和特点。
2 宏观模型
宏观(Macroscopic)模型以车辆整体流动为研究对象,通过一些集聚性的宏观模型(诸如速度、密度和流量等参数)描述交通流,一般为连续(Continuous)时间仿真。该类模型考察系统状态的“平均”行为而忽略一些个体细节。因而该类模型在计算机的资源方面(如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等)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对于对交通状态变化的动态过程无能为力,也不能兼顾单个要素(如人、车)的随机性。故其主要应用于道路网交通状态的研究,如城市整体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以及宏观管理措施的制定,等。
交通流量分配是宏观交通仿真中的典型问题之一。交通分配(Traffic Assignment)理论最早应用于交通规划领域,是指将通过调查或者预测得到的出行分布(OD矩阵),按照现有道路网分配到每条道路上,从而估算各条道路的交通量。在其实现方法上,如经典的四阶段法,就是在出行生成(Trip Generation)、出行分布(Trip Distribution)、出行方式选择(Mode Choice)三个步骤的基础上进行。
根据出行OD是否随时间发生变化,交通流量分配问题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描述动态交通流分配的原则有动态系统最优(Dynamic System Optimal,简称DSO)和动态用户最优(Dynamic User Optimal,简称DUO)。虽然二者都是在所研究时段内,将交通需求分配到道路网络中,但是基于的原则或者考虑的角度却有不同,分配的结果当然也就不完全一致。具体来说,DSO原则是按照交通管理部门的意愿进行分配,如实现总旅行时间最小、总旅行费用最小、平均拥挤度最小、总延误时间最小,等;而DUO原则却是根据用户自身的意愿进行配流,如追求每个用户自身的旅行时间最小、自身的旅行费用最小、自身的拥挤度最小、自身的延误时间最小,等。
3 中观模型
中观(Mesoscopic)模型,也称准微观模型或者混合模型,是以若干车辆的集合(如车辆构成的队列单元)为研究对象,对每类车辆的速度、位置等其他属性进行刻画。该类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描述车辆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之宏观模型对交通系统要素(诸如人、车、路、环境等)及相互作用的描述较为细致(但又比微观模型粗放),还可以描述车辆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兼顾了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的优势,相当于是二者的折中,适用于大中型路网的交通仿真。
INTEGRATION为世界上目前广泛应用的该类仿真模型,主要包括六个功能模块:(1)车流分布模块,细分为车流的启动、速度确定、排队等;(2)车辆跟驰模块;(3)车道变更模块;(4)径路选择和交通分配模块;(5)高速公路模块,具体有车流的合流、分流和交织等;(6)交叉口信号和由之引起的冲击波模块。该软件可以应用在交通信息采集方面,也可应用于交通控制,如路段、交叉口、高速公路匝道和收费站的交通流运行情况模拟,还可应用于公交线路、公交专用道的模拟分析等。
4 微观模型
微观(Microscopic)模型以单个车辆为研究对象,模拟单个车辆在不同道路条件下的运行,实质上是模拟驾驶员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驾驶行为。每辆车的当前速度和位置是其重要的参数。在三类模型中,该类模型对交通系统的要素及行为(如跟车、超车及车道变换等)的细节描述和真实程度都是最高。其代价就是,运算速度及内存需求会随着车辆数的增多而增大,因此一般适用于中小型路网,具体应用领域有模拟交叉口交通流运行,信号控制方案评价,设计公交线路、发车间距、停站位置和时间,道路几何设计方案评价,等。
微观仿真模型的基本要素包括:道路条件(可能不断变化);车辆到达,每一辆车间隔一段时间(大小可能不等)进入系统;车辆动力性能,主要影响了车辆的最高速度和加减速能力;期望车速,一般假设与交通量无关,如正态分布等;车辆之间的相互作用;车道转换和超车。
微观仿真模型的主要功能包括:(1)获取信息功能:实际中,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受到周围道路系统交通状况的影响,划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可视的信息,如其他车辆的运行情况、道路几何情况、交通信号灯、交通标识标线等,其二是非可视的信息,其他途径(如交通广播、城市交通指挥调度中心等)获得的信息;(2)决策功能:在获取实际道路交通情况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堵塞的发生并进行一些控制策略的决策,如红绿灯时间、限速等,是仿真模型的核心功能;(3)行为功能:将分析和决策的结果付诸实施,将会影响路网中每辆车的状态。
进行微观交通仿真,首先要进行实地交通调查,采集交通数据并处理,根据交通流的特性选择仿真数学模型和估计相应参数;然后设计交通组织方案;进而开发有关模型和
仿真场景可视化的程序;最后构建仿真系统。遵照仿真的一般步骤给出其建模流程,如图2所示。
常见的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有:线性跟车模型,考虑了前车制动、减速行为对后车加速度的影响;安全距离跟驰(Collision Avoidance)模型,也称防追尾模型,由经典的运动学理论推导得到一个特定的跟车距离;刺激-反应跟驰模型,后车驾驶员试图与前车速度保持一致,则前车的行为会导致后车对此作出反应(减速或加速),形象地称之为刺激,从刺激到产生反应会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延迟;心理-生理学跟驰模型,也称反应点(Action Point)模型,考虑了人的感觉和反应,从而将刺激抽象为前后车之间的相对运动,如引入速度差和距离差指标,其数值大小度量了前车对后车的影响程度;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on,简称CA)模型,车辆在时间和空间(道路网)都离散化(Discrete)的时空网络中运动,移动距离与速度有关,同时遵守每一个时空格子上占用的唯一性规则,其算法简单、灵活、且易操作。
5 结语
交通系统尺度大、影响因素多、具有非线性作用机制,而运用交通仿真对其进行描述、分析、评价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蓬勃发展,以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交通仿真会更加完善成熟,并在交通工程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立东,王英龙,贾磊等.交通仿真研究现状分析[J].计算机仿真,2006,(6):255258.
[2]滕怀龙,于雷,赵慧等.中观交通仿真模型INTEGRATION及其案例应用[J].交通标准化,2008,(1):148153.
[3]魏丽,孙俊,商蕾.微观交通仿真模型建模及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4):79379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