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者的从善情怀与发展桎梏

2013-04-29李燕飞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职业化社工

李燕飞

我国社会工作得以重新发展并全面建立的标志就职业化、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作产生,然而它的起步时间也仅仅是近五年的事。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化的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范围肇始于2000年以后。社会工作者的产生要早于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和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培训。但是不可否认,只有当专业的社会工作教育引进之后社会工作者的发展空间才有了根本的改观。笔者将社会工作者的抉择称之为“从善情怀”,这种情怀的源头有以下四脉。

传统美德的自然内化

中华民族传承不息的美德中包含诸多引人向善,助人悦己的观念。这些文化的精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大多数人的行为标杆。如何将抽象的名言警句在现实中得到实践的转化,社会工作恰因其涵盖范围广,操作简便,受众广泛,成为了从善之流的首选。

压力社会的被迫寻找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狭小,生存的压力和生活的艰辛将很多人囚困在狭隘的个人满足之中,久而久之萌生的压抑和空虚会迫使亚健康状态的人选择走出自我圈以寻求社会认同。当他们与不相干的人开始建立联系,互相安慰对方,就有了社会工作的意味。

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

国民教育的进步有目共睹,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化事业的大发展,高等教育的平民化让更多的人摆脱道德落后局面,树立起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公民对自我身份的肯定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使人们不会再单纯把评估自我得失作为生存要义,公民义务的高度升华是社会工作的前提。

应者云集的舆论向导

近年来,在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他们的光荣事迹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再加之党和国家对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奉献和服务的良好氛围。

上述四个动因促使更多的人选择从善和行善,支撑、重塑和强化了社会工作者的内心信念。在此推动下当前中国社会工作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种良好的态势也博得了党和政府的接受和认可,随之而来的关注和重视也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前景大好之余,不难发现其中的隐疾和终将转化的病痛。

(一)专业与公众双重不认同

职业的社会工作者,首先得益于我国社会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其次才是多年的职业熏陶和专业实践成就了社会工作者的“社工情怀”,逐渐内化为内心选择成为了可能甚至必然。绝大部分的社会工作者不仅增强了专业认同感,职业兴趣自然水到渠成,更有甚者,相当一部分社工已经把社会工作当作毕生追求的事业。不无遗憾的是,尽管社会工作的推进得到党政和公众的诸多支持,但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发展依然存在基础薄弱,动力不足等问题,多年的努力并没有使社会公众摆脱对社会工作从专业性向职业性转变的模糊认识。

(二)教育与实践双重不重视

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是社会工作成为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反观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每年都有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走向社会,但是这种脱离实际的课堂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工作机构日益增长的实务能力需求。缺乏专业素养的学生泛滥的同时寻求专业人才的机构人力匮乏,给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因为种种原因,一个具备工匠意识的社工机构链迟迟难以建立并连接,学生们也因此失去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演兵场,这对社会工作的持久生命力造成的打击最为直接也最为致命。

(三)民间与官方双重不规范

民间参与和官方干预的角力在我国已经存在相当长的时间。放置在对社会工作的支持模式中也毫不例外。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重建和发展首先得益于政府的重视和推动,这为民间组织在社会工作发展之初的参与造成了一定的屏障。随着政府主导力的逐渐加大,社会工作这种社会福利传输体系将使得国家和政府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逐渐演变为“社会福利服务的唯一供给者”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职业化社工
青春社工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工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